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 胤 楊 巍 鄭 德 汪慶明 張 巍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肛腸科,上海,200021)
肛瘺是肛腸科的常見病之一,是指肛門周圍的肉芽腫性管道,有內口、瘺管、外口三部分組成[1],目前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療法,但術后的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如何減輕這些這些癥狀是肛腸科治療中亟需解決的問題。中藥熏洗坐浴療法是中醫(yī)治療肛門疾病的傳統(tǒng)方法,有著簡便廉效的優(yōu)勢。本課題選用本科楊巍教授臨床經驗方之一的促愈熏洗方,療效確切,通過不同濃度及熏洗時間對肛瘺術后相關不適癥狀及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的臨床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和《肛周膿腫和肛瘺治療指南》[4]進行診斷。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中低位單純性肛瘺術后的住院患者;年齡在18~65歲間,性別不限;首次接受手術治療,術后創(chuàng)面均為一處,面積在3~10 cm2之間。2)排除標準:伴有結核感染肛瘺、克羅恩氏病、癌性肛瘺、肛周濕疹,以及正在服用對本研究有影響的藥物的患者。
1.3 一般資料 選擇符合納入標準的2008年10月至2011年4月間在本科住院患者144例,隨機分為4組:組1(高濃度短時組):治療藥物原液125 mL加熱水2 000 mL,熏洗時間10 min。組2(低濃度長時組):原液125 mL加熱水3 000 mL,時間20 min。組3(高濃度長時組):原液125 mL加熱水2 000 mL,時間20 min。組4(低濃度短時組):原液125 mL加熱水3 000 mL,時間10 min。高濃度短時組36例,男27例,女9例,年齡22~65歲,平均42.67歲;低濃度長時組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齡,25~63歲,平均43.42歲;高濃度長時組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齡,19~66歲,平均42.38歲;低濃度短時組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齡,22~66歲,平均40.02歲。四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4 方法
1.4.1 熏洗藥物 “促愈熏洗方”是上海曙光醫(yī)院楊巍教授多年行之有效的經驗方,成份:虎杖30 g、蒲公英 30 g、苦參 9 g、五倍子 15 g、當歸 9 g,加水 500 mL,煎煮至125 mL備用,每日2劑。
1.4.2 熏洗治療 自術后第2 d開始用藥,藥物調配后加入超聲藥物熏洗治療機(LC-B型),先熱熏5 min,熏蒸溫度調節(jié)到50~60℃為宜,坐浴溫度宜30~40℃。洗后予我院自制紅油膏紗條塞敷換藥。熏洗每天2次,14 d為1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表1 術后疼痛、水腫、滲出、出血、發(fā)熱分級標準
1.5.1 總體療效 根據1995年《中醫(yī)肛腸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肛瘺癥狀療效評定標準,通過觀察患者術后第3、7、14 d疼痛、滲出量、出血、水腫、發(fā)熱結果,按4級評分法對四組患者術后疼痛、出血、滲出、水腫進行分級評分(見表1)。
1.5.2 療效評價標準 改善率=(用藥前總積分-用藥后總積分)÷用藥前總積分×100%。評價標準為:顯效:改善率≥60%;有效:30%≤改善率<60%;無效:改善率<30%。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n。
2.1 四組術后臨床癥狀比較
2.1.1 術后疼痛、水腫、滲出積分情況 1)疼痛:分別對四組進行多樣本秩和檢驗,第3 d、7 d四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第14 d四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將有組間差別的術后第3、7 d疼痛積分進行兩兩秩和比較,第3 d,組2與組1、4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7 d,組2與組1、3、4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2)水腫:分別對四組進行多樣本秩和檢驗,第7 d四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第3、14 d四組差異無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將有組間差別的術后第7 d水腫積分進行兩兩秩和比較,第7 d,組2與組1、3、4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3)滲出:分別對四組進行多樣本秩和檢驗,其中第3 d:χ2=0.503,P=0.9 188,第7 d:χ2=12.462,P=0.006,第14 d:χ2=7.286,P=0.063。表明第7 d四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第3 d、14 d第四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將有組間差別的術后第7 d水腫積分進行兩兩秩和比較,第7 d,組2與組1、3、4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各觀察時間點四組疼痛積分比較
表3 各觀察時間點四組水腫積分比較
結果表明在術后第3 d,低濃度長時間組在治療術后創(chuàng)口疼痛方面優(yōu)于高濃度短時組和低濃度短時組;而在術后第7 d,低濃度長時間組與其他三組相比,前者在緩解術后創(chuàng)口疼痛、滲液、水腫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
2.1.2 術后出血積分情況 分別對四組進行多樣本秩和檢驗,各觀察時間點四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1.3 術后發(fā)熱情況 各組術后均無發(fā)熱情況發(fā)生。
2.2 臨床療效 臨床療效:高濃度短時組60例,顯效47例,有效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3.33%。低濃度長時間組60例,顯效50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67%。高濃度長時間組60例,顯效47例,有效1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00%。高濃度對照組60例,顯效36例,有效2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00%。四組間經多樣本秩和檢驗無差異(P>0.05)。結果表明,各組都有確切的療效,說明促愈熏洗方對于肛瘺術后疼痛、水腫、滲液、出血、發(fā)熱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療效。
2.3 不良反應 所有觀察對象均未發(fā)現(xiàn)有皮膚過敏及其他不良反應。
肛瘺手術較為復雜,術后創(chuàng)傷加之肛門部神經末梢特別敏感,常會出現(xiàn)肛門疼痛、瘙癢、術后出血、水腫、創(chuàng)面滲液、創(chuàng)口延遲愈合等術后并發(fā)癥[6]。而中藥熏洗能有效減輕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7],中醫(yī)學認為熏洗療法能“使氣血得疏,患者自然爽快,亦取瘀滯得通,毒氣得解,腐肉得脫,疼痛得減……”[8]。朱仁康認為,熏洗乃是“借熱力和藥力直接作用于患處治療疾病,……祛逐邪毒,溫通腠理,調和氣血,滌除膿腐,清潔創(chuàng)口”。因此,本研究針對肛瘺術后患者,采用促愈熏洗方進行治療,通過對藥液濃度及熏洗時間的探究,結果發(fā)現(xiàn)低濃度長時間組(125 mL原液加熱水3 000 mL,熏洗時間20 min)在改善術后患者創(chuàng)面疼痛、水腫、滲液和出血等癥狀方面療效明顯優(yōu)于其他各組。
中醫(yī)認為肛瘺術后脈絡受損,筋脈弛張,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絡是產生并發(fā)癥的主要病因病機[9]。中藥熏洗療法直接將疏通經絡、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方藥水煎成汁作用于肛周,使術口局部維持高藥物濃度作用,能有效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疏通經絡、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減輕術口疼痛,促進功能的早日恢復[10]。
促愈熏洗方由虎杖[11]、蒲公英[12]、苦參[13]、五倍子[14]、當歸[15]組方,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利濕散結,收斂生新。具有以下特點:以苦寒之藥為主,能泄熱燥濕止癢,同時配合酸澀藥收斂,止血止瀉,佐以甘溫藥調和方中苦寒藥性,并能緩急止痛,生肌養(yǎng)血。針對肛漏病,病勢在下,此方藥味沉降為主,主歸大腸經。
臨床療效觀察顯示,該促愈熏洗方療效確切,低濃度長時間熏洗能有效緩解肛瘺術后引起的疼痛、水腫、滲液、出血等癥狀,并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且無明顯不良反應,是治療肛瘺術后的有效方劑。
[1]吳在德,吳肇漢,汪建平.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6:526.
[2]Nwaejike N,Gilliland R.Surgery for fistula in ano:an audit of practise of colorectal and general surgeons[J].Colorectal Disease: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Coloproctology of GreatBritain and Ireland,2007,9(8):749-753.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4]Whiteford MH,Kilkenny J,Hyman N,et al.Practice parameters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ianal abscess and fistula in Ano(Revised)[J].Dis Colon Rectum,2005,48(7):1337 -1342.
[5]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肛腸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128.
[6]劉佃溫,潘慧.切開掛線術聯(lián)合中藥坐浴治療高位肛瘺臨床研究[J].中醫(yī)學報,2012,27(3):296 -297.
[7]賈菲.中藥熏洗療法治療肛腸疾病研究進展[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7,16(1):58 -59.
[8]劉鵬舉.中醫(yī)古籍臨證必讀叢書·外科卷(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794.
[9]黃乃健.中國肛腸病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622-650.
[10]任鳴放.中藥熏洗療法在肛門疾病中的應用[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03,9(8):111.
[11]傅維康.虎杖史話[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0,44(2):57.
[12]吳艷玲,樸惠善.蒲公英的藥理研究進展[J].時針國醫(yī)國藥,2004,15(8):520.
[13]慈穎,陳春田,張順合,等.苦參提取物殺菌效果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0,26(2):226 -227.
[14]李仲興,王秀華,張明明,等.五倍子乙醇提取物對金葡菌的體外抗菌研究[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5,16(2):103 -105.
[15]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