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廣義 李燕
(1. 安徽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 安徽合肥 230088;2. 中水淮河規(guī)劃設計研究有限公司 安徽蚌埠 233001)
安徽省地處淮河中游,境內流域面積 6.7萬km2,耕地4210萬畝,人口3900萬人,面積和人口分別占全省的48%和60%。淮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是華東地區(qū)重要的煤電能源生產基地,是我國南北交通要塞,在全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安徽省淮河流域易澇多災。易澇范圍包括沿淮湖洼地、淮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區(qū)以及淮南支流洼地,面積3.0萬km2,耕地2800萬畝?;春恿饔虻囊诐趁娣e占到全省易澇面積的近80%,年平均受澇面積約900萬畝,其中成災面積600萬畝。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對治淮工作十分重視。先后實施了淮河干流擴大與整治排洪通道工程,行蓄洪區(qū)整治工程,淮北大堤加固工程,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以及跨省淮北支流治理等防洪工程?;春又杏胃黜椃篮楣こ痰膶嵤沟没春又杏蔚恼w防洪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取得了顯著成效。多年來,雖然對淮河流域低洼地安排了一批除澇工程建設,但是由于淮河流域特殊地理條件所限和治理力度不夠,淮河流域低洼地澇的問題仍未得到有效地解決。眾多沿河、濱湖洼地缺乏自排條件,抽排能力又相當有限,面上積水無法及時排出,洪澇災害頻繁發(fā)生;現(xiàn)有排澇設施嚴重不足,現(xiàn)狀除澇標準偏低,幾乎每年都有局部澇災發(fā)生,因洪致澇、“關門淹”的問題相當突出。為加快易澇洼地治理,以安徽省淮河流域為代表對澇災分布以及發(fā)展變化趨勢進行調查分析,對澇災特點及其損失進行研究,可為淮河流域易澇洼地治理提供技術支撐。
由于地處淮河中游,歷史上受黃河奪淮的影響,安徽省淮河流域洪澇災害嚴重且頻繁。根據1949~2007年的災情統(tǒng)計資料,安徽省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洪澇受災面積約1270萬畝,成災面積約770萬畝。其中澇災受災面積約900萬畝,成災面積約600萬畝;洪災受災面積約320萬畝,成災面積約170萬畝。58年中有15年受澇成災面積超過1000萬畝,分別是 1954、1956、1962、1963、1964、1965、1979、1982、1984、1991、1996、1998、2000、2003和2007年。受澇成災面積最大的是1963年,達到2818萬畝,1991年達1766萬畝,2003年達1644萬畝,2007年達1026萬畝。1949以來大水年份安徽省淮河流域洪澇災面積統(tǒng)計見表1。
從災情的地域分布看,安徽省淮河流域的澇災主要發(fā)生在沿淮洼地和淮北平原洼地。據各片不完全統(tǒng)計,1991、2003、2005、2007等大水年份澇災面積中,沿淮洼地受災面積約占安徽省淮河流域受災面積的 40%(未計入行蓄洪區(qū)澇災面積),淮北平原洼地占58%,淮南支流洼地占2%。
表1 安徽省淮河流域洪澇災面積統(tǒng)計表
從災情的時間分布看,由于大力治理,淮河流域洪水威脅呈減輕趨勢。洪澇變化趨勢是多年平均洪災減少,因洪致澇、澇災損失增加,澇的問題仍較突出。從1950年代到1990年代洪災成災面積呈減少趨勢,澇災成災面積變化不大。2000年以來淮河流域連續(xù)出現(xiàn)豐水年,致使近年來洪、澇成災面積均有所增加,尤其是澇災成災面積增加較多,為建國以來成災面積最多的年代。不同年代洪澇成災面積統(tǒng)計見表2。
表2 安徽省淮河流域不同年代洪澇成災面積統(tǒng)計表
除澇標準的高低與澇區(qū)的重要性、澇災造成的損失以及治理工程的投入有關。為了合理確定易澇洼地治理標準,有必要掌握易澇洼地不同年型的洪澇災害損失情況。
本文選擇沿淮地區(qū)的八里湖洼地內潁上縣慎城鎮(zhèn)馬莊村、建潁鄉(xiāng)箭井崗村、焦崗湖洼地內潁上縣魯口鎮(zhèn)朱臺村、毛集區(qū)焦崗鄉(xiāng)喬口村、北淝河下游洼地內蚌埠市淮上區(qū)梅橋鄉(xiāng)楊樓村,淮北平原澥河洼地內固鎮(zhèn)縣楊廟鄉(xiāng)孫淺村等4片洼地的6個村作為典型,通過查閱相關防汛總結材料,召開座談會,回憶災情等方式,對各地由于行洪和澇水造成的農業(yè)減產及農村基礎設施破壞等損失進行了詳細調查,并進行受災損失與洪水發(fā)生頻率的關系研究。
表3 典型片洪澇損失調查分析表
本文重點調查了1991、2003年2次洪水的損失及 2~3年一遇的澇災損失,包括農業(yè)損失和非農業(yè)損失。農業(yè)損失主要是洪澇災害造成的農作物減產損失,包括作物種植結構、產量、價格、不同年份的減產率等,非農業(yè)損失主要包括房屋、道路、橋梁、水利工程、供電及通訊設施、企事業(yè)單位等修復費用。
通過對各典型區(qū)不同頻率洪水年的洪澇損失進行調查,并對各典型調查區(qū)相應頻率洪澇損失的平均值,按頻率法計算,多年平均洪澇損失為 532元/畝(2006年價格水平,下同),3年一遇、10年一遇的澇災損失分別為608元/畝和1782元/畝,詳見表3。洪澇損失~洪水頻率曲線見圖1。
圖1 洪澇損失~洪水頻率曲線
在調查研究中還對不同頻率洪水年農業(yè)損失所占的比重進行了分析。50年一遇洪水的農業(yè)損失約占40%,20~30年一遇洪水的農業(yè)損失約占50%左右,10年一遇洪水的農業(yè)損失約占70%,2~3年一遇澇水時均為農業(yè)損失,隨著洪水頻率的增大,農業(yè)損失呈減少趨勢。詳見表4。
表4 農業(yè)損失占比情況表
淮河流域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氣候條件十分復雜,極易發(fā)生暴雨,且時空分布不均,暴雨集中、雨期長、雨區(qū)廣,極易形成洪澇災害。淮北平原及沿淮洼地地勢低洼,汛期外河洪水位高出地面,受外河洪水頂托澇水難以自排,“關門淹”現(xiàn)象嚴重。
長期以來,由于投入不足工程建設標準偏低,排水體系不完善、除澇能力弱,面上積水不能及時排出,加重了澇災損失;工程管理薄弱,也影響排澇工程益發(fā)揮;河湖洼地過度圍墾降低滯蓄能力,增加了內澇發(fā)生的頻率并加重了澇災的損失。
通過研究,充分認識安徽省淮河流域澇災的分布和發(fā)展變化趨勢,掌握易澇洼地不同年型的洪澇災害損失情況以及澇災損失與洪水頻率的關系,為合理確定易澇洼地治理標準、治理范圍提供了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