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鑫
(宜興 214221)
紫砂壺作為民間高檔的實用工藝品,其裝飾手段多樣,充分體現(xiàn)了紫砂壺藝的千姿百態(tài)、多種多樣??v觀紫砂壺藝的發(fā)展史,紫砂壺的裝飾工藝伴隨著紫砂壺的成長而發(fā)展,其中不乏創(chuàng)意。早在北宋時期,隨著紫砂壺藝的成熟,裝飾技藝上也達到了一定水準,比如紫砂壺的壺嘴用雞頭作為裝飾,手法簡練、神態(tài)各異,創(chuàng)意頗有玩味;元代,陶刻文字裝飾的興起也是一大創(chuàng)舉;明代,由于著名書畫家、文學藝術家廣泛參與到紫砂壺的裝飾中來,進一步提高了紫砂壺的檔次,促進了紫砂壺由日用工藝品向藝術品的過渡。綜觀紫砂壺的裝飾藝術及其發(fā)展,要達到好的設計效果,要提升紫砂壺的檔次,使之成為真正的高檔藝術品,必須緊密圍繞紫砂壺的創(chuàng)意,采用多種裝飾手段,做到適度得體,才能達到紫砂壺裝飾的目的。
圖1 如魚得水壺
創(chuàng)意是紫砂壺的靈魂,是為了體現(xiàn)一把壺的主題構思,每把紫砂壺不是運用裝飾手段、占用的比例越多就越好,而是需切合壺的創(chuàng)意,真正體現(xiàn)或突出壺的主題,把握好裝飾的“適度”。紫砂壺的創(chuàng)意是從紫砂壺的造型開始的,在文化蘊意上得到升華?!叭玺~得水壺”(見圖1)是在圓壺的基礎上設計的,其造型獨特,壺身近似扁圓球體,略有變形;壺口寬,壺蓋微坡,橋梁鈕;壺頸高,使整體造型顯得壺腹略小;壺頸和壺腹中間置一腰帶線,將全壺提攜神韻,腰線使壺身于變化中求統(tǒng)一,將制作中的過渡痕跡藏于其中,達到天衣無縫;環(huán)形壺把與壺身、壺頸相連,這是設計此壺的一大創(chuàng)意;壺流自壺腹胥伸自然,順溜向上,顯得張揚,壺把高挑且圓潤,其曲線的變化形似一片花瓣,與流對應稱勢,在簡潔的造型中求得變化,虛實相間,生機盎然;壺底略大,設計簡潔,為一捺底。整體造型極其簡潔、古樸、渾厚,口、蓋、鈕、流、肩、把的組合協(xié)調自然,無一絲多余的地方。
圓器的雕刻裝飾藝術,集詩詞、書畫、文學、篆刻、金石藝術于一體。文人的參與把壺藝推向高層次文化層,銘鐫的內容有與茶文化、陶文化相切的詞句,有哲理、倫理名言,從而提高了壺器的裝飾層次,使其深蘊文化內涵,更具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紫砂壺器的雕刻裝飾藝術除了應該避免單一和重復經(jīng)典的設計,雕刻本身還應具有獨特的文化蘊意。比如,“如魚得水壺”的壺腹上設計了四條神態(tài)自若的鯉魚,而在壺頸上設計的水紋則很好地與之相呼應,構成了一幅“如魚得水”的自然情景,其中蘊含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魚得水,比喻好像魚得到水一樣,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很合適的環(huán)境。此處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濒~和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影響著中國的文學藝術,從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對魚賦予了很深的情感,魚與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如古詩《江南》里有詩句:“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古人用蓮象征愛情,用魚代表女性,《樂府古題要解》說:“江南古詞,蓋美芳晨麗景,嬉游得時也?!笨梢哉f,這是一首借“魚水之歡”表現(xiàn)男女相悅、嬉戲的情詩。魚文化表現(xiàn)了中國人,尤其是文人對自由的追求。比如《三國演義》里的開篇詩講到:“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彼麄兛赐甘缿B(tài),冷眼看紅塵,得大自由、大自在。最為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就是每年除夕家家戶戶的餐桌上必然有魚,人們只為圖個“年年有余”,這是采用了“余”與“魚”的諧音。在我國的民俗文化中,鯉魚一直是吉祥物和吉祥語、吉祥圖案的內容,鯉魚很早就被賦予了更加特殊、更加豐富的文化色彩。因“鯉”與“利”諧音,“魚”與“余”諧音,吉祥圖案“漁翁得利”、“富貴有余”、“吉慶有余”等中的紋圖都是鯉魚?!叭玺~得水壺”不但以鯉魚裝飾,而且水紋蕩漾,蘊含著自由自在、富貴吉祥的寓意。
“如魚得水壺”不但在造型上別具一格,而且蘊含豐厚的文化。也就是說,紫砂壺的創(chuàng)意必須建立在以形體來表現(xiàn)民俗和藝術等各個方面。歷代的人們在捕魚、食魚和用魚祭祀等生產(chǎn)、生活經(jīng)歷中,給魚注入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內涵,這些都是紫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是一把紫砂壺,“如魚得水壺”因為有了“如魚得水”的設計理念,才使得此壺有著萬般感情的寄托,真是讓人品味不盡。一邊使用此壺泡茶品飲,一邊回味著“如魚得水壺”的人生追求,這就是紫砂壺創(chuàng)意所體現(xiàn)的價值,也是追求紫砂陶藝思想境界所必須深入探索的文化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