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誠
(江西建工第二建筑有限責任公司,江西 南昌 330046)
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包括混凝土的制備、運輸、泵送、澆筑搗實和養(yǎng)護等施工過程,各個施工過程相互聯(lián)系緊密,任意一個施工過程處理不當都會造成混凝土工程的質量為題,甚至影響到整個建筑物的施工質量以及使用性能。近幾年混凝土外加劑的發(fā)展和應用日益深化,特別是商品混凝土雨后春筍般地破勃發(fā)展,為混凝土的性能和施工工藝帶來了新的影響。而且,自動化、機械化的發(fā)展以及新的施工機械和施工工藝的應用,使得混凝土工程的施工面貌煥然一新。
水泥品種多樣,標號不一,選擇是要根據(jù)工程特點、使用環(huán)境和施工條件等綜合確定。比如適用于高溫車間的混凝土,一般選用耐熱性能較好的礦渣水泥等。
水泥強度等級選用的原則為:混凝土等級要求高的相應選擇高強度指標的水泥,相反,混凝土等級較低的則用等級較低的則用低強度指標的水泥。例如,C40以下的混凝土則一般選用32.5級的水泥。C45-C60則一般選用42.5級的水泥,如果采用高效減水劑,則可降低等級,選用32.5級的水泥。強度要求高于C60的高強混凝土則一般選用42.5級或者更高強度的水泥。如果混凝土強度要求低于C15,則宜用等級為32.5級的水泥,同時需要外摻粉煤灰等混合料,滿足混凝土工程的設計要求。此外,選用的水泥的體積安定性、細度、強度、比重與容重以及初凝與終凝時間需要滿足設計以及規(guī)范要求。
(1)細骨料
公稱直徑在0.15-0.5mm之間的骨料成為細骨料,也叫做砂。常用的細骨料有山砂、海砂、河砂與機制砂(人工砂或加工砂)等。一般細骨料根據(jù)技術要求分為Ⅰ,Ⅱ,Ⅲ三類,Ⅰ類用于強度高于C60的混凝土,Ⅱ類應用于強度位于C30-C60的混凝土,而強度低于C30的混凝土一般用Ⅲ類細骨料。使用細集料配制混凝土時,它的有害雜質含量、顆粒形狀與表面特征、堅固性、粗細程度與顆粒級配、砂的含水率等指標必須經(jīng)過實驗驗證或者滿足設計技術要求。
(2)粗骨料
顆粒粒徑大于5mm的骨料即為粗骨料。常用的粗骨料一般有碎石和卵石兩大類。碎石由巖石破碎篩分得到,而卵石一般由河卵石經(jīng)篩分直接而成。其分類以及在混凝土選用時的原則與細骨料相類似。
混凝土的拌合用水一般采用比較潔凈的水,凡是臟水、臭水以及廢水等不能飲用的水必須經(jīng)過水質檢驗和抗腐蝕性試驗之后,指標均合格才能夠使用。對于工業(yè)廢水、PH值小于4的酸性水以及硫酸鹽比重超過1%的水均不能用于拌合混凝土。
外加劑的使用必須根據(jù)混凝土的使用性能和施工要求經(jīng)過試驗驗證來定奪,必須注意保證外加劑是正規(guī)廠家生產、經(jīng)過試驗檢驗,而且確保其有效。為滿足新型施工工藝的需要,應大力推廣使用復合型混凝土外加劑。
混凝土時非均勻性材料,施工后的混凝土結硬后所能達到的強度也不穩(wěn)定,具有離散性。為保證施工后的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標準的要求,施工時配置的混凝土強度要高于設計的標準值,已達到95%的保證率。
(1)混凝土的和易性就是指攪拌后的混凝土既利于澆筑,又能保證澆筑均勻,避免發(fā)生離析,應具有一定的流動和粘聚性。
(2)混凝土的粘聚性與水泥用量有關,有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最大水泥用量等確定。
(3)混凝土的流動性用塌落度來定量,它與施工方法、使用部位和氣候條件等確定。
混凝土的設計配合比是指在實驗室里的干燥狀態(tài)下確定的,這種理想狀態(tài)在現(xiàn)場是不存在的?,F(xiàn)場的砂、石等材料都具有一定的濕度,在現(xiàn)場必須首先確定其含水率,然后再換算成考慮砂、石含水率后的施工配合比。
混凝土的拌制過程就是將水泥、粗細骨料、水和外加劑混合在一起攪拌均勻的過程。攪拌后的混凝土要求勻質,達到設計要求的和易性以及強度。
攪拌混凝土的攪拌機無論是采用自落式還是強制式,都必須滿足下列要求:
(1)攪拌時的轉速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必須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類。過大可能造成離析,過小則攪拌不均勻。
(2)混凝土的攪拌時間必須根據(jù)攪拌機的類型、混凝土的配合比等確定,不能太短,太短可能攪拌不勻,太長可能造成分層離析。應按照規(guī)范要求進行攪拌時間的確定。當摻有外加劑時,可適當延長攪拌時間。全輕混凝土和砂輕混凝土應將攪拌時間延長60-90S。
(3)投料順序應從攪拌質量、攪拌機磨損、節(jié)約材料等各個方面綜合考慮確定,一般有一次投料和二次投料兩種方法。二次投料法是一種新型技術,具有巨大經(jīng)濟效益,建議使用。
(4)裝料容量一般為攪拌筒集合容量的1/2-1/3,而出料容量一般為裝料容量的0.55-0.75。攪拌機不宜超載,超載會損害機器,而且攪拌不均勻。而裝料過少則發(fā)揮不出攪拌機的性能。
(1)運輸過程中須保證混凝土的均勻性,避免發(fā)生離析、泌水、砂漿流失和塌落度變化等情況。
(2)混凝土在澆筑完成前必須保證在初凝時間之內,而且澆筑時必須滿足規(guī)范規(guī)定:混凝土自高出傾落的高度不應大于2米,若果大于2米,則采用溜槽、串筒和振動溜管等輔助工具,而且要保證混凝土出口下落方向垂直。
(3)混凝土運送的道路須盡量短,不宜長距離或者轉運。
(1)必須保證混凝土的連續(xù)工作,混凝土攪拌站的供應能力至少要比泵的泵送能力大20%。
(2)混凝土的輸送管要求直、短、轉彎少、輸送暢通、管段接頭要嚴。而且泵的泵送能力要滿足澆筑速要求。
(3)泵送混凝土或者接長輸送管前需要先用與混凝土相同成分的水泥漿或者水泥砂漿濕潤管道。
(4)泵送開始后,須保持泵的連續(xù)工作,避免因故障或者其他原因中途停歇。
(5)混凝土泵送受料斗內需要保持充滿狀態(tài),避免空氣進入。
(6)輸送過程中,需要采取措施,避免混凝土的性能發(fā)生變化。
(1)普通澆筑,隨打隨抹,隨收面;適用于地面,或樓板面;
(2)分層澆筑分層振搗,適用物大體積混凝土或者墻體混凝土,有利于水化熱的釋放,但要點是要保證在第一層混凝土初凝前進行二層混凝土的澆筑便于結合;
(3)分層斜面澆筑,這種方法適用于大體積混凝土而且面積相當大,不適用分層,第一層澆筑完畢后,進行第二層澆筑時,第一層已初凝;只能從起始開始分層澆筑到設計標高面再逐步推進;(4)分層澆筑逐步推進,適用于水池類墻體或樓座剪力墻。
(1)混凝土分層澆筑時,每層混凝土厚度應不超過振動棒的1.25倍;在振搗上一層時,應插入下層中5cm左右,以消除兩層之間的接縫,同時在振搗上層混凝土時,要在下層混凝土初凝之前進行。
(2)振動器插點要均勻排列,可采用“行列式”的次序移動,不應混用,以免造成混亂而發(fā)生漏振。每次移動位置的距離應不大于振動棒作用半徑R的1.5倍。一般振搗棒的作用半徑為30~40cm。
鋼筋混凝土工程在建筑施工中無論是人力物力的消耗還是對工期的影響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作為鋼筋混凝土工程支柱的混凝土工程無疑是建筑施工的重點。特別是近些年來商品混凝土的快速發(fā)展和泵送施工技術的日漸成熟,為整體現(xiàn)澆混凝土結構帶來了新的發(fā)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