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科,李森林
(安徽科技學院,安徽 鳳陽 233100)
當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都面臨著相當嚴峻的困境。盡管人們對“馬克思主義”這個詞耳熟能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010修訂版)(以下簡稱《馬原》)[1]也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門必修課,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印象普遍是“深奧”、“不懂”或“無用”,學生們也是把它當做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來對待。確實是,當我們捫心自問:究竟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我們對它又真正了解多少?馬克思主義是否真的“無用”?面對這些問題,多少讓人感到有些心虛和慚愧?,F(xiàn)如今,究竟還有幾個人會以認真的態(tài)度去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它的經(jīng)典著作呢?!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可能來自多個方面:一是當下普遍的功利主義思想使得人們對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的漠視,使得像哲學、歷史、文學之類的人文學科成了邊緣性學科。人們通常把它們稱之為“冷門”。二是我們的一些學者喜歡把自己禁錮在書齋[2]里,喜歡在文本與概念中兜圈子,用浮華的辭藻和絢麗的語句編織著一張張看似深奧實則空洞的文字網(wǎng)。這直接造成了大眾關于哲學類學科深奧難懂的印象。三是我們學校的教育體制的限制。像《馬原》這樣的公共課一般都是大班上課,少則上百人,有時甚至有幾百人,這么多人,這么多張嘴,如遇上教室擴音設備差,學生講話聲音雜,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四是我們的授課教師。有些教師不能認真鉆研馬克思主義原理,浮于理論表面,喜歡照本宣科,或不能認真?zhèn)湔n、講授,或說話聲音低、普通話不標準、對學生課堂疏于管理等等,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著課堂的教學效果。五是我們的學生。社會的功利主義思想也影響到了我們的學生。學生對《馬原》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態(tài)度較為冷淡:他們只是把它當做一門無奈的應試課程來對待,上課玩手機、睡覺、講話現(xiàn)象較為嚴重。這是直接導致學生學習《馬原》效果差的一個關鍵因素。最后是我們的《馬原》教材。教材的論述過于理論化,論證過于繁雜,立足點過高,政治性過強,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不緊密等等,這些都成為學生讀懂教材的一道道“攔路虎”。難怪學生經(jīng)常這樣抱怨,讀《馬原》教材猶如看“天書”一般。
對于社會大環(huán)境,我們改變不了什么。作為一個普通的《馬原》授課教師,我們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對它做一些變革,力圖使課程教學更通俗、更易懂些,從而使它對學生更有吸引力,也更“有用”些。本著這些良好的愿望,在親身經(jīng)歷及自身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在經(jīng)過充分的調(diào)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對《馬原》的教學作了一些大膽的試探性的革新,力圖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改革及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普及化起到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首先是《馬原》教材的結構問題。緒論部分主要是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定義、淵源及性質(zhì)問題。第一章主要講述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問題。第二章主要講述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問題。第三章主要講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問題。這三章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部分。它既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也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難點所在。第四章主要講述了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其本質(zhì)問題。第五章主要講述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問題。這兩章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部分。它是馬克思生平研究論述最多的一個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點所在。第六章主要講述了社會主義社會及其發(fā)展問題。第七章則是關于共產(chǎn)主義的一些問題。最后兩章構成了科學社會主義部分。全書七章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體系。我們把它稱之為“金字塔”結構,塔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塔尖是共產(chǎn)主義,而整個馬克思主義原理的論述似乎最終都能指向共產(chǎn)主義。
以通俗的眼光來看,我們的《馬原》教材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的。首先是語言表述過于理論化。理論化能使論述更具嚴謹性,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理論化也使得教材讀起來枯燥無味且深奧難懂。因而,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思維能力,豐厚的西方文化(包括哲學的、宗教的、科學的、歷史的等)素養(yǎng),相當?shù)哪托暮团d趣,不逐字逐句地閱讀三五遍,是根本讀不透書上到底在講些什么。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這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其次是論證過于繁雜。這或許是我國教科書的通病。一、二、三、四,首先、其次、最后,千篇一律的八股文式的論證方式,顯得教科書的論述顯得過于紛繁蕪雜,本來顯而易見的道理經(jīng)過一番論證之后反而變得模糊難懂起來了。再次是立足點過高。由于是政治性課程,文本的論述總是站在黨和國家的高度來看待問題,這對于一個普通的大眾或?qū)W生來講,似乎顯得過于遙遠。還有是政治性過強,由于反映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因而有時論述過于絕對化,把馬克思、馬克思主義抬得過高,使得人們不得不服從它、接受它。最后是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不緊密,無論是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部分,還是科學社會主義部分,與時代相脫節(jié),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不緊密,有些論述顯得牽強附會,或過于滯后,使得原理不具有足夠的說服力。
以批判的眼光來看,教材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闡述也不是“鐵板”一塊,它還是存在不少問題。在許多人看來,教材是權威,馬克思主義理論更是權威,因而對《馬原》教材提出質(zhì)疑那簡直是“大逆不道”。殊不知,《馬原》教材終究是人編寫的,是人都會犯錯誤。但馬克思主義理論畢竟是“科學”,而科學——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反映的是經(jīng)驗真理。按照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科學是可錯的,也是可以被討論的;而不能被討論的是神學,因為神學是天啟真理。沒有批判,就沒有進步。馬克思本身就是一個徹底的批判者,在“批判舊世界[中]發(fā)現(xiàn)新世界”[3]。
因而,無論是對于《馬原》教材,還是對于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我們都不可盲信,而應以辯證的角度看待之。畢竟,馬克思主義誕生已有160多年,馬克思恩格斯逝世也有100多年了。在這100多年里,我們的科學、時代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遠不是馬克思恩格斯當時的情況。如果拘泥于馬克思經(jīng)典作家的個別詞句或打著“馬克思”、“馬克思主義”頭銜的語句,我們就會范教條主義的錯誤,我們的思想就會停滯不前。換言之,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看待馬克思主義及它的經(jīng)典著作。這才是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應有的態(tài)度。
教材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闡述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前四章,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部分。該部分其實也是馬克思生前的馬克思主義,后面則是馬克思之后的馬克思主義,即后人對它的發(fā)展部分。在我們看來,教材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闡述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別表述似乎顯得過于抬高馬克思主義。這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過于絕對化、神圣化。這樣既不利于人們解放思想,也不利于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譬如,在緒論開篇就引述了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評選結果,這其實是西方媒體的一家之言,不能作為論證馬克思思想影響的硬證據(jù),況且現(xiàn)如今英國廣播公司深陷丑聞漩渦,公信力大大下降。在教科書第八頁甚至這樣表述:“馬克思主義是在吸收了幾千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fā)展中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這顯然是把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無限夸大,把它捧上無限至尊之位。這樣的文化終結者的角色恐怕連馬克思本人也不敢茍同。
(二)受時代和階級立場的限制。任何人或思想都不會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都必然要受到時代的制約。馬克思生活的時代是19世紀,我們生活的時代是21世紀。世界,無論是科學技術、還是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現(xiàn)代科學對物質(zhì)的概念,對時間、空間、運動的理解在不斷拓展;歷史絕對論在上個世紀備受學界詬病。現(xiàn)在人們已清晰地認識到歷史的發(fā)展并無一個既定的路徑可言,人們對社會發(fā)展的所有努力都是在試探中摸索著前進,即是“摸著石頭過河”;“永恒發(fā)展”這種自18世紀以來啟蒙運動的觀點現(xiàn)如今也受到最審慎的批判。
馬克思生活的那個年代是自由資本主義剛剛發(fā)展起來的時代。資本主義發(fā)端的罪惡影響遠未消除,周期性爆發(fā)的經(jīng)濟危機嚴重破壞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生產(chǎn)與生活秩序,資產(chǎn)階級與無產(chǎn)階級的矛盾突出,工人的反抗運動此起彼伏,所有這些都在促使馬克思不斷反思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矛盾及其發(fā)展出路。因而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發(fā)表的《共產(chǎn)黨宣言》[4]中強調(diào)階級斗爭和暴力革命是合乎當時境況的,但時過境遷,在21世紀的今天,這些原則都應當被人們所拋棄,和平、發(fā)展與融合才是當今世界的主旋律。還有,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部分,馬克思肯定了經(jīng)濟因素在社會發(fā)展中的決定作用,而忽視了對環(huán)境與生態(tài)的保護;強調(diào)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沒有看到勞資矛盾可以緩和、共生的一面;控訴了資本主義的罪惡,沒有考慮到資本主義在激發(fā)人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在提高勞動生產(chǎn)率、解放生產(chǎn)力上表現(xiàn)出的優(yōu)越性,也沒看到資本主義可以通過自我調(diào)節(jié),緩和階級矛盾,通過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生產(chǎn)力,從而延緩了滅亡的時間。如果照本宣科,把馬克思當時所做的判斷放在今天來教育學生,這無疑對當下馬克思主義教育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三)后人的誤讀或重新詮釋。比如,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部分,由于對實踐在認識中作用的片面強調(diào),導致實踐與認識關系的常識性顛倒,甚至錯誤地認為“認識依賴于實踐,離開實踐的認識是根本不可能的”[1](P65)。再如,對于真理定義的過于簡單和形而上學化,導致人們對真理概念的模棱兩可的理解。[1](P71)還有,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重新解讀,關于“勞動價值論”的質(zhì)疑,以及如何合理地解釋共產(chǎn)主義等等。
(四)表述過于形而上、缺乏嚴格的量化標準。這主要體現(xiàn)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部分。比如,對于價值的定義比較抽象,也比較籠統(tǒng)和模糊,無法進行精確量化和統(tǒng)計;關于“抽象勞動”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定義只可意會,不可言說,很難解釋清楚;關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定義很模糊,所謂的“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是如何規(guī)定和統(tǒng)計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這里的決定究竟是什么意思?還有,對于商品的勞動力成本,教科書上區(qū)分了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那么復雜勞動又是如何化歸為簡單勞動的? [1](P144-146)
(五)少許的表述錯誤。教科書第77頁把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描述為“社會實踐”,而實際上應該是“實踐”。教科書第98頁 “同它實際掌握群眾的深度和廣度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應表述為“同它被群眾實際掌握的深度和廣度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更合適些。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該如何撰寫新的講義?
第一,盡量使用通俗化的語言。對于一般的讀者而言,教材,特別是哲學部分,其理論理解具有一定的難度。我們盡量以通俗化的語言向大眾傳遞馬克思主義信息,使讀者從中能掌握一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和立場。在適當?shù)臅r候,我們可以配上一些相關圖片。而圖片有助于減緩讀者的文字視覺疲勞,使讀者具有一定的輕松愉悅感。
第二,以問題和知識點的形式重新撰寫。問題是思考的發(fā)動機,沒有問題就沒有思考,一個不會提問的人必定是一個不會思考的人。提問題有助于引起聽眾的思考。因而經(jīng)常提問是引起學生注意力的一個極其有效的“法寶”。如果不提問,學生聽課會索然無味,書上的知識也永遠不會成為他內(nèi)在的思想。知識點是為了便于記憶,應付考試。當下,我們的教學還不能脫離應試的怪圈,因而在教學中必須反復強調(diào)一些基本的知識點,便于學生記憶。
第三,大量引用最新科學發(fā)展的成果,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并緊扣時代發(fā)展的脈搏,這樣使得原理的講解更具科學性,更有生活氣息,更富時代感,也更能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
第四,對于參考教科書的部分,直接在文后標注頁碼,以便于學生對照課本查找。把教材解讀或重新詮釋的部分放在文末注釋與參考文獻部分,便于教師教學和學生進一步理解。
第五,擯棄一些不必要的論述。這好似“奧康剃刀”,剔除一些必要的實體與假設,或如維特根斯坦所言,要說的說,不要說的,我們什么也不說。
在重新編撰、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講義時,我們始終堅持以下立場:一、與現(xiàn)代科學思想相結合;二、與我們的時代相結合;三、與社會生活相結合。這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就更具科學性、時代感和生活感,也更能為學生和大眾所樂于接受。實際上,這也正符合馬克思主義的事實求是的精神和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zhì)。
如何學好馬克思主義?在我們看來,要學好馬克思主義,必須做到:一、反復鉆研教材。由于教材是作為全國大學生通用的“兩課”教材,由于它是國內(nèi)這方面專家的集體之作,因而教材的權威性、理論性是毋庸置疑的。對于大學生而言,由于是剛接觸馬克思主義原理初學者,因而反復閱讀、鉆研教材必不可少,否則就像許多學生講的那樣,讀教材由于讀“天書”一般。二、研讀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對于想進一步專研馬克思主義原理的讀者而言,光讀教材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大量閱讀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的一些經(jīng)典著作,比如 《共產(chǎn)黨宣言》——作為共產(chǎn)黨人的圣經(jīng)——是每一個學習馬克思主義原理必讀且要反復誦讀的一本經(jīng)典著作。三、潛心思考,融入實踐。學習最終的目的不是為了應試,而是要掌握它,成為自己思想體系的一個部分。因而對于理論,需要潛心思考,并且要融入實踐,即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自覺踐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1]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010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8).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7(64).
[4]馬克思恩格斯.共產(chǎn)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