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國富
張振山是在彭真的影響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彭真親自介紹其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張振山是晉南和山西早期的共產黨員之一,是臨汾黨團組織的發(fā)起、創(chuàng)始人和領導者,先后任共青團臨汾支部書記、中共臨汾支部書記、中共臨汾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書記。他追求進步、矢志革命、英勇獻身,為實現中華民族獨立富強的偉大夢想,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共產黨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光輝篇章。
1917年,張振山考入臨汾縣立第一高等小學,1919年高小畢業(yè),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省立第六中學。少年張振山關心政治,思想進步,愛憎分明,追求真理。其所在的省立六中政治空氣十分濃厚,而張振山是其中最活躍者。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以張振山為代表的省立六中的進步學生積極響應,四處宣傳串聯(lián)。省立六中、省立六師、臨汾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女子高等小學和乙種農業(yè)學校等校的愛國青年學生和進步教師,紛紛走上街頭,舉行聲勢浩大的集會和游行示威。高呼口號,聲援北京青年學生的愛國運動。游行隊伍經過城中心的鼓樓時,心中充滿愛國激情的張振山急速沖上鼓樓,站在高處振臂帶領大家高呼口號,并熱情洋溢地發(fā)表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演講。
“五四”運動之后,在北京和省城太原的臨汾籍進步青年學生的推動和影響下,一些革命信息和進步書籍以及新文化、新思想,開始逐步在臨汾傳播。張振山及臨汾進步青年的思想迅速覺醒,追求進步、探討真理的欲望日益增強。1921年5月,在進步教師段子典的幫助下,年僅18歲的張振山創(chuàng)辦了臨汾第一個進步刊物——《新聲周刊》,每期發(fā)行200余份。他自任社長和主編,特邀請校長權森,教師段子典、吉振華、靳靜庵、喬雨三等和省立六中、六師的一些進步學生為撰稿人。該刊一創(chuàng)辦,即開宗明義地以傳播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新文化和俄國十月革命的思想為己任,發(fā)表了許多揭露黑暗,頌揚真理的文章??飪热葚S富,思想新穎,貼近現實,深受進步青年和廣大群眾的歡迎,大家爭相傳閱。《新聲周刊》與廣大進步青年的思想和追求產生共鳴,有力地促進和推動了革命思想在臨汾的深入傳播。
一身正氣的張振山,對封建貪官污吏疾惡如仇。一年春節(jié),臨汾縣長在大堂前貼一幅對聯(lián),“頭上有青天作事須循天理;眼前皆瘠地存心不刮地皮”。此聯(lián)一出,社會各界嘩然,議論紛紛。張振山等將上聯(lián)的“須”改為“不”,將下聯(lián)的“不”改為“要”,對聯(lián)變?yōu)椤邦^上有青天做事不循天理;眼前皆瘠地存心要刮地皮”。并將改后的對聯(lián)發(fā)表在《新聲周刊》上,撰文列舉大量事實,揭露該縣長敲詐勒索、榨取民脂民膏的行徑,代民發(fā)泄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不滿。詭計多端的舊縣長見丑事被曝光,唯恐其更粗更長的尾巴被揪出來,慌忙讓手下親信給《新聲周刊》送來60元大洋,妄圖從經濟上收買。在金錢利誘面前,張振山斷然拒絕,堅定地表示:“我們要真理,不要金錢?!睆堈裆胶瓦M步青年們還深入商店、作坊、農村調查了解人民群眾的貧困生活和沉重負擔,把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殘酷剝削人民群眾的罪惡行為,寫成文章刊登在《新聲周刊》上,廣為宣傳,為喚醒民眾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23年春,張振山與志同道合的徐亞桑、王權五、李少卿、吉振華、李耀庚等進步師生共同集資,在臨汾城內鼓樓東大街南財神樓北口西側開辦了進步書店——新新書社,主要經銷《向導》、《新青年》、《新思潮》等宣傳革命思想的刊物。張振山將其主編的《新聲周刊》由省立六中轉移到書社,既銷售進步書籍,又編發(fā)進步刊物,宣傳活動有聲有色,十分活躍。新新書社成為進步青年經常登門光臨的場所,活動的平臺。有志青年在這里學習讀書,座談交流,抨擊時政,抒發(fā)情懷,在臨汾城鄉(xiāng)頗有影響。馬克思主義和新文化、新思想逐漸廣泛傳播,為黨團組織的創(chuàng)建做了思想方面的準備。
張振山創(chuàng)辦進步刊物和書社,積極宣傳革命思想,影響日漸廣泛,在臨汾進步青年中形成了一股革命思潮,并引起了太原黨團組織的關注。張振山與山西革命先驅、時任共青團太原地執(zhí)委書記和中共太原支部書記的彭真(傅懋恭)同志也保持著聯(lián)系。
彭真十分關心晉南和臨汾的學生運動,經常通過各種渠道了解臨汾的情況。1924年寒假期間,彭真受太原黨團組織派遣,專程秘密到臨汾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展建黨工作。張振山在彭真的教育、啟發(fā)和幫助下,思想進步很快,革命意識不斷增強,并團結帶動了一批進步青年學生,使臨汾的青年運動迅速發(fā)展。他按照彭真同志的指示,深入到工人、農民群眾中宣傳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新文化和馬克思主義。1925年春節(jié)剛過,張振山身披羊皮襖,抱著一顆火熱的心,秘密北上抵達太原,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彭真同志。張振山詳盡地匯報了自己一年來的思想變化和臨汾學生運動的情況,鄭重提出申請加入共青團組織。彭真對張振山說:“你的情況我是了解的,你們這批青年在臨汾頗有影響,敢想敢干,有抱負、懷大志。但要從思想上徹底根除無政府主義的影響,克服盲目性。中國共產黨在祖國大地剛剛誕生,她為祖國為人民帶來了希望,帶來了光明。要堅信馬列主義,堅信共產主義,它是救國救民的真理?!睆堈裆綄ε碚娴恼佌伣虒c頭稱是,牢記心間。彭真說:“振山呀,加入共產黨的組織是要吃苦的,是要受組織約束的,任何時候都不能有任何一點私心雜念,任何時候都不能有絲毫的變節(jié)行為。為了勞苦大眾的利益,要隨時準備犧牲個人的一切,甚至生命。”張振山斬釘截鐵地表示:“我愿意接受組織的考驗,決心加入組織,赴湯蹈火在所不辭?!?/p>
張振山加入團組織后,遵照彭真的指示,以省立六中為核心,先后秘密發(fā)展徐亞桑、高琦、高珠、楊一木、段子典、張希騫、張涵華、王楓宸、高翔千(女)等一批先進青年加入共青團,成立了共青團臨汾支部,張振山任書記,受共青團太原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領導。
1925年5月,上海發(fā)生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聲援的熱潮席卷全國。共青團臨汾支部在省立六中召開緊急會議,迅速作出發(fā)動組織各校學生罷課游行聲援的決議。以張振山為首的團支部和團員們,帶領以省立六中為主體的臨汾五所學校的廣大青年學生走上街頭,游行示威,集會演講,散發(fā)傳單,聲討帝國主義的暴行,聲援上海工人階級的斗爭。在臨汾青年正義行動的影響下,臨汾地區(qū)各縣相繼成立了“滬案后援會”,青年學生和工農群眾紛紛集會游行,聲援“五卅”運動。各種聲援活動長達數月之久,工農群眾運動風起云涌,遍及平陽大地。臨汾地區(qū)經過波瀾壯闊的聲援“五卅”運動的活動和斗爭,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新文化日漸深入人心,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廣泛傳播,共產黨的影響逐漸擴大,并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分子,建立黨組織的條件日趨成熟。
1926年春,中共太原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書記崔鋤人到臨汾秘密開展建黨組織工作。首先批準張振山轉為共產黨員,后又吸收徐亞桑、李少卿、王權五、秦金翰、劉臨科等人入黨,遂成立中共臨汾支部,張振山為書記,受中共太原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領導。
張振山對革命事業(yè)無限忠誠。1926年夏,張振山派共產黨員段家紱到汾河以西的金殿鎮(zhèn)高等小學開展學生運動,遭到該校反動校長的阻攔。該校長借口維持學校秩序,頒布了種種清規(guī)戒律,阻撓限制學生起來革命。張振山聞迅后,立即趕到學校,與校長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說理斗爭。張振山開誠布公地向校長講述了當前國內外的政治形勢,指出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是怎樣在饑寒交迫中掙扎、反抗、斗爭。張振山憤怒地質問校長:“你身為中華民族之子,一校之長,面對社會丑惡勢力和外國列強對中國人民肆意踐踏和蹂躪,難道你就不感到痛心和羞愧嗎?”張振山使校長理屈詞窮,啞口無言,像泄了氣的皮球,目瞪口呆地坐在椅子上。段家紱接著大聲說:“你限制學生們的自由,搞了那么多條條框框,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討苦吃,絕沒有好下場!”經過激烈尖銳的唇槍舌劍的交鋒,反動校長被迫答應恢復學生的自由。從此,金殿高小的學生運動蓬勃發(fā)展起來。
1926年夏,山西土皇帝閻錫山向全省發(fā)出向窮人攤派“富戶捐”的捐征令,激起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憤慨。張振山及中共臨汾支部乘機組織領導窮苦百姓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捐斗爭。張振山首先在《新聲周刊》上撰文宣傳,深刻地揭露和抨擊閻錫山當局征收“富戶捐”的反動實質,直截了當地指出:“簡言之,就是窮人必須如數攤,富戶可以自由捐。否則,窮人有‘罪’難逃,富戶無‘過’平安。這還成什么世道!”然后,安排部署共產黨員全力以赴地發(fā)動貧苦農民群眾。7月的一天,張振山等率領幾千名農民群眾涌進臨汾城內,在縣政府門口示威請愿,進行抗捐斗爭??谔柭暋群奥暯舆B不斷,響徹云霄。張振山站在門口的高臺上,敦促縣長出來。縣長被群眾的威勢嚇得丟魂落魄,渾身顫抖,雙膝跪地,連連求饒道:“張振山,我這個縣長官兒不當了,讓給你好吧!”張振山鏗鏘有力地回答:“革命不是為的坐官,我們要砸爛舊世界,解放全人類。請你馬上收回向窮人攤派‘富戶捐’的指令!”縣長連連點頭稱是,當場宣布“收回成命”??咕瓒窢幵谂R汾取得了徹底勝利,大長了人民群眾的志氣,大滅了反動派的威風。
隨著工人、農民和學生革命運動的深入發(fā)展,在斗爭中不斷涌現出先進分子,黨員隊伍迅速擴大,支部這一組織形式已不適應蓬勃發(fā)展的革命運動和斗爭的需要。1926年秋冬,中共臨汾支部根據上級黨組織的指示和要求,在汾河西岸的界峪村縣立第七高等小學內(回光寺興隆殿),秘密召開了全體黨員大會。張振山主持會議,并作了《當前的形勢和任務》的工作報告。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在臨汾開展學生運動和農民運動的決議案》。選舉成立了中共臨汾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張振山任書記,時年僅23歲。中共臨汾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是當時全省僅有的四個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之一。中共臨汾地執(zhí)委成立后,將《新聲周刊》作為地執(zhí)委的機關刊物,認真研究討論了黨組織的具體工作方針、行動綱領及主要任務。在地執(zhí)委領導下,革命群眾運動更加活躍起來。
當時正處于國共兩黨合作時期,大革命運動高潮迭起。為更好地開展工農革命運動,根據上級指示精神,一批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張振山帶頭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他和數名共產黨員還擔任了國民黨臨汾縣黨部的執(zhí)行委員,以國民黨縣黨部的名義開展工作,更有利于宣傳、發(fā)動和組織群眾開展革命斗爭。
北伐軍勢如破竹地由南向北勝利挺進,山西閻錫山當局為了阻止北伐軍入晉,1926年8月急令晉南鎮(zhèn)守使豐玉鵬強征民夫3萬余人,加固增高臨汾城墻,構筑防御設施。同時,大肆濫拆民房,逼得城周圍400余戶居民無家可歸,露宿街頭,民不聊生。中共臨汾地執(zhí)委立即召開會議研究對策,決定組織發(fā)動民夫進行罷工斗爭,以配合革命軍勝利北伐。張振山帶領一批黨團員化裝成農民,秘密深入到各工地分頭宣傳發(fā)動。經講解道理,溝通思想,啟發(fā)覺悟,統(tǒng)一認識,苦不堪言的民夫們心潮澎湃,激憤難耐,罷工條件日趨成熟。1927年春節(jié)剛過,當局即強迫驅使民夫復工繼續(xù)修筑工事。張振山及地執(zhí)委領導成員抓緊精心策劃,周密部署總罷工事宜。農歷正月十三日夜晚,秘密召開了各區(qū)民夫負責人緊急會議,決定于2月26日上午10時實行總罷工,利用正值元宵節(jié)之際,巧借佳節(jié)人民群眾進城觀燈看紅火熱鬧之時,突然爆發(fā)震天撼地的壯舉。并作了具體部署,要求全體民夫保守秘密,做好準備,嚴陣以待。當天10時,一聲令下,3萬民夫扛起銑、镢,手持小紅旗,浩浩蕩蕩從四面八方沖入城內,擠滿大街小巷。張振山作為總指揮沖在最前頭,率領游行隊伍從縣城東門口出發(fā),一面散發(fā)傳單,一面高呼“打倒軍閥!”“反對強迫民夫挖戰(zhàn)壕!”等口號,徑直涌向鎮(zhèn)守使衙門,要求見鎮(zhèn)守使豐玉鵬。豐玉鵬見狀,惶恐不安,急忙派兵守住衙門,召集群僚急商對策,結果自然是束手無策。在游行示威群眾聲勢浩大的抗議聲中,目視高舉小紅旗和銑、镢的洶涌潮流,這個以治軍嚴明自詡的鎮(zhèn)守使,被迫向群眾屈服低頭,只得親口答應改弦更張。總罷工取得完全勝利,廣大群眾歡呼雀躍。這次罷工游行示威,在當時、當地產生了很大影響。
1927年春,臨汾反動當局搞所謂民選區(qū)長的“競選”活動,實際上是加強其反動統(tǒng)治,為遮人耳目而玩弄假民主的花招。政治敏感性很強且日臻成熟的張振山聞風而動,欲乘機爭奪區(qū)級政府的領導權。他秘密召集黨員討論研究對策方略,并作了具體縝密的安排部署。通過宣傳發(fā)動群眾和靈活巧妙的反復較量,我黨順勢控制了全縣改選的局面。他們充分醞釀,再三權衡,將在群眾中有較大影響力、威望較高、且具有革命斗爭領導能力的共產黨員,推薦和確定為各區(qū)區(qū)長候選人,并廣為宣傳造勢。黨員在全縣5個行政區(qū)中成功地當選了4個區(qū)的區(qū)長,從而使黨組織基本掌控了區(qū)級領導權,反動當局玩弄的權術弄巧成拙,陰謀徹底破產,這為黨領導農民運動和開展革命活動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當年臨汾全縣的農民協(xié)會就創(chuàng)建了百余個,使臨汾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革命態(tài)勢,扎下了深厚的紅色根基,成為當時全省革命的重點和熱點區(qū)域。尤其是通過民選的合法手段,奪取一個縣的絕大多數區(qū)級政權的壯舉,更是開創(chuàng)了全國的先河。中共臨汾地執(zhí)委書記張振山和共產黨員們在革命斗爭的大風大浪中,得到了鍛煉,經受了考驗,增長了才干,積累了經驗,更加成熟堅強。與此同時,如火如荼的革命運動和斗爭,使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深深地扎下了根,黨組織、黨員與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戰(zhàn)斗情誼,增強了黨的號召力,為爾后艱苦卓絕的長期革命斗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正當臨汾和全國的大革命運動不斷掀起高潮,形成星火燎原之勢,風云突變,形勢急轉直下。1927年4月,蔣介石背叛革命,在上海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閻錫山也在山西全省瘋狂清黨反共,白色恐怖籠罩三晉大地和古城臨汾。
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張振山臨危不懼,立場堅定。他審時度勢,認為在敵強我弱的情勢下,不能悲觀失望,也不能死打硬拼,而應沉著冷靜,以變應變,迅速改變斗爭策略。在臨汾河西界峪村旁的一座窯洞里,張振山主持召開了中共臨汾地執(zhí)委、共青團臨汾地執(zhí)委全體成員參加的緊急聯(lián)席會議。遵照上級黨組織的指示精神,為了保存實力,堅持隱蔽斗爭,研究決定:一、張振山、張德涵、亢玉蘭(女)等地執(zhí)委負責人和共產黨員高翔千(女)、楊子珍,共青團員高珠、高琦等秘密向西轉移,經永和關西渡黃河前往陜西;二、臨汾地執(zhí)委其他負責人和共產黨員王權五、劉臨科、雷榮時、段子典、景仙洲、楊宗英等轉入農村隱蔽,設法與太原黨組織取得聯(lián)系,相機繼續(xù)開展革命斗爭。
1927年6月的一天,張振山、張德涵、高珠、高琦、楊子珍、亢玉蘭、高翔千等離開臨汾城,徒步翻山越嶺,一路向西抵達永和縣黃河岸邊。亢玉蘭和高翔千兩位女同志化裝成姐妹倆,躲過了敵人的嚴密搜查,順利脫險,渡過黃河到達陜西清澗縣。張振山和其余同志不幸被捕,被羈押于臨汾地方監(jiān)獄。1928年3月,又被押解往專門關押重要政治犯的太原監(jiān)獄。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百般折磨和引誘利用,張振山始終軟硬不吃,不屈不撓,大義凜然。敵人從其嘴里掏不出絲毫有用的東西,得到的只是“不知道”三個字。張振山把監(jiān)獄當作戰(zhàn)場,帶領難友們讀書看報,了解時事,詠歌賦詩,鍛煉身體,秘密串聯(lián),堅韌不拔地與敵展開各種形式的合法斗爭。
閻錫山當局無可奈何,便又將張振山等轉移羈押到更加慘無人道的陸軍監(jiān)獄。敵人對張振山進行了更加殘酷的迫害,妄圖動搖其革命意志。張振山仍堅定不移,執(zhí)而不化,繼續(xù)機智巧妙地與敵抗爭。一次敵人審訊張振山,他鐵骨錚錚,義正嚴詞地質問敵人:“孫中山是你們的領袖,我們信仰他提出的三民主義,這有什么錯,犯的什么罪?”敵人被責問得無言以對。
1930年1月,反動當局在多次審訊一無所獲的情況下,將張振山遣送至省城的“反省院”。同年2月,在太原黨組織積極營救下,張振山逃離“反省院”。黨組織派遣其前往河南開封南漢宸處開展地下工作。
他接受了黨組織新的任務之后,便順路回家探望分別兩年多的雙親和妻子。在家僅僅住了三天,一心向往革命的張振山就急不可待地收拾起簡單的行裝,告訴家人要去很遠很遠的地方,與親人揮淚惜別。在天亮之前,便匆匆走出了生他養(yǎng)他的韓村,離開家鄉(xiāng)臨汾,滿懷豪情地踏上征途,奔赴新的革命戰(zhàn)場——河南開封。他風餐露宿,晝夜兼程,經長途跋涉,終于抵達目的地開封。并秘密找到了開封地下黨負責人南漢宸,接上了關系。他向組織表示,永遠跟黨干下去。百折不撓的張振山又投入了新的斗爭。
“張振山”這個名字在故鄉(xiāng)臨汾已是名重當時,路人皆知。盡管已奔走他鄉(xiāng),遠隔千里,搞地下工作,他也不得不時時處處謹慎行事。為了革命事業(yè)的需要和安全起見,他在開封隱姓埋名,先后變換使用了張應川、張杰俊、張濤和劉淚子等名字。此期間,經張振山傳信,時任共青團臨汾地執(zhí)委組織部長的高琦和共產黨員段家紱也秘密來到開封。在開封黨組織和南漢宸領導下,忠肝義膽地開展革命斗爭。
1930年3月8日,開封市廣大婦女舉行集會,慶祝國際勞動婦女節(jié)。饑腸寸斷的難民們成群結隊地擁擠到會場門口示威,反動當局生怕鬧事和出現意外,將難民們統(tǒng)統(tǒng)驅趕集中到難民收容所。張振山認為這是進行革命宣傳的極好機會,受黨組織的指派,于9日黎明秘密潛入收容所,向難民們散發(fā)傳單,不幸被敵人發(fā)現,當場被捕。
正當黨組織設法營救時,窮兇極惡的敵人竟于3月10日凌晨,未經任何審訊,直接將張振山押到刑場。張振山昂首挺胸,視死如歸,正氣浩然,連聲高呼:“馬列主義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共產主義萬歲!”英勇就義于異地他鄉(xiāng),犧牲時年僅2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