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小平
4月1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從今年下半年開始用一年左右時間,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會議強調,活動全過程要貫穿“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其中,“照鏡子”為四項總要求之首。只有做好“照鏡子”的文章,“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才能有的放矢。這次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為民、務實、清廉,正好為領導干部提供了三面“鏡子”。領導干部常照為民、務實、清廉之鏡,不僅是開展好活動的基本要求,也是弘揚優(yōu)良作風、以良好的形象贏得人民群眾的認可和信賴的永恒主題。
常照為民之鏡,塑造為民的形象。黨員干部是人民群眾的公仆,權力、衣食都是人民給的,人民群眾是衣食父母。如果忘記了這個根本,脫離了群眾,不認真琢磨怎么搞好工作,而是成天謀劃自己甚至追逐私利,就會被人民所拋棄。每一位領導干部都要常照為民之鏡,經(jīng)常想一想,我們來自群眾,是否脫離了群眾;群眾給了我們權力,我們是否真心在為群眾辦事;群眾養(yǎng)育了我們,我們是否給群眾以真誠的回報。感人心者莫過于情,真心比黃金更寶貴。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深深根植于人民群眾之中,就能獲得充分的營養(yǎng)和蓬勃向上的巨大能量。
常照務實之鏡,塑造務實的形象。為政不在多言,貴在實干。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只有把嘴上說的、紙上寫的、會上定的,變?yōu)榫唧w的行動、實際的效果、人民的利益,我們的工作才算做到了位、做到了家。對領導干部而言,常照務實之鏡,就要大力弘揚科學求實的精神,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靠實招展示能力,靠實干成就事業(yè),靠實績贏得民心。只有下決心從文山會海中解脫出來,從迎來送往中擺脫出來,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到干實事上,身先士卒,靠前指揮,一件一件地抓,抓一件成一件,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把事業(yè)推向前進。
常照清廉之鏡,塑造清廉的形象。清正廉潔,才有做人的底氣、做事的硬氣、做官的正氣,才有擔負領導重任的“資格”,才能敢于任事、以正壓邪,才能健康發(fā)展、成就事業(yè)。我們從事的是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圣潔而光榮,不干凈的人沒有資格。一個領導干部,組織培養(yǎng)起來很不容易,但要自己墮落下去卻很容易。常照清廉之鏡,就是要始終保持一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坐針氈的警覺,自覺以黨紀政紀和法律法規(guī)來約束自己,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穩(wěn)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抗得住誘惑、經(jīng)得起考驗。只有自覺把監(jiān)督作為“防火墻”“殺毒軟件”,視監(jiān)督為成長進步的保障,自覺主動地接受批評和監(jiān)督,在實現(xiàn)人生最大價值、安全健康成長的同時,為社會的發(fā)展進步貢獻力量。
作風就是形象,就是力量,就是保證。一個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風,敗也在干部作風;干部的形象,好在作風,壞也在作風;人民群眾對干部的態(tài)度,敬佩的是作風,不滿的也是作風。為民、務實、清廉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黨的作風建設的根本要求和價值取向。常照為民、務實、清廉三面鏡子,其目的就是切實解決作風不實、不正、不廉問題,以作風建設的新成效凝聚起實現(xiàn)中國夢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