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軍
板胡是我國弓弦類樂器中一種常見的樂器,它流行于我國東北各地區(qū)、華北和西北各地區(qū)。過去僅限于伴奏各地方戲曲,如:河北梆子、評劇、豫劇、晉劇、秦腔、蒲劇和眉戶等。建國以來,民族樂器的發(fā)展和改革工作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板胡這件樂器在廣大群眾、音樂工作和樂器研制者的共同努力下,使它在演奏技巧、表現(xiàn)能力和樂器式樣、質量等方面,都獲得了迅速的發(fā)展和提高,成為普遍使用的一種民族樂器。它不僅對地方戲曲、合奏、舞蹈、秧歌等起到了伴奏和領奏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又以獨奏形式登上了文藝舞臺,涌現(xiàn)出了以著名板胡演奏家張長城為首的一批板胡演奏家。無論是作品還是他們的技藝都享譽國內外。我作為一名板胡演奏者,為之自豪,為之驕傲,并為之振奮。
隨著不斷的學習和教學演奏實踐,使我學會了用時代的眼光,用探索和開拓的精神去領悟板胡演奏的真諦。在學習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為了總結本人的演奏經(jīng)驗及其體會,并對板胡演奏理論進行必要探討,本文僅就板胡演奏中的“氣”和“情”問題,談一些自己膚淺的認識和感受。
外練技巧,內練一口氣
記得初學板胡時,老師一再啟發(fā),但只會“照葫蘆畫瓢”根本說不上心領神會,拉出的曲子干巴巴,別說觀眾,連自己都不想聽。有一位聲樂老師在聽了一位青年教師的二胡演奏后對我講:“哎呀,我感到×××是在用胳膊唱歌……”我聽了不以為然。隨著不斷的學習,長期的演奏實踐,特別是有幸讀到著名板胡演奏家吉喆先生的“論板胡演奏的弓法藝術”文章后,茅塞頓開。他說到“……所謂氣息的主導因素,也是一個主觀因素,是指氣息對運弓的重要作用。以往,關于氣息對弓弦樂器演奏的作用問題,并沒有完全引起人們的注意,似乎只有唱歌和吹奏等才和氣息有關。其實,板胡演奏的每一個運弓動作無不關注著氣的運行……”是呀,那位聲樂教師感受到的“用胳膊在唱歌”難道不是正說明那位演奏者在用氣演奏,用“心”演奏,才達到了“聲”“情”并茂,如擁如歌嗎?!
武行有句話說道:“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那么我們板胡演奏者何嘗不是在練一口氣呢,正象吉喆先生所論述的那樣,氣無處不貫穿于演奏者的每一部動作中,氣不僅是貫穿于演奏者的體、臂、腕、切達至指尖。它不僅在運弓中起作用,在按弦、揉弦等技法中同樣起作用。每當“照葫蘆畫瓢”時,就覺得弓子輕飄飄,按弦時手指僵硬,“沒準頭”。當靜心地將氣運到其中,頓覺弓子似乎真象吉喆先生說的,變的“沉甸甸”的,無論是手指按弦、揉弦,還是運弓等均能感到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在起作用,我想這可能就是練出的“內功”。同時,我覺得用氣去練,還能起到“鎮(zhèn)靜劑”的效果,每當開始練琴時,我就努力讓自己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氣息沉止丹田,感覺整個身心平和、舒服、自然,然后用隨著樂曲的內容需要去將氣息溶于各種技巧中,在這樣的練習中,往往有一種“超脫”的感覺。什么周圍的干擾呀,日常的煩瑣事,此時都會拋之無遺,有時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境界。自覺演奏起來有了韻律,不再是干巴巴。同時,我以前常上臺前怯場,緊張的無所適從。而當用氣息去指揮和控制自己時,這種現(xiàn)象明顯減弱或者克服。上臺前,我只會活動一下手指,然后就靜坐。默默地把樂曲在心中唱一遍,去感受氣息運行的過程,當走上臺,坐下開始演奏時,始終沉浸在氣息運行之中,緊張心理和現(xiàn)象一掃而去。
為氣息的事我曾和那位聲樂老師交談過,她告知我,她們在演唱一首新作品時,除了反復看作品的音域外,還要根據(jù)作品內容的需要畫出“氣口”(也就是恰當?shù)膿Q氣地方),同時決定采用的換氣方法,她講到換氣方法有多種,如“大換氣”、“小換氣”、“搶氣”、“偷氣”、“懸氣”等等。她的話啟發(fā)了我,作為板胡演奏同樣也需要這樣的換氣方法,這樣氣息的長、短、多、少自然就會有了區(qū)別,那么樂曲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自然就有了分寸,由此可見,氣是演奏之本,是動力。
動之以“情”予其以生命
在板胡演奏中感受最深的另外一點,就是“情”。演唱者常說:“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在板胡演奏中似乎沒有特別強調這一點。當然,許多演奏家在演奏中都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強時如萬馬奔騰,弱時如柔聲細語,快如風馳電掣,慢時閑庭信步。悲凄時如泣如訴,動如洪鐘,靜如抽絲,排山倒海……的確引人入勝。但也不乏有人只注意賣弄技巧,拉得很花梢。但聽后都讓人沒有回味之意,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個“情”字,好的技巧固然很重要,但它只是一種表現(xiàn)手段,如僅僅只用技巧演奏,無異于將樂譜復印一遍。要讓聽眾聽著好聽,又受感染,那就必須吃透作品的內在涵意,領會作者寓意作品中的意圖,然后演奏者將自身置于作品之中,全身心地去表現(xiàn)它,這樣,作品就有了生命,就有了感染力,其結果,讓演奏者和聽者都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記得在開始演奏《公社春來早》這首樂曲時,我拿起譜子,照本宣讀,譜上標“抖”我“抖”,標“甩”我“甩”,標“撥”我“撥”,標“滑”我“滑”,到頭來曲子倒是拉得很順溜,在情緒上只知是歡樂的。拉“溜”就行,剛開始還覺得沾沾自喜,越拉越不滿意,總覺得缺點什么,仔細琢磨才悟出其中門道,缺乏對樂曲內涵的挖掘和理解。這首作品,是河南風格的,表現(xiàn)的是公社社員滿載豐收的果實,輕步快踏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那么這種地方風格和特定情景就決定了作品的內涵,中原人質樸、豪放、愛恨分明,但也會似水柔情,此曲源于河南民間音樂,它采用板胡模仿河南墜胡的演奏技巧,樂句流暢,風格鮮明。如慢板部分
經(jīng)過詳盡分析,在弓法、氣口、情緒上均作了認真處理。
又如快板部分采用墜胡的大滑揉技巧使河南風味更濃郁
樂曲一問一答,形象逼真的表現(xiàn)了樸實的勞動人民在喜獲豐收的鄉(xiāng)間小路上,談笑風生的歡樂場面。本段中采用在快速中的連弓,使樂曲流暢、歡快。
樂曲中又加進了滑弦,模擬馬叫、人語等,更加渲染了樂曲的快樂氣氛。
前面講過,板胡既是獨奏樂器,同時也是伴奏樂器,特別在梆子戲曲的樂隊中,它既是主奏、領奏、又是一個能夠左右整個文樂隊的總指揮。因此對琴師(板胡演奏者)的要求非常高,他不僅要技巧嫻熟,反應靈敏,心理素質好,更重要的是要“吃” 透戲,掌握劇情,掌握導演的意圖,甚至掌握每一個演員的特點和演員一同進“戲”,才能夠和劇中的每一個情節(jié),每一位演員同呼吸,共表演,才能夠真正起到烘托劇情,渲染氣氛的作用,特別在我們秦腔樂隊中,直到現(xiàn)在基本上是包腔到底,特別是主奏板胡,在演員的心目中是舉足輕重的,它也象京劇等劇種一樣,象梅蘭芳先生等名角,都有自己固定的琴師。在秦腔中,雖未完全固定給哪一位名角,但相對說也是較固定的,演員們都得益于琴師,而使自己藝術之花更嬌艷。那么琴師完全要和劇中演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音樂共同塑造一個鮮活的形象。
記得我校96級一位同學排演了《鬼怨》折子戲,初次帶樂時,我使盡了全身的勁,用上了該用的技巧,激情滿懷的拉完了一折戲,有人說:“摟的稠,真過癮……”。導演卻說:“樂隊太強了,聽不清演員在唱什么?!被氐角俜课揖头磸偷淖聊ィ茄?,因為我特別喜歡《鬼怨》的一大段唱,旋律優(yōu)美、舒展。特別是幾處間奏,拉起來特別的過癮帶勁,但是缺忽視了兩個重要問題:1、板胡也好,樂隊也好,均屬伴奏地位,和演員相比屬次,要服從、服務于演員而不能和演員抗衡。2、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沒有從人物出發(fā),從劇情出發(fā),只圖自己“過癮”。沒考慮演出時,觀眾會不會“過癮”。于是我便和教唱的老師一起,逐字逐句仔細推敲。封建婚姻的犧牲者李慧娘,為了追求幸福,懷著一腔怨氣,從陰間來到陽間,向奪取她愛情和生命的賈似道復仇,盡管如此而已,李慧娘畢竟是一位美麗、善良的弱女子,不能實打實的把她當鬼演。她有恨、有怨,提起來咬牙切齒;但她也有愛、有情,回憶起紅梅樹下的幸福情景,甜蜜幸福,因而,伴奏者應和演員共同用美的旋律、美的聲音來描繪一個美麗的傳說。如一開始,演員幕后一聲由弱到強,由低到高的長拖音“苦——哇!”隨之鼓聲隆隆,緊接著起苦音尖板前奏,演員接著唱“怨氣騰騰三千丈”。前奏和“怨氣騰騰”我均要求自己運弓實在,按弦力度較重,拿得穩(wěn),放得開,似江海奔騰,一瀉千里,到第一個“三千丈”時突收,有種壓在心底,一觸即發(fā)的感覺,到第二個“三千丈”時,加之合唱隊起,爆發(fā)力要強,顯示一種復仇的欲望,猛然爆發(fā),接下來“屈死冤魂怒滿腔”,其情緒,技法處理較同于第一個“三千丈”?!翱蓱z我青春把命喪,”一種惋惜自憐的情緒,我配合演員采用揉弦等手法,弓法上采用連弓、輕弓弱奏和演員同氣息、同音量,個別音幾乎是演員清唱,到達一個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當?shù)娇嘁舳拱遛D慢板“紅梅花下永難忘”一段時,整個情緒就如影視中切換鏡頭一樣,完全進入另一個畫面;紅梅樹下,一對幸福的戀人,在竊竊私語,此段幸?;貞洠m仍是苦音聲腔,但切不可按一般苦音習慣去處理,而應用輕柔的連弓,使伴奏流暢、優(yōu)美。我將情和氣均傾注于臂、腕、指,運弓均勻、柔和,按弦力度適當,要求音色優(yōu)美,不能有絲毫雜音,沉沉穩(wěn)穩(wěn),不能毛躁,演奏者和演唱者,樂器聲和人聲融為一體,共同描繪一幅最美的愛情詩畫。此段唱經(jīng)過這樣的處理,磨練,最后演出效果極佳,我自然受到觀眾及校領導的贊揚。在演奏和伴奏中,類似以上的例子很多,體會當然就會很多。一個好的演奏者,能用自己的樂器,向觀眾動之以情,傳之以聲,送去一份豐富的精神食糧,那才是最大的滿足和快樂。
綜上所述,“氣”和“情”互相作用,相得益彰,輔于板胡演奏以動力和生命力,使其演奏出的作品鮮活、生動、感人,但要獲得它們,都是要在長期的刻苦磨練中感悟出來的。同時,它們都必須通過嫻熟的技術、技巧表現(xiàn)?!疤焐喜粫麴W餅”,“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持之以恒的長期苦練苦學,勤練巧練,使“氣”、“情”二者有機結合,練出深厚的功力,才會更充分地展示板胡演奏的魅力。
時代在發(fā)展,人們的審美品位越來越高,我們的責任也更大,時代會促使我們在板胡演奏作品創(chuàng)作上,繼承閃光的遺產(chǎn),開拓新思路和視野,演奏、創(chuàng)作更多的精品,奉獻給新時代的觀眾。
(作者系陜西藝術職業(yè)學院器樂系教師) 【責編/燦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