徐 萍,蔣耀興,謝洪德
(蘇州大學 a.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b.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江蘇 蘇州215123)
絲網(wǎng)印刷是一種古老的印刷方法,它屬于孔板印刷,將蠶絲、尼龍、聚酯纖維、或不銹鋼金屬絲網(wǎng)繃在網(wǎng)框上,使其張緊固定住,采用手工刻漆膜或光化學制版的方法制作絲網(wǎng)印版[1]。在工業(yè)生產(chǎn)中,聚酯絲網(wǎng)尺寸穩(wěn)定性好,因具疏水性,與版模的粘結較困難要進行制版前的洗凈、脫脂[1]。絲網(wǎng)印刷公司基本都采用傳統(tǒng)的物理和化學方法處理。本研究選用聚酯絲網(wǎng)作為實驗材料,為了提高其親水性和粘結性,采用低溫等離子體技術對其進行處理。
空氣低溫等離子體與材料表面相互作用,可以改善絲網(wǎng)的親水性能,研究不同反應時間、壓強及不同反應功率下聚酯絲網(wǎng)親水性能的變化,通過紅外光譜技術、掃描電子顯微鏡和XPS研究聚酯絲網(wǎng)的化學結構組成、縱向表面形貌結構變化。低溫等離子體處理技術特色與創(chuàng)新點在于:處理效率高、處理效果好、物理性干式處理、無污染、節(jié)約能源、成本低[2-4],對材料力學性能影響小等[5]。
聚酯絲網(wǎng)(平方米質量41 g/m2,350目,百斯特網(wǎng)業(yè)有限公司),丙酮(分析純,江蘇強盛功能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DT-03S型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儀(蘇州奧普斯等離子體科技有限公司),Nicolet 5700型ATR-IR紅外光譜儀(美國Thermo Nicolet儀器公司),S-4800掃描電子顯微鏡(日本日立公司),OCA-50接觸角測試儀(德國Dataphysics公司),KQ 5200DE型數(shù)控超聲波清洗器(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101A-2烘箱(南通宏大實驗儀器有限公司),AXIS ULTRA HSA型X射線光電子能譜(島津/KRATOS公司)。
1.3.1 聚酯絲網(wǎng)的前處理(清洗)
將聚酯絲網(wǎng)放入盛有丙酮溶液的燒杯中,在超聲波清洗器中振蕩洗滌30 min,以去除絲網(wǎng)表面存在的油漬和其他雜質,然后用去離子水清洗干凈,并放在50℃烘箱中低溫烘燥20 min,最后放入干燥皿中平衡24 h備用。
1.3.2 聚酯絲網(wǎng)的等離子體處理
采用DT-03S型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儀處理絲網(wǎng),該處理儀采用RF射頻電源,頻率為13.56 MHz。
打開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儀,將清洗好的聚酯絲網(wǎng)放入等離子體處理儀的腔體中,啟動抽氣裝置,將反應室中的壓強控制在10 Pa左右;再通入空氣,調節(jié)反應室內氣體壓強到實驗所需的設定值,保持動態(tài)平衡;然后打開射頻電源,調節(jié)反應功率到設定值并開始計時,達到處理所需要的時間后,關閉射頻電源,并關閉進氣閥和真空泵。再放空,等到腔體內外壓力平衡后,打開腔體門,取出樣品。
1.3.3 測試方法
接觸角測量方法:在實驗條件下,用接觸角測試儀測試處理前后的聚酯絲網(wǎng)與水的接觸角。處理后的樣品放置時間最多為30 min。所有接觸角測量需在30 min內完成。測量時,將樣品懸空架在兩個小薄片上并一起放在測試臺上,把水滴懸置于絲網(wǎng)表面,拍攝圖像,通過計算機處理后,測出接觸角,測試時,選擇5個不同的點計算出平均值。
紅外光譜:用美國Nicolet公司5700型ATR-IR紅外光譜儀,以反射法測定等離子體處理前后聚酯絲網(wǎng)的紅外吸收光譜(處理后的樣品放置時間為24 h),掃描次數(shù)為32,分辨率為4 cm-1,采樣方式為ATR,掃描范圍為4 000~400 cm-1。
X射線光電子能譜技術:采用AXIS ULTRA HSA型X射線光電子能譜,分析樣品表面各元素的相對含量比例(處理后的樣品放置24 h)。在實驗室條件下,將樣品放入真空烘箱,烘24 h,然后測試。分析室真空度:烘烤后優(yōu)于7×10-8Pa;AL Kα單色化XPS功率:600 W。
SEM實驗方法: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空氣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前后聚酯絲網(wǎng)的縱向表面形貌及結構變化(處理后的樣品放置24 h)。加速電壓為5 kV,電流為5 mA,樣品需先濺射噴金,放大倍數(shù)為2 500倍。
圖1為未處理樣品,其接觸角為103.82°;圖2是經(jīng)反應功率110 W、反應時間4 min和反應壓強35 Pa條件下空氣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其接觸角為12.73°。從圖1、圖2中對比可以明顯看出,處理后的絲網(wǎng)與水的接觸角明顯變小,表明空氣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對聚酯絲網(wǎng)的親水性具有顯著的影響。
圖1 處理前接觸角Fig.1 Contact angle before processing
圖2 處理后接觸角Fig.2 Contact angle after processing
2.1.1 反應功率對聚酯絲網(wǎng)親水性的影響
在保持反應壓強為35 Pa、反應時間為3 min條件下,變換不同的反應功率,對絲網(wǎng)進行空氣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分別測試了不同功率下處理后絲網(wǎng)與水的接觸角,反應功率對絲網(wǎng)與水的接觸角影響的實驗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反應功率對絲網(wǎng)與水的接觸角的影響Fig.3 The influence of reaction power on the contact angle between silk screen and water
從圖3可以看出,隨著反應功率的增加,接觸角明顯減小,表明絲網(wǎng)親水性有增強的趨勢,當功率增加到110 W時,接觸角達到最小值,親水效果最為明顯;隨著反應功率繼續(xù)增大,接觸角又呈現(xiàn)小幅回升的趨勢。這是因為,等離子體與絲網(wǎng)表面的作用主要為基團的活化、交聯(lián)和表面刻蝕的相互競爭[6]。在較低功率條件下對絲網(wǎng)進行等離子體處理時,等離子體中帶電粒子的自身能量較小,活化作用大于交聯(lián)刻蝕作用。隨著反應功率的增大,帶電粒子能量也增大,刻蝕作用會增大,交聯(lián)刻蝕作用占據(jù)了主導,導致活性基團數(shù)量下降,最終形成了接觸角先減后增的變化趨勢。因此,從實驗結果看出,反應功率為110 W時,絲網(wǎng)的親水性提高最為明顯。
2.1.2 反應壓強對聚酯絲網(wǎng)親水性的影響
在保持反應功率為110 W、反應時間為3 min條件下,變換不同的反應壓強,對絲網(wǎng)進行空氣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分別測試了不同反應壓強下處理后絲網(wǎng)與水的接觸角,反應壓強對絲網(wǎng)與水的接觸角影響的實驗結果如圖4所示。
從圖4可以看出,隨著反應壓強的增加,接觸角明顯減小,反應壓強增加到35 Pa時,接觸角達到最小值,表明絲網(wǎng)親水效果最明顯。當反應壓強繼續(xù)增加時,接觸角又小幅回升。這是因為,當反應壓強小時,氣體分子數(shù)目小,因此放電產(chǎn)生的活性粒子數(shù)量少,活化作用較弱,接觸角相對要大。當反應壓強增大時,放電產(chǎn)生的活性粒子數(shù)目增加,活化作用也會增強,接觸角相對減小。反應壓強增加到一定程度,接觸角卻又回升。那是因為氣體壓強繼續(xù)增加時,在一定功率下電離和激發(fā)產(chǎn)生的活性粒子達到了飽和,而且大量氣體分子的存在會阻礙活性粒子的擴散,因此絲網(wǎng)周圍的活性粒子濃度偏低,活化作用因此會減弱。從實驗結果得出,氣體壓強為35 Pa時,絲網(wǎng)的親水效果最明顯。
圖4 反應壓強對絲網(wǎng)與水的接觸角的影響Fig.4 The influence of reaction pressure on the contact angle between silk screen and water
2.1.3 反應時間對聚酯絲網(wǎng)親水性的影響
在保持反應功率為110 W、反應壓強為35 Pa的條件下,變換不同的反應時間,對絲網(wǎng)進行空氣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分別測試了不同反應時間下處理后絲網(wǎng)與水的接觸角,反應時間對絲網(wǎng)與水的接觸角影響的實驗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反應時間對絲網(wǎng)與水的接觸角的影響Fig.5 The influence of reaction time on the contact angle between silk screen and water
從圖5可以看出,隨著反應時間的增加,接觸角明顯減小,當反應時間達到4 min時,接觸角達到最小值,表明絲網(wǎng)親水性改善最為顯著,隨著反應時間的增加,接觸角卻又回升。這是因為,等離子體處理材料時,表面出現(xiàn)了活化、刻蝕等許多復雜過程,處理開始時是以活化作用為主的,但是隨著反應時間的增加,表面刻蝕作用和自由基交聯(lián)不斷增強,這樣會使材料表面活性粒子數(shù)目減少,影響了材料親水性的繼續(xù)提高。因此,從實驗結果看出,反應時間為4 min時,絲網(wǎng)的親水效果最明顯。
未處理和經(jīng)過空氣等離子體活化處理后的紅外光譜圖如圖6所示。圖6的譜線(b)可以看出,處理后的聚酯絲網(wǎng)沒有出現(xiàn)新的顯著性特征吸收峰,在680~1 800 cm-1區(qū)間主要為聚酯纖維的特征峰,如在1 028、1 097 cm-1附近的 C—O—C 吸收峰,在1 243、1 722 cm-1附近的—C=O吸收峰。但是,各個吸收峰的強弱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尤其是在1 097 cm-1附近的 C—O—C吸收峰和1 243 cm-1附近的—C=O吸收峰強弱變化最為明顯。產(chǎn)生上述變化的原因可能是:經(jīng)空氣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后,聚酯絲網(wǎng)的化學結構沒有改變,只是絲網(wǎng)表面被活化,產(chǎn)生了自由基,引起了吸收峰強弱的變化。因此也可以說明等離子體在提高聚酯絲網(wǎng)親水性的同時,保持了本身有的其他物理化學特征。
圖6 處理前后聚酯絲網(wǎng)紅外光譜Fig.6 IR spectra of original PET silk screen and modified PET silk screen
利用XPS(X射線光電子能譜)技術對聚酯絲網(wǎng)表面原子的結合組分含量進行定量分析,結果如圖7所示。
圖7中,經(jīng)空氣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后,C1s峰明顯減少,而O1s峰明顯增加。表1是絲網(wǎng)經(jīng)空氣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前后碳元素、氧元素的相對含量及兩者的比率。
圖7 處理前后聚酯絲網(wǎng)XPS譜圖Fig.7 XPS spectra of PET silk screen and plasma modified PET silk screen
表1 聚酯絲網(wǎng)碳、氧元素的相對含量及其比率Tab.1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carbon,oxygen,and its ratio of PET silk screen
由表1可看出,經(jīng)空氣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后,氧元素含量相應增加,碳元素含量下降,mO/mC比率較未處理時增加0.17,說明經(jīng)空氣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后,一些含氧基團被引入絲網(wǎng)表面,導致絲網(wǎng)親水性顯著提高。
本研究在反應壓強35 Pa,處理時間值為4 min的條件下,分別采用反應功率50、90、130 W對聚酯絲網(wǎng)進行處理。通過掃描電鏡放大2 500倍對絲網(wǎng)縱向表面形貌結構進行分析,如圖8所示。
從圖8(a)可看出,未經(jīng)處理的絲網(wǎng)縱向表面光滑,沒有凹凸不平。但經(jīng)處理后的絲網(wǎng)縱向表面顯得粗糙,而且程度不一,隨著放電功率的增大,纖維縱向表面刻蝕程度不斷加大,甚至出現(xiàn)明顯的凹坑。這是因為等離子中活性粒子與纖維表面相互作用,高能粒子撞擊材料表面后,將本身的能量傳遞給了表層分子,使得材料表面發(fā)生了刻蝕、交聯(lián)、氧化等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實驗結果表明:當功率小時,等離子體能量低,活化作用小,縱向表面刻蝕程度低,見圖8(b);當功率繼續(xù)增加時,等離子體能量增加,活化作用大于交聯(lián)刻蝕作用,此時纖維縱向表面刻蝕程度增加,見圖8(c);當反應功率繼續(xù)增大時,等離子體能量過高,交聯(lián)刻蝕作用占據(jù)了主導,使得纖維縱向表面出現(xiàn)了清晰明顯的凹坑,見圖8(d)。
圖8 不同反應功率處理前后聚酯絲網(wǎng)的縱向表面掃描電鏡圖片F(xiàn)ig.8 SEM of longitudinal surface of original PET silk screen and modified PET silk screen treated under different reactive power
1)經(jīng)過空氣低溫等離子體表面改性處理,聚酯絲網(wǎng)的親水性能獲得顯著提高。
2)在實驗室條件下,通過接觸角測量表明:空氣低溫等離子體處理條件反應功率110 W、反應時間4 min、反應壓強35 Pa時的聚酯絲網(wǎng)親水效果改善最為明顯。
3)空氣低溫等離子體表面改性處理對聚酯絲網(wǎng)的化學結構沒有產(chǎn)生顯著影響,在紅外光譜圖上未出現(xiàn)新的顯著性特征吸收峰,但吸收峰強弱發(fā)生了變化。
4)空氣低溫等離子體表面改性處理使聚酯絲網(wǎng)的化學組分含量改變,氧元素含量增加,碳元素含量減少,絲網(wǎng)表面引入了含氧基團。
5)空氣低溫等離子體表面改性處理使得聚酯絲網(wǎng)縱向表面出現(xiàn)明顯的刻蝕現(xiàn)象,隨著反應功率的增加,粗糙程度逐漸加深,表面吸附能力增強。
[1]藏廣州.最新印刷技術實用手冊:絲網(wǎng)印刷技術分冊[M].合肥:音像出版社,2003:3-22.ZANG Guangzhou.The Latest Printing Technology Practical Manual:Silk Screen Printing Technique Fascicule[M].Hefei:Audio and Video Publishing House,2003:3-22.
[2]LI R,YE L,MAI Y W.Application of plasma technologies in fibre-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s:a re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J].Composites Part A: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1997,28(1):73-86.
[3]RICCARDIC, BARNIR, SELLIE, etal.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fibers induced by radio frequency air plasma treatment[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3,211(1):386-397.
[4]戴瑾瑾.等離子體技術在紡織加工中的應用[J].紡織學報,1996,17(6):384-390.DAI Jinjin.Application of plasma technology in textile processing[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1996,17(6):384-390.
[5]陳杰瑢.低溫等離子體化學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205-206.CHEN Jierong.Plasma Chemistry and Its Application[M].Beijing:Science Press,2001:205-206.
[6]劉波,王紅衛(wèi).堿性電池隔膜用丙綸非織造布的等離子體改性[J].合成纖維工業(yè),2005,28(4):30-31.LIU Bo,WANG Hongwei.Plasma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polypropylene non-woven fabric for battery separator[J].China Synthetic Fiber Industry,2005,28(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