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
當前勞動爭議呈現出以下一些主要特點,一是案件數量逐年上升。成都市錦江區(qū)近年案件數量遞增態(tài)勢非常明顯,2007年處理勞動爭議案件57件,2008年處理案件146件,2009年處理案件415件,2010年處理 465件,2011年處理357件。二是集體爭議持續(xù)增多。特別是拖欠工資、加班費、經濟補償等帶有普遍性的勞動糾紛引發(fā)的爭議,其主體可能是幾人、十幾人甚至幾十人。近年來,錦江區(qū)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的群體性勞動爭議,當事人最多的達68人。三是調解難度不斷加大。處于弱勢的勞動者一方對裁決勝訴的期望值很大,處于強勢的用人單位則往往不肯與勞動者和解,從而導致爭議只能靠裁決方式結案。
——能從根本上解決矛盾糾紛。勞動關系與一般民事關系不同,它不僅僅有財產關系,更有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管理與被管理、支配與被支配的人身關系,一方面關系到勞動者生存與發(fā)展的切身利益與基本權利,另一方面也關系到企業(yè)作為市場主體的利益及其發(fā)展。因此簡單生硬的裁決方式很難準確地解決勞動糾紛,更不易化解雙方情緒對立的矛盾,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糾紛。如果是調解方式處理案件,它強調雙方自愿,突出關系和諧,符合基于勞動關系產生的糾紛及其處理的內在要求,能從法律上、事實上、思想上有效化解雙方矛盾。
——適應和諧社會發(fā)展需要。勞動關系是一種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勞動爭議的處理結果對于一定范圍內的勞動關系和社會穩(wěn)定都有可能產生積極或消極的作用。盡管勞動爭議案件的標的額一般不大,直接裁決簡單方便,但容易造成當事雙方的抵觸情緒,甚至雙方都會認為裁決結果是偏袒了對方。如果采取調解方式處理案件,居中裁決的第三方充分了解事實,依法做當事雙方的協調工作,盡量縮小雙方的差距,讓雙方握手言和,達成都能接受的協議,既能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又能讓企業(yè)心平氣和地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這樣處理案件,對于保障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以及樹立仲裁機構權威都有重大意義。
——能提高辦案效率。勞動爭議的雙方當事人對解決爭議的時效性要求較高,而一裁兩審程序的設置使勞動爭議案件的處理比普通民事案件的處理周期更長,案件的久拖不決大量消耗了當事人的精力。對于仲裁委來說,以裁決方式處理的案件必須經過嚴格的送達、開庭審理、制作裁決書的程序,排期等待開庭的時間長,仲裁員工作量大,依法按期結案的壓力大,造成辦案效率低下。如果采取調解方式結案,一是仲裁委依法出具的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后即具有法律強制力,雙方必須履行,案件得到了徹底的處理;二是有可能減少仲裁員的工作量,能保證案件的按期結案,大大提高辦案效率。
旺蒼縣最近在九龍鄉(xiāng)場鎮(zhèn)召開追討拖欠農民工工資兌付大會,現場拿到工資欠款的農民工們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去年以來,旺蒼縣抽調精干警力成立專項行動小組,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打擊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的專項行動,先后為59名農民工追回工資欠款110余萬元,受到群眾的好評。
曾楚 李偉
首先,調解必須嚴格依法進行。調解本身是盡快解決勞動糾紛的好手段,是讓對立雙方化干戈為玉帛的最好方式,但前提是作為第三方的調解人要站在公正的立場上,調解人的態(tài)度不一樣,通常得出的結果也不一樣。如果僅僅是為了一勞永逸的案結事了,無論結果是否合法合理,以能出具調解書為最終目的,勸說當事人尤其是勞動者大量放棄自身應得權益,損害甚至嚴重損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就完全違背了調解的初衷,保護勞動者的法律法規(guī)實際被架空。因此,調解必須在合理合法維護當事雙方勞動權益的軌道上有序進行。
其次,加強仲裁案內調解的力量。雖然《調解仲裁法》規(guī)定當事人既可以到企業(yè)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依法設立的基層人民調解組織和在鄉(xiāng)鎮(zhèn)、街道設立的具有勞動爭議調解職能的組織去調解勞動爭議,也可以直接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直接申請仲裁并進行調解。但二者出具的勞動爭議調解協議書的法律效力是不相同的。前者達成調解協議后一方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依法申請仲裁;后者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后,發(fā)生法律效力。這樣客觀上造成前一類調解資源上的一些浪費,同時無法律強制力的調解協議也會降低調解的公信度,既影響調解工作的正常開展,也不利于當事人合法利益的保護。因此應著重加強仲裁機構的辦案力量,讓仲裁員有充分的精力和時間以多種多樣的方式認真調解每一個案件,使勞資雙方的權益盡量多以協調的方式得到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