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偉霞,李啟金,韋鍵琳
目前,西方發(fā)達國家研究積累了不少小學教師培養(yǎng)經驗。在教育實踐課方面,小學教師的培養(yǎng)由過去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經驗轉變?yōu)榧哟蠼逃龑嵙?、實踐力度和效度,建立了開放式、連續(xù)式的實習模式。美國小學教師實踐課程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采用臨床實踐、現場實踐、教育實習等多種模式,教育實習分為模擬實習、教育見習、教育實習三種類型;英國小學教師職前培養(yǎng)十分重視教育實踐,實踐形式分為非正式教育實習和正式教育實習,建立“以中小學為基地”的教育實習模式;法國則分為熟悉性實習、陪伴性實習、責任實習;德國則為“兩段式”教育實習模式;日本分為觀察、參與、體驗、生活指導、教育研讀研究等,注重大學與中小學的共生性關系,為師范生實踐能力的鍛煉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美國近年來推出的新型教師培養(yǎng)模式——“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為教師提供職前臨床實踐和職后專業(yè)發(fā)展的機會,突現大學與中小學的合作培養(yǎng)以及學生的臨床實踐。英國新模式——“以學校為基地”,明確中小學是教師職前培養(yǎng)的基地,學生在中小學中接受訓練。學生在大學接受教育理論和學科知識的同時,花更多的實踐在中小學中,更廣泛接觸學校教育、教學實踐。實習實踐不斷延長,英國分散見習24-48天,集中實習12-14周;法國490課時;德國第一段為3次12周的教育實習,第二段為兩年。
我國現行教師教育實踐教學方式有單科集中定點教育實習、混合編隊定點教育實習、全委托式教育實習、定向頂崗試用教育實習、自主式教育實習,見習實習時間本科一般在8-9周。還有正在進行校本探索的,如河南師范大學探索了“全程、分步、定點”教育實習方式、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嘗試的“合作、互補,實踐、反思、再實踐”的實踐教學方式,南陽師范學院正在探索的“適當提前、兩段配置;伙伴關系、穩(wěn)定基地;集中修煉、四卡管理;順次介入、全面轉換”的實習方式。但這些新的模式基本處于局部實驗階段。
對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小學師資培養(yǎng),不能照搬西方和國內老牌高校的做法,要探索適合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
通過完善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體系,包括教學大綱、考試大綱、見習大綱、實習大綱、頂崗實習支教大綱以及教育見實習指導書等,構建小學教育專業(yè)四年一貫制的全程教育實踐模式。
通過開展“師范生頂崗實習支教”課題,實施“四步漸進法”的全程教育實踐模式的探索與研究,采取“見習——見實習——集中實習——頂崗實習”全程教育實踐模式,貫穿小學教育專業(yè)四年學習的全過程。
見習是小學教育專業(yè)教師教育的入門課程,放在大學一、二年級進行,學生到學院附近的小學進行觀摩、聽課、跟班開展課外活動,了解小學教學的基本程序;見實習是教師教育技能嘗試課程,放在三年級進行,學生到小學觀摩、聽課、備課、上課,邊學習、邊實踐,親身體驗課堂教學;四年級上學期集體實習,在學校集體組織下,以班或小組為單位進行實習,在指導老師指導下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四年級下學期經過考核選拔較優(yōu)秀的學生,參加一個學期的頂崗實習支教,獨立承擔在崗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更多機會進一步提高,縮短師范生適應教師角色的時間。與小學建立伙伴關系,探索城市基地學校和農村基地學校相結合,大學課堂和小學課堂相結合,理論課與實踐課相結合的培養(yǎng)方式。
小學教育專業(yè)是我院兩個特色專業(yè)之一,也是我院探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試點專業(yè)。為培養(yǎng)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小學教育專業(yè)通過改革和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模式,努力實現理論與實踐“零距離”,學習與工作“零過渡”,培養(yǎng)出大批高素質、適應農村教學的新型小學教師。
1.強化技能訓練與檢測,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在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中,注重理論課與技能訓練的融合,有針對性地開設了豐富的技能類課程,如小學英語教學技能訓練、教師手工操作等,并注重拓展第二課堂活動,建立了充足的小學實習基地,為師范生的職業(yè)技能訓練提供了平臺。
注重師范生職業(yè)技能訓練與檢測,如通過舉辦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組織三筆字、兒童舞蹈、簡筆畫、手工制作、簡譜五線譜試唱、黑板報等技能訓練和檢測,形成系列的師范生技能訓練和檢測制度、實施方案,打造師范生過硬的職業(yè)技能。
建立全方位、立體交叉貫穿全過程的教師技能和綜合素質培訓體系,構建師范生四年一貫制的全程師范技能訓練的實踐體系。通過組織師范生大一、大二見習,大三見實習,大四進行集中實習和頂崗實習,使全程師范技能訓練的實踐體系貫穿于四年學習的全過程。
2.為學生配備導師,全程指導教育實踐。為幫助學生提高專業(yè)技能和教育實踐能力,在學生的見習、實習期間,聘請實習基地學校的骨干教師和一線教師為學生的校外指導老師,由學院統(tǒng)一發(fā)聘書。每個教師固定帶幾個學生不等,學生從大一見習就開始跟校外指導老師學習,學生在沒有課的時候可以到基地學校跟指導老師學習、聽課、改作業(yè)、上課、管理班級等,學生能盡快融入小學教師的崗位角色,畢業(yè)后能馬上從事教師崗位工作。
3.推行頂崗實習支教,實行職前培養(yǎng)與職后培訓一體化。2010年、2011年、2012年我院分別承擔了教育部、財政部“國培計劃——中西部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子項目“廣西農村骨干教師鄉(xiāng)村教學能手培訓項目”的培訓任務,包括小學語文骨干教師100人、小學數學骨干教師100人,共計200人。
同時,由我系選派238名優(yōu)秀師范生作為頂崗實習支教隊員參加該項目活動,獨立承擔國培學員在崗教師全部工作,實習科目包括了語文、數學以及寫字、體育、美術、音樂、品德、英語、科學實踐、信息技術等所有科目,同時還擔任班主任工作,取得優(yōu)異成績。如僅2010年的頂崗實習支教學生平均課時15節(jié)/周,總課時達18000多節(jié),教學年級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覆蓋學生人數約1萬人。
4.創(chuàng)新實習管理,實行雙重管理制度和雙導師制度。為確保師范生實習的順利開展,創(chuàng)新實習管理模式,實行雙重管理制度,以實習學校管理為主、學院共管的雙重管理,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能得到全面的指導。
另外,為幫助每個師范生順利成長,大四的集中實習和頂崗實習期間,實行“雙導師”制,每一位實習學生都配有一位校內指導老師和校外指導老師。導師具體指導學生的課堂教學工作、班主任管理工作,為學生建立成長檔案袋,跟蹤、記錄學生的成長足跡。
1.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模式,有效提高學生就業(yè)能力。以師范生專業(yè)技能訓練為主線,全面提高學生專業(yè)素質;構建師范生四年一貫制的全程師范技能訓練的實踐體系,通過組織師范生大一、大二見習,大三見實習,大四進行集中實習和頂崗實習,使全程師范技能訓練的實踐體系貫穿于四年學習的全過程。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得到充分的提高,學生的就業(yè)能力大大提升,畢業(yè)生就業(yè)率達90%。
2.實現教師教育一體化的嘗試。通過承擔“廣西農村骨干教師鄉(xiāng)村教學能手培訓項目”,農村小學教師得以置換培訓,小學教育專業(yè)高年級師范生獲得了頂崗實習支教的機會,為職前培養(yǎng)與職后培訓尋求到最合適的接縫點,從而得以嘗試兩者一體化的實踐。
3.實現實習管理制度的創(chuàng)新。全程教育實踐模式實行雙重管理制度,以基地實習學校管理為主、學院共管的雙重管理;實行“雙導師”制,每一位實習學生都配有一位校內指導老師和校外指導老師。
4.建立實習生成長記錄,促進實習生成長。實習生實習成績優(yōu)秀達90%,考上特崗的學生占25%。
5.通過強化職業(yè)技能訓練,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大大提高。學生參加學院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分別獲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參加全國第一屆小語教說課比賽分別獲特等獎、一等獎;參加廣西區(qū)第二屆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獲二等獎、三等獎。
6.通過教育實踐模式改革,教師水平也隨之提高,承擔了2010年、2011年、2012年教育部、財政部“國培計劃——中西部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子項目“廣西農村骨干教師鄉(xiāng)村教學能手培訓項目”的培訓任務,包括小學語文骨干教師100人、小學數學骨干教師100人,共計200人。
[1]趙中建.全球教育發(fā)展的歷史軌跡[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楊威成.教師職業(yè)技能分類學[M].廣州:廣東高教出版社,1988
[3]張偉坤.現代信息技術與“四年一體”教師教育實踐模式整合思考[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4)
[4]李紅梅.高師《英語教學法》課程改革四年不斷線模式探討[J].南昌高專學報,2008,(5)
[5]蔡寶來.基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教師教育實踐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6,(3)
[6]虞偉庚.合作行動計劃——芬蘭在職教師教育實踐模式[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1,(5)
[7]鄧芳嬌.民族地區(qū)高師院校師范生“三段式三層次合作”教育實踐模式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