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勇 蔣中平 王繼偉 薛晶晶 賀 明 張 源 宋 宇 劉 莉 汪 莉 趙 俊
(上海市徐家匯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030)
我國已有(600~700)萬老年癡呆患者,且在65歲以上老齡人口中每年以5% ~7%的速度在增長〔1,2〕。上海作為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近年來并未有老年期癡呆患病情況的數(shù)據(jù)公布。本研究對轄區(qū)內65歲以上老人進行隨機整體抽樣調查,以分析目前上海老年人癡呆主要亞型的患病情況。
1.1 研究對象 以被抽中居委65歲及以上的常住人口并符合以下條件者作為研究對象:①在調查地有常住戶口,調查時居住在調查地或本地養(yǎng)老院;②有常住戶口,調查時不在調查地,但外出不滿1個月者;③在調查地無常住戶口,但在調查地居住超過1個月以上者。排除條件:①在調查地有常住戶口,但不在本地居住已超過1個月以上者;②在調查地無常住戶口,且調查時居住不滿1個月者。采取整體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徐家匯街道轄區(qū)內8個居委,按照派出所人口登記冊篩選65歲及以上并符合入選條件的居民共2 548人,實查2 442人,受訪率95.84%。男性1 130人,女性1 312人;年齡65~103歲,平均 (75.8±7.6)歲;其中65~74歲1 123人,75~84歲984人,85歲以上335人。篩查陽性進入第二階段診斷調查為436人,完成診斷調查432人,因疾病死亡失訪4人。經第三階段復核后符合癡呆診斷標準的肯定的和很可能者206例。
1.2 調查方法和調查工具 調查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篩查階段,調查表選用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表 (MMSE)和日常生活功能量表 (ADL),并記錄受訪者的一般個人資料,疾病史、家族史、婚育史等資料。其中MMSE評分文盲組≤19分,小學組≤22分,中學及以上組≤26分為分界值〔3〕,ADL≥22分或有2項以上評分為4即為陽性〔4〕。兩份篩查表中有一份為陽性,即進入第二階段的診斷調查階段。對于失語、耳聾、精神異常等不能完成調查表的居民,采用知情者調查問卷 (IQCODE)對其長期照料者進行調查〔5〕。第二階段調查員為主治以上的全科醫(yī)師,經診斷調查表應用方法統(tǒng)一培訓后,采用統(tǒng)一的調查表,按篩查后的名單進行入戶調查。診斷量表選用社會功能活動量表、物體記憶測試量表、長谷川癡呆量表、癡呆簡易篩查量表、WAIS數(shù)字廣度測驗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chinski缺血指數(shù)量表。調查前調查員均經過統(tǒng)一培訓,能正確理解和使用調查工具,各量表一致性測驗Kappa值為0.82~0.94。癡呆診斷標準依據(jù)美國精神病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4版 (DSM-Ⅳ)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 (ICD-10),阿爾茨海默病(AD)診斷標準采用NINCDS-ADRDA標準,血管性癡呆(VD)采用NINDS-AIREN標準〔6〕。第三階段,調換調查員對第二階段的調查結果進行復核。
1.3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采用EPIDATA3.0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錄入,采用SPSS15.0軟件,各組間患病率的比較用χ2檢驗,癡呆患病粗率用2010年上海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構成進行標化。
2.1 癡呆及主要亞型患病情況 按2010年上海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構成進行標化,65歲以上人群癡呆患病率為7.92%,AD標化患病率為3.88%,VD為3.44%,無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1。
2.2 不同性別AD、VD患病差異 女性的AD患病率要高于男性 (P<0.05)。見表2。
2.3 不同年齡段AD、VD患病差異 見表2、表3,在65~69、70~74年齡段中VD患病率高于AD患病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1)。自75歲后各年齡段中AD患病率均高于VD患病率,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顯示AD與年齡的危險因素關系更為密切。
表1 65歲以上各年齡段癡呆和主要亞型的患病情況〔n(%)〕
表2 AD和VD患病率的年齡和性別分布情況〔n(%)〕
表3 各年齡段和不同性別的癡呆患病率情況〔%(n/n)〕
本研究為取得具有可比性的患病數(shù)據(jù),在研究設計時參考了國內外歷次的癡呆流行病學調查,在調查的方法、評估量表的選擇和癡呆的診斷標準上,均在原來的基礎上予以補充完善。調查人員雖非神經科和精神科??漆t(yī)師,但均經嚴格統(tǒng)一培訓的中級以上全科醫(yī)師,對調查量表的理解和使用,及對癡呆的診斷標準上具有較高的統(tǒng)一性,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本次調查顯示,上海徐家匯街道65歲以上人群癡呆的患病粗率為 8.44%,高于國內既往 4.32%〔7〕、5.94%〔8〕、7.3%〔9〕的文獻報道。分析原因之一是因為隨著人們壽命的延長高齡老人數(shù)量的增多。在本次調查中80歲以上老人,占65歲以上人群的30.59%,高于此前調查的 9.10% ~ 25.2%〔7~9〕;平均年齡達(75.8±7.6)歲,百歲老人達3人,最高年齡達103歲,均超過以往數(shù)據(jù)。而年齡是癡呆的一項重要危險因素,本次調查中80歲以人群癡呆的患病率達17.40%,8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達22.09%,有明顯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的趨勢,而高齡老人群體的增大,也使得癡呆患者的人數(shù)增加,從而使癡呆患病率升高。
正確評估AD和VD的構成,有賴于準確的分類診斷。本調查的診斷標準根據(jù)《2011年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的推薦:AD采用NINCDS-ADRDA標準,VD采用NINDS-AIREN標準〔6〕。調查中發(fā)現(xiàn),單純的AD和VD標準可以很好的區(qū)分,但對于混合型癡呆區(qū)分能力較差?;旌闲桶V呆是指血管性損傷導致的認知損害合并AD,因目前尚無明確定義和診斷標準,故本調查未將其作為主要亞型。但調查中發(fā)現(xiàn),很多老年人既存在AD又存在腦血管損害,在高齡人群中的發(fā)生率更高。而患者多起病隱匿,就診率低,無法提供詳細的參考依據(jù),也使AD和VD的區(qū)分增加困難。有數(shù)據(jù)顯示〔10〕NINDS-AIREN對VD診斷的特異度高,但敏感性差,誤診率可達到39.1%,而將Hachinski缺血指數(shù)量表作為區(qū)分是否VD標準,亦存在較大誤差,故存在將混合型癡呆診斷為AD或VD的可能。
1 吳曉光,湯 哲,方向華,等.北京城鄉(xiāng)老年隊列中基線癡呆的全死因死亡率及死亡風險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2011;32(10):973-7.
2 Song Y,Wang J.Overview of Chinese research on senile dementia in mainland China〔J〕.Ageing Res Rev,2010;9(Suppl l):S6-12.
3 張振馨,洪 霞,李 輝,等.北京城鄉(xiāng)55歲或以上居民簡易智能狀態(tài)檢查測試結果的分步特征〔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9;32(3):149-53.
4 馮 鋒,韓學青,陳 建,等.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在癡呆篩查中的應用〔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4;14(4):193-4.
5 Jorm AF.A short form of the informant questionnaire on cognitive decline in the elderly(IQCODE):development and cross-validation〔J〕.Psychol Med,1994;24:145-53.
6 賈建平,王萌華.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二):癡呆分型及診斷標準〔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1;91(10):651-5.
7 周 酚,洪 震.上海市城鄉(xiāng)人群癡呆患病率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1;22(5):368-71.
8 屈秋民,喬 晉.西安地區(qū)中老年人得癡呆患病率調查〔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01;20(4):283-6.
9 張振馨,魏 鏡.北京市城鄉(xiāng)癡呆及其主要亞型的患病率〔J〕.2001;34(4):199-203.
10 Gold G,Bouras C,Canuto A,et al.Clinicopathological validation study of four sets of clinical criteria for vascular dementia〔J〕.Am J Psychiatry,2002;159: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