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傅傳耀
(作者系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責任編輯/孟豐林)
郭鳳蓮,上世紀70年代家喻戶曉的風云人物。她人生軌跡中的三次轉折,印證了時代的變遷,也印證了一位能干女人對自己人生價值取向和夢想的追求。
出身于1946年的郭鳳蓮,3歲喪母,跟著姥姥來到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居住,命運注定她一輩子與這里有割舍不斷的情緣。
當時的大寨還很窮,加上家庭原因,上完小學的郭鳳蓮就參加了勞動。1963年的那場大災,給大寨帶來了毀滅性打擊,老書記陳永貴堅持“三個不減”(給國家的公糧、群眾的口糧、集體的提留不減),“先治坡后治窩”。小小年紀的郭鳳蓮也參加到這些活動中。
由于聰明能干,有組織能力,1964年,17歲的郭鳳蓮就當上了“鐵姑娘”隊的隊長,不到20歲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26歲就擔任黨支部書記。
在當時,國家還在為如何填飽肚子而發(fā)愁,大寨人“三戰(zhàn)狼窩掌”,改造“七溝八梁一面坡”,大造“海綿地”,成效顯著。毛澤東發(fā)出號召“農(nóng)業(yè)學大寨”。大寨聲名遠揚,成了一面引領時代的旗幟。全國各地有900多萬人前去學習取經(jīng),胡志明、恩維爾·霍查等幾十個外國領導人也前往考察參觀。
陳永貴,大寨的扛旗人,調任國務院副總理后,肯動腦筋的郭鳳蓮接任黨支部書記。她的職務一直從村里兼任到中央:大寨公社副書記、昔陽縣委副書記、山西省革委會副主任、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用郭鳳蓮自己的話說,“俺除了參加一些必要的會議以外,俺還是個農(nóng)民,掙的是工分,干的是支部書記的活,就是一個想法,把大寨的事辦好?!?/p>
1980年,郭鳳蓮被免去一切職務,被審查了一段時間,后調到晉中果樹研究所,之后又調到昔陽縣公路段任黨支部書記。
身處人生低谷的郭鳳蓮學會了兩件事,看書、喝酒。通過看書自學和考試,獲得了中央黨校的大專文憑。在苦悶中學會的喝酒,后來運用到市場經(jīng)濟的公關上。一個用煤大戶說,“郭鳳蓮和我喝酒我就買她的煤”,她就硬是跟人家較真。
一個原本出身布衣,文化不高,為人婦,為人母,只想為大寨500多村民辦點事的女人,被抬上了天,又被摔下了地。接受審查時,她就抓緊讀書;有了適當工作,就認真去干;有了更大的舞臺,她就把角色演好。遇到想不開的事,小酌一杯,自解心結。這也是人生的積極態(tài)度,更是高尚人生觀的體現(xiàn)。
事后有人問她,何以如此大度,她回答得頗有意味:“人吶,不能跟歷史賭氣。”
1991年,郭鳳蓮在山西省委領導的關注下,重新披掛上陣,擔任昔陽縣委常委,大寨大隊黨支部書記,大寨如虎添翼,郭鳳蓮如魚得水。
郭鳳蓮人生軌跡中的三次轉折,印證著時代的變遷。(貴州圖片庫供圖)
她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掏錢,帶著130多人到外地考察學習。得出的結論是,過去計劃經(jīng)濟時期大寨人是旗幟,改革開放、市場經(jīng)濟的今天,大寨也要走在前面。1992年,大寨成立了經(jīng)濟開發(fā)總公司,草編廠、水泥廠、羊毛衫廠、食用油廠、酒廠、煤廠,樣樣都有。大寨在艱難的前進,郭鳳蓮在艱難的轉型。
郭鳳蓮的第二招是把大寨多年積累的人脈關系都用于大寨的發(fā)展上。1992年11月,為了推銷大寨的羊毛衫,她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田紀云、紡織工業(yè)部長吳文英請來助陣,結果一炮打響。
當大寨原始積累完成以后,郭鳳蓮開始調整產(chǎn)業(yè)結構,關掉有污染的煤廠、水泥廠、草編廠等企業(yè),開始營銷大寨的無形資產(chǎn)。在大寨的工業(yè)園區(qū),郭鳳蓮把過去的農(nóng)田留下一部分,統(tǒng)一由農(nóng)業(yè)公司經(jīng)營,專種綠色食品;建起了大寨博物館……這些使旅游成為大寨的一大經(jīng)濟支柱。
經(jīng)過20多年的奮斗,大寨已今非昔比。郭鳳蓮告訴我們:大寨沒有一分錢的債務,有的是3000多萬元凈存款,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1.7萬元,企業(yè)資產(chǎn)幾十億,企業(yè)收入十幾億,不僅是山西億元村,也是全國十大名村之一。郭鳳蓮用獨特的遠見加上開放的意識,又一次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