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敏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 廣東珠海 519000)
米芾、米友山父子以善書之筆,在山水畫上另辟蹊徑,創(chuàng)立了“米氏云山”獨具個性的繪畫語言范式,他們所倡導的自由而浪漫的藝術精神也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繪畫。
這時期出現了一批談禪悟道的道釋名流,他們對中國繪畫的影響比道學家們更大。在佛和道的影響下一大批封建士大夫的社會心理發(fā)生變化,他們厭惡官場傾軋,向往高山流水的潔凈,追求淡泊的心境,思味宇宙人生,或干脆避于山野,以寄荒涼淡泊的哀怨,藝術成為他們的精神寄托。這種追求自由浪漫,對現實的反叛精神在他的繪畫實踐上也有著極為明顯的體現。
他自稱其繪畫為“墨戲”。相傳米氏墨戲:不專用筆,或以紙筋,或以渣滓,或以蓮房,皆可為畫,說明其在繪畫實上追求自由浪漫的審美情趣。朱熹就曾評米芾如“天馬脫銜”說明其倜儻多姿,自由奔放的氣度。
米氏山水在畫法上宗董、巨,卻刪其繁復,就是為了不為瑣碎的雕琢所累??傊?,“米氏山水”擺脫了以描摹自然為能事的被動狀態(tài),在藝術觀念上,確立了主體精神的價值,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實現了歷代文人所追求的自由精神。
南宋馬遠的山水畫,師法李唐, 卻能自出新意,他與夏圭、李唐和劉松年合稱“南宋四家”,“馬一角”與“夏半邊”是南宋半壁江山的時代產物。
趙孟頫其實也是一位竭力提倡復古的革新家,他提出“作畫貴有古意”,其目的是“殆欲盡去宋人筆墨”這樣的藝術理論在當時使人耳目一新,一掃南宋院體習氣。
倪瓚的“逸筆草草”“聊寫胸中逸氣”的繪畫觀正是心性修養(yǎng)的自由表達。
宋代梁楷的潑墨仙人圖是在寫意繪畫中追求“自由”的經典之作。其畫面筆墨語言的視覺效果有別于當時流行的工筆技巧取向,帶給人的藝術感受突破了當時繪畫視覺形態(tài)的習慣性規(guī)范,被人們稱為“簡筆”畫,畫家當時創(chuàng)作的意態(tài)基礎是心靈境界全神貫注于被表現物的神韻,心態(tài)具有身無外物般地坦蕩激揚,自然俊逸的筆墨技巧全然突破了傳統(tǒng)規(guī)則的藩籬,心象隨意向而出,數筆下來,變換有度,人物的神情意趣與舉止動態(tài)都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是畫家心靈的高遠與言簡意賅技巧的有機結合。
明朝的戴進歷盡坎坷,度過了風雨飄搖的一生,他的《風雨歸舟圖》以橫刮的闊筆和淋漓的潑墨,掃出風狂雨驟的磅礴氣勢,描繪出一幅驚心動魄的景象:朦朧的山巒被暴風雨劈開,山下的樹木、竹叢、茅舍全都在雨霧中飄忽,似乎隨時會被風刮走;幾個農夫佝僂著身軀急匆匆趕回家去;蘆葦在疾風中掙扎……然而在畫的右下角卻又抗暴的力量:頓挫有力的大斧劈皴刻畫著在暴風雨前巍然屹立的瘦硬山巖,鋼勁如鐵的枝干抗擊著風雨的襲擊,畫面近景最顯眼的位置畫著一葉扁舟,頂風冒雨前進,船上兩位乘客神態(tài)自若,船尾艄公揮篙奮戰(zhàn)。 而這幅畫正是畫家一生的精神寫照。
明末的水墨花鳥畫家徐渭年輕時科舉考試屢次不中。身邊的摯友都相繼被捕死去,自己也不幸入獄,殘酷的現實使他觸目感懷,痛不欲生。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徐渭才開始他一生中最有價值的藝術活動。他那被阻滯的滿腔憂憤終于在他的藝術中得到盡情的宣泄。在他的花鳥作品里,或借題發(fā)揮,或直抒胸臆,以泄郁結心中的不平之氣。他感言道:“半世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可謂他一生慘痛身世的寫照。
徐渭是水墨畫大寫意派的先驅,從來沒有人能達到那么豪放、潑辣、“極強的視覺沖擊力”(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那么不顧一切表達自己。
八大山人與徐渭可以說是寫意畫壇上的兩座高峰。八大山人為名王室后代,因為逃避政治迫害,被迫削發(fā)為僧。他對國破家亡的憂憤之情決定了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傾向,他運用借喻抒情的手法融入筆墨之中,無論是造型、構圖還是筆墨技法,他都能取眾人之長,并保留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征。
比如他畫的鳥多是昂首聳翅,或俯首挺胸,皆獨足而立,一副傲慢倔強的姿態(tài)。特別是鳥的眼睛,都作了夸張奇特的處理,眼眶畫得很大,甚至是方形,眼睛點在眼眶上面,顯出一種白眼向人的神氣。八大的山水,大多是荒涼蕭瑟的殘山剩水,表示對山河的悼念。他畫的石頭都上大下小,時有傾倒之勢,表示他對統(tǒng)治者的詛咒?!豆琶穲D》則是畫家自我精神的寫照:一株古梅主干空裂,樹頂盤曲光禿,疏枝作下垂式。梅花則用濃淡相間的墨色點成,雖然根不著土,卻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清朝統(tǒng)治日益堅固,希望與絕望的痛苦在畫家的心靈深處交織,這幅畫是畫家主觀精神的產物。
在筆墨技法上,他與徐渭風格迥異:二人都有悲憤之情,徐渭直言不諱,潑辣奔放,八大扭曲隱喻,徐渭能收能放,用筆銳鋒畢露,用墨淋漓倜儻,八大用墨控制有度。
清初的革新派“四僧”以石濤為代表人物,首先打破了前朝沉悶的古板畫風,為清初的水墨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石濤看來,畫家必須得保持心性的空靈活潑,才能感受自然界的奧妙。創(chuàng)作過程就是內心在自由自在抒發(fā)的過程。
他將自己的一腔悲愴之情都寄情于詩畫筆墨之中,他的題材都來源于現實,他認為“筆墨當隨時代”,筆墨技法上也不拘一格,靈活多變,千姿百態(tài),豐富多彩,極盡變化之能事,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量,后人評價他為“屢變屢奇”。他反對各種規(guī)范和束縛,為了達到“明心見性”,獲得徹底解脫,必須將障礙破除,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在他的藝術實踐創(chuàng)造下,一掃明代三百年來花壇上的陳舊積習,只破前人,獨步千古。
“揚州八怪”畫派處于清朝鼎盛時期,他們的畫筆情縱逸,揮灑自如,“不以規(guī)矩非其病,不受束縛乃其性”。
三
水墨畫不斷追求自由表現以實現藝術家們自己的創(chuàng)造欲望。簡單的水、墨、筆、紙給了藝術不斷創(chuàng)新的力量,用墨或淡或濃,用筆或皴或擦,相互交叉中描繪出要表達的一種意蘊品味。這時候的藝術家在精神上灑脫的,自由的幻想和欲望可以在水和墨的交融中自由的流淌,宣泄,打破傳統(tǒng)的束縛,堅持的表達自我的思想。
黃賓虹是集傳統(tǒng)之大成的山水畫大師,是傳統(tǒng)山水畫進入現代的一個轉折性歷史人物。他五十歲之前都在致力于學習傳統(tǒng),哲學、美學、各個時代的畫法、筆法、墨法,無非是為了把傳統(tǒng)激活,走出一條新的、前人從未有過的路子。他同時面對自然,五十歲到七十歲二十年間都在游歷寫生,他使衰落的清末民國的水墨山水重新煥發(fā)了活力。
他的道路恰恰是從中國傳統(tǒng)繪畫內部走出來,然后獲得了更大的表達自由。直到今天還在影響著畫壇。
這之后的張大千的潑彩山水畫,既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又有中國畫特有的神韻,他的畫既吸收了“王洽潑墨”,又與西方抽象主義影響有關,創(chuàng)造了一種近乎抽象的山水新風格。
石魯的藝術在大刀闊斧的創(chuàng)新也體現得相當明顯。
石魯概說他的筆墨方法論:“筆墨既為內空之規(guī)定,又超于內容之范圍。筆墨既可變,又不可變??勺冋咝郧橐?,不可變者規(guī)律也。故言筆墨,當以意、理、法、趣求之?!边@是石魯對于追求藝術的自由精神和實現自己藝術創(chuàng)作欲望的最好詮釋。打破傳統(tǒng)的水墨畫的思想禁錮,要求融入藝術家的自由思想在里面,去實現一種新的表達題材和藝術風格,而為了這個自己堅持的藝術理念的實驗,畫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卻仍然不放棄自己的藝術思想和創(chuàng)作風格。他為了表達他面對客觀生活感受和他的浪漫主義情懷,做了很多探索與嘗試,他的嘗試遭到了保守勢力的批評。他藝術個性極具鋒芒和實驗精神的超前。他更加真切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情懷,他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勇氣、敏感、和超前意識、新穎的表達欲望已經突破了當時人們所能接受的規(guī)范。他的這種藝術實踐推動了傳統(tǒng)水墨畫向更加注重追求強烈的自由精神方向發(fā)展。
注釋:
1.何延喆.《中國繪畫史要》.天津美術出版社,1998.11.
2.鄭朝.藍鐵著.《中國畫的藝術與技巧》.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