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平
(福建省明溪縣農(nóng)業(yè)局 365200)
種植淮山是明溪縣的傳統(tǒng)特色農(nóng)業(yè),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明溪淮山1號是從明溪縣淮山地方品種系統(tǒng)選育而來的,經(jīng)多年的試驗、示范、推廣,種植面積逐年擴大,2008年12月24日通過福建省非主要農(nóng)作物品種認定委員會認定。明溪淮山1號肉質(zhì)細嫩、滋味鮮美、口感好、產(chǎn)量高,每667 m2產(chǎn)量可達2 t以上。明溪淮山1號營養(yǎng)豐富,富含10多種氨基酸和糖蛋白、甘露聚糖、膽堿,還具有高能量、低脂肪、多纖維的特點,是一種營養(yǎng)較為全面的菜藥兼用保健食品,具有廣闊的市場。
2005年在明溪縣王陂村進行品種對比試驗,小區(qū)面積66.7 m2,明溪淮山1號鮮薯產(chǎn)量232.6 kg,居參試品種第1位,比對照種增產(chǎn)18.89%;2006年在本縣瀚仙鎮(zhèn)王陂村示范種植2 hm2,平均每667 m2鮮薯產(chǎn)量2144 kg,比本地品種增產(chǎn)11.7%;2012年在城關鄉(xiāng)獅窠村建立示范片10 hm2,經(jīng)測產(chǎn)驗收,平均每667 m2鮮薯產(chǎn)量2086 kg。
4月6日播種,11月4日成熟,全生育期212 d左右。
莖圓形,蔓生,綠色,成熟時轉(zhuǎn)褐色,纏繞草質(zhì)藤本,植株生長勢強,莖蔓長4.4 m,莖直徑0.35 cm、分枝4.5條;葉三角形,葉緣波狀,葉尖漸尖形,葉基戟形,頂葉綠色,成葉深綠色,葉脈綠色,葉長8~12 cm、寬5~6 cm。
花序為穗狀花序,無珠芽。單株結薯數(shù)1~2個,薯形長棒形,薯長60~75 cm,薯塊粗3.2~3.7 cm,單根薯塊重0.4~0.8 kg,無條溝,須根數(shù)中等,薯皮光滑黃褐色,薯肉白色,肉質(zhì)粉質(zhì)細膩,糯香。
經(jīng)國家加工食品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 (福州)檢測,明溪淮山1號薯塊粗纖維1.14%、粗蛋白3.0%、粗脂肪﹤0.1%、維生素C 13.2 mg/100g、天冬氨酸等17種氨基酸總量30.8%、水分65%、淀粉25%,品質(zhì)優(yōu)。
經(jīng)多點試驗結果表明,明溪淮山1號較抗炭疽病、褐斑病和短體線蟲病,與對照無明顯差異;明溪淮山1號較抗莖蔓腐病,抗旱性強,耐寒性、耐澇性一般。
選擇土層深厚、疏松、濕潤、含腐殖質(zhì)較多,且2年未種過薯類作物的地塊,排灌方便的沙壤或輕壤土為好。田塊應進行深翻、曬白,開好排水溝,連畦帶溝寬145~155 cm、溝深35~45 cm。
一是選擇健康薯塊為種薯,切塊約40 g,切口蘸石灰或草木灰,按頭部、中間、尾部及大小部分分別堆放,種植時分類集中種植,有利于淮山平衡協(xié)調(diào)生長。二是種植前先催芽,催芽前用清水沖洗后將整根淮山塊莖用48~50℃的溫水浸種30~40 min,進行熱處理消毒,以殺死線蟲,之后撈起浸入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10 min,取出晾干備用,播種前15~20 d,從地里挖起新鮮的淮山塊莖或從地窖中取出存放的塊莖,放在25~28℃的環(huán)境中蓋上3~5 cm沙進行催芽。催芽時使用小拱棚,小拱棚要始終密閉保溫,當淮山幼芽從沙土中露出時即可播種。三是種植時只留1個健壯的芽,剝除多余的芽。
3.3.1 種植時間 4月6日播種,4月12日出苗。本地區(qū)一般均在清明至谷雨期間選擇晴天種植。為了達到早出苗、早上市、提高產(chǎn)量的目的,利用覆蓋地膜,可在3月下旬播種。
3.3.2 種植方法 采用單行法種植,行距145~155 cm、株距10~12 cm(包括作種塊莖長度),每667 m2種植4200株左右。選擇晴天用鋤頭在淮山壟 (畦)中央開淺溝,并用鋼筋做成的插洞工具在淺溝上按10~12 cm寬的株距進行插洞,把淮山塊莖切成4~6 cm長的種段 (粗的可短些,細的可長些),按順序平放種段。注意把種段的頭部放置洞邊,以便塊莖生長時能沿洞壁向下伸長,而使塊莖形狀長、直、不彎、不分杈。下種后用薄細土蓋住種薯,上面再用腐熟有機肥拌火燒土覆蓋即可。忌用豬欄肥覆蓋,以免塊莖產(chǎn)生硬皮或黑皮。
3.4.1 覆蓋 應用淺層槽種植淮山,淮山薯塊生長在淺土層,要覆蓋遮陽物,以保持土層濕潤,有利于薯塊快速長大。覆蓋方法可以在出苗后、立支架前,在雨后或淋濕后進行。單行種植的用寬1 m的黑色地膜蓋上并壓緊四邊,再蓋上稻草或其他遮陽物,也可只蓋稻草或其他遮陽物。
3.4.2 除草 播種后5 d用丁草胺500倍液噴施畦面,清除雜草。
3.4.3 立支架 播種后15 d,薯苗大部分露出土面,應及時插下竹竿,應用淺層槽種植的搭成雙行“人”字架,讓淮山藤自然纏繞,防止嫩藤在地面受曬枯死。注意竹竿不要插在塑料槽上。傳統(tǒng)種植的采用單行垂直扦插,每隔1株插1根。
3.4.4 合理施肥 基肥:用火燒土拌鈣鎂磷肥在播種時施于穴中,蓋上1層細土,再把稻草覆蓋在種植溝上。追肥:當莖蔓生長至100 cm以上時,每667 m2用沼液200 kg左右對水澆施 (或用硫酸鉀復合肥15 kg對水澆施),以后每隔20~25 d追肥1次,做到薄肥勤施。施肥時應在晴天傍晚進行,注意澆施肥時不要澆到莖葉上,如果施化肥應離植株5~8 cm處開穴均勻撒施,施后蓋土。7~8月份是塊莖膨大期,在7月27日每667 m2用硫酸鉀復合肥25 kg加尿素5 kg均勻撒施,并結合中耕除草。8月20日用0.3%磷酸二氫鉀對水進行根外追肥。
3.4.5 水分管理 若遇干旱應灌水,雨季要及時排水。8~9月份是薯塊快速膨大期,要保持土壤濕潤。在旱情出現(xiàn)時,應隔10 d左右灌1次跑馬水,以保持土壤濕度,保證淮山正常生長。灌水應在傍晚進行,水量要最大,最好能在2~3 h內(nèi)灌滿后立即排掉 (畦頂水灌不到的地方可人工潑澆),最遲第2 d早晨應將水排干,田間不能浸水,否則會影響地下塊莖的生長。
3.4.6 及時防治病蟲害 5月中旬用2.5%天王星乳油500倍液防治紅蜘蛛;6月上旬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防治斜紋夜蛾;7月中旬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50%代森鋅800倍液防治炭疽病、褐斑病;9月上旬用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灑淮山畦面,防治短體線蟲、蠐螬等地下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