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 默
(內(nèi)蒙古財經(jīng)大學 研究生處,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Rawls認為市場機制導致了不公平的財富分配,強調(diào)使用制度來保證分配公平。負所得稅(Negative Income Tax,以下簡稱NIT)是在保障人們基本生活水平的同時,放寬了享受補助的條件,通過稅率的設置,使得勞動收入越高,獲得的負所得稅稅額越少,但稅后可支配收入會越高。很多學者認為NIT制度在調(diào)節(jié)收入分配同時能夠兼顧效率,與差額補貼方法相比具有一定優(yōu)勢。但就NIT的實施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是否現(xiàn)在能夠具體實施以及NIT的實施效果是否理想等問題,國內(nèi)外學者的研究產(chǎn)生了很大的分歧。本文對國內(nèi)外學者有關NIT的研究文獻進行梳理總結(jié),以期對未來NIT和社會保障體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國外學者對NIT研究起步較早,研究較為廣泛。不僅對NIT的基本理論研究較多,還就NIT實施對人力資本、教育、婚姻等的影響方面的實證研究。但是國外學者對NIT的實施效果爭議較大,特別是在勞動供給方面的實證研究也很多。
Webb(1927)指出應采取一種提供一筆錢用以補充工人的工資的外部救助制度。其制定標準取決于面包的價格,資金來源是教區(qū)的土地占用稅和房地產(chǎn)稅的稅收收入。他還指出提高稅收的方式很多,最常見的就是勞動率,納稅人雇傭工人的比率高低取決于他支付的工資高于或低于市場水平。Friedman(1962)首次提出了NIT理論,基本思想可用如下公式表達:S=N-I×t,其中S是納稅人從政府領取的補貼(繳納的 NIT),N是基本生活費用(Basic Maintance),I是納稅人的收入(Income),t是NIT的稅率(Tax Rate)。Robert.J·Lampman(1965)提出將Friedman設立的稅收減免額轉(zhuǎn)換為最低生活費用。Tobin(1969)提出的NIT理論與Friedman的理論相近,只是將補助標準由稅收減免額轉(zhuǎn)變成為政府另外設定的稅額而已。N·Stern(1976)研究的NIT模式:稅收收入=-A+t×收入,其中代表政府既定的定額補助,t代表稅率,A和t都為正數(shù),實際上,Stern的NIT理論與Friedman的NIT理論并沒有根本的不同,前者只不過把正所得稅稅率和 NIT稅率區(qū)分開來而已。Jon R.Neill(2001)提出了NIT實施的可行性:盡管存在工作的不利因素,但是大多數(shù)的家庭支持對低收入家庭的現(xiàn)金支付采用線性的所得稅;當政府消費足夠高時,更加有利于實施比例稅率;在一定的條件下,大多數(shù)的家庭更希望私人物品由公共部門提供,或者將實物補貼轉(zhuǎn)變?yōu)镹IT的形式。后兩點體現(xiàn)了公眾對廣泛的現(xiàn)金轉(zhuǎn)移支付明顯的厭惡。
Maya Bacache-Beauvallet&Etienne Lehmann(2008)分析了在財政轉(zhuǎn)移支付(NIT制度)和最低工資制度下,高技能工人和低技能工人之間的收入再分配程度。他們假設單獨實施財政轉(zhuǎn)移支付手段再分配效果最好,并指出對于高技能工人來說最低工資制度更有利,因為它會增加失業(yè),從而提高邊際成本的再分配,還為他們向低技能工人索取再分配提供了理由。Davide Tondani(2009)對比研究了NIT與最低工資制度(Universal Basic Income)的再分配效應,指出雖然兩者通過適當?shù)亩愂崭@贫饶軌蜻_到相同的分配效果,但是兩者從經(jīng)濟和道德角度考慮是完全不同的。他運用實證和規(guī)范分析,并結(jié)合人道主義的觀點,在經(jīng)濟方面提供了更完整的描述,得出結(jié)論:NIT方案與自由主義的分配正義理論相一致,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則遵循平均主義思想。
Lloyd D·Bender& Bernal L·Green (1968)認為要找到最有效的反貧困方法,需先構造和評估幾個相關的計劃。他們還認為清晰地闡述并測試各項可選擇的福利計劃和NIT計劃是非常有必要的,包括進行成本比較。A·James Heins(1970)在對NIT、人頭補助(Head Grants)和公共就業(yè)計劃三種主要的福利體制所需的成本和費用進行分析比較后發(fā)現(xiàn),當?shù)褪杖胝吒瞄e暇時,實行NIT才能使得成本達到最低。Fredrick Golladay(1976)和 Robert Haveman(1976)估計得出NIT計劃實施以前的家庭收入分布基尼系數(shù)是0.435,并測算出如果NIT和它的附加稅實施后的基尼系數(shù)將會降至0.426,其下降幅度接近0.01。James B·Bryan(2005)指出NIT基本保障收入每提高1美元都需要大量稅收投入。面對這些投入人們可能會對NIT實施的效率和成本產(chǎn)生懷疑,使人們傾向于其他收入再分配政策。Bryan通過模型證明出NIT達到收入再分配的目標可能更有效率。
有關NIT對勞動供給的影響研究。Mark R·Killingsworth(1976)采用3個新古典靜態(tài)模型對NIT勞動供給效應進行了研究,其研究對象是青壯年的雙親家庭。在3個模型中,NIT增加了家庭中每個成員的勞動供給,整個家庭的勞動供給也增加了。模型和實驗估計均顯示NIT對一些家庭成員的勞動供給和家庭收入確實有影響,但NIT對于抑制勞動供給的影響和實施成本都比預想的要少。Burtless&Hausman(1978)通過在印第安納州的GIME收入維持試驗(Gary Income Maintenance Experiment,以下簡稱GIME)對青年男子NIT的抽樣調(diào)查中得出的數(shù)據(jù),創(chuàng)建了NIT制度下的勞動供給模型,并得出由于NIT的收入效應而導致周工作時間下降至36.985小時,其中每周下降2.958個小時,下降比例達7.69%,說明有一部分人勞動供給出現(xiàn)了很大的減少。Keeley(1978)等一批學者通過運用來自西雅圖——丹佛收入維持實驗(Denver/Seattle Income Maintenance,以下簡稱SIME/DIME)的實驗數(shù)據(jù)預測出NIT制度的實施對三種家庭群體(丈夫、妻子和女性戶主)勞動力供給的影響和所需成本。模型分析結(jié)果顯示,如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實施NIT計劃,其實施費用以及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將隨NIT計劃相關參數(shù)的變化產(chǎn)生劇烈的波動。Robert A.Moffitt(1979)著重研究了在市場上勞動力過剩的情況下NIT的替代效應。他通過GIME進行的NIT實驗得到的結(jié)果模擬NIT對勞動供給的影響,得到結(jié)論:在高失業(yè)情況下,NIT在短期內(nèi)對就業(yè)水平幾乎無影響,但通貨膨脹率會有小幅度得提高;而在低失業(yè)水平下,由于替代效應減弱,通貨膨脹和失業(yè)率均有所提高。因存在自然失業(yè),NIT對就業(yè)和生產(chǎn)的短期影響實際上要比實驗估計顯示的小,對工作效應的削弱被勞動力供給過剩緩沖了有一部分。Robins(1985)更新并拓寬了有關NIT以前研究的綜述。他將這些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雖然在不同地區(qū)進行大范圍的數(shù)據(jù)搜集,且評估方法各異,但得出的結(jié)論卻相當一致:總體上看,丈夫的勞動供給出現(xiàn)大幅下降,下降幅度相當于全國2周的勞動供給量;而婦女減少的勞動供給量相當于全國3周的勞動供給量;年輕人減少的勞動供給量相當于全國4周的勞動供給量。他還得出NIT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程度與理論上分析的結(jié)果相似。Ashenfelter&Plant(1990)也利用SIME/DIME實驗數(shù)據(jù),首次提供了有關NIT導致勞動供給變化的非參數(shù)估計。估計結(jié)果顯示,NIT引起的勞動供給的激勵效應削減了勞動供給,并對NIT計劃的轉(zhuǎn)移支付成本造成了實實在在的影響。Nicole E.M.de Jager,Johan J.Graafland &George M.M.Gelauff(1996)應用荷蘭中央規(guī)劃局的一般均衡模型(命名為MIMIC),研究了NIT對勞動供給和經(jīng)濟增長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更換社會保障體系,應用個性化的NIT,會引起勞動供給大量減少,但對就業(yè)的影響是中性的。主要原因是NIT會大量降低替代率,使得低報酬的工作能夠吸引更多的勞動力,這會使得工資增幅減緩,導致失業(yè)率大幅下降。然而,由于創(chuàng)造的就業(yè)機會具有相當?shù)偷膭趧由a(chǎn)率,故產(chǎn)量的增加值將是負的。
Groeneveld、Tuma和 Hannan(1980)指出,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收入最低的家庭離婚概率最高。收入和婚姻關系的解釋則認為NIT計劃有利于婚姻的穩(wěn)定,可以稱這種穩(wěn)定效應為收入效應。Milton Friedman(1962)、Gary Burtless(1978)、Jerry A.Hausman(1978)、Robert A.Moffitt(1979)、Philip K.Robins(1985)等經(jīng)濟學家還研究了NIT對人力資本投資(包括教育、培訓、營養(yǎng)與健康以及人口遷移等)、家庭婚姻狀況、生育率、子女學習成績的影響以及NIT的實施與管理、最優(yōu)稅率等一系列問題。David Elesh&M.Jack Lefcowitz(1977)探討了新澤西州——賓夕法尼亞州NIT實驗對健康和醫(yī)療保健利用率的影響?;诮?jīng)濟學和社會學的理論,負稅收益在短期內(nèi)會增加健康欠佳和利用醫(yī)療保健的比例,但是在長期會降低醫(yī)療保健的利用比例。研究結(jié)果顯示,生活方式和偏好對健康和醫(yī)療保健利用率的影響比收入更加明顯。O’Connor JF&Madden JP(1979)運用食物攝取量和家庭其他特征數(shù)據(jù)進行農(nóng)村居民收入維持實驗(Rural Income Maintenance Experiment),分析了NIT對家庭飲食質(zhì)量的影響。
Sheshinski(1971)和Stern(1976)曾經(jīng)分析過含有線性NIT的最優(yōu)線性所得稅問題。Le Grand、Carol Propper&Ray?Robinson(2006)指出對勞動所得進行稅收減免的主要缺點在于它對那些失業(yè)的窮人毫無幫助,而NIT并沒有這方面的缺點,但卻有可能降低工作動機。他們提出了一種可以同時避免這兩個缺點并將收入轉(zhuǎn)移給窮人的方法。政府實施援助性工作可以為那些失業(yè)的窮人提供有價值的工作,并向他們支付工資。這樣因公共服務性就業(yè)的存在,人們想僅僅依靠公共支出悠閑生活就不可能了。例如NIT計劃的現(xiàn)金補助不足以使任何人生存,還需要由低于工資水平的公共服務性工作來補充。可以將公共服務性工作的工資水平保持在最低工資以下以便消除人們大批辭去私人工作的風險。這樣當人們不能夠單獨依靠NIT或公共服務工資生存時,同時實施兩項計劃就可以幫助這些人脫離貧困。
國外學者對一體化設計問題也存在一些爭論。Christophe Green&Hildebrand(1967)具體研究了NIT計劃和現(xiàn)存的個人所得稅體系整合在一起所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針對不同稅收目的的收入的定義、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等級問題和管理問題等。但是他們對成功的NIT必須要求個人所得稅體系徹底改革方能實現(xiàn)這一觀點卻并不認同,他們更傾向于尋求避免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體系中存在的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改革個人所得稅使得NIT與之一體化。他們還提出一個有效率的NIT體系的實施的同時將伴隨著稅收制度實質(zhì)性的改革,或者創(chuàng)建一個與現(xiàn)行的稅收體系不同的計劃。Stephen J·Bailery(2005)根據(jù)愛爾蘭的實際狀況對NIT與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障稅一體化的優(yōu)劣作了詳細的論述。他從評估單位差異、評估階段差異、資源測算差異以及貢獻原則的廢止等方面共同論述了所得稅制度與社會保障稅制度并不適合統(tǒng)一,同時他還對一些學者提出的一體化可以節(jié)約行政管理成本的觀點提出了質(zhì)疑。
國內(nèi)有關NIT的研究較晚,多集中在規(guī)范分析,實證研究較少。其主要研究NIT的基本原理、NIT在中國實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NIT收入分配效應以及NIT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關系研究等。
NIT基本原理的研究。唐祥來(2000)提出了建立NIT的必要性,描述了NIT理論模型,并提出NIT的特點,即效率提高、公平分配、管理便利和標準統(tǒng)一。郝春虹(2001)、曾凡林、孫俊(2005)、廖又泉、龍菊梅(2005)對NIT進行評析,得出結(jié)論:與政府其他福利計劃相比較而言,NIT是兼顧公平和效率方面的最優(yōu)選擇;NIT是一種不分類福利計劃,即只依靠家庭收入來決定獲得福利的多少;NIT是一種介于兩個極端措施(所得稅抵免和現(xiàn)行其他各種福利措施)之間的福利計劃。郝春虹(2001)還提出NIT的實施不一定能夠?qū)崿F(xiàn)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的效果(當然,如果稅率確定得適當,還是能夠增加收入),原因是在不存在NIT的情況下,低收入者可能會工作得更加積極,收入也可能因此更高。但可以確定的說,NIT的效應能夠提高低收入者的福利水平,只是福利的改善不一定是是以收入的增加體現(xiàn)出來的,還可能以閑暇消費增加的形式來體現(xiàn)。廖又泉、龍菊梅(2005)則認為NIT能夠提高窮人的收入,有助于擴大內(nèi)需。郭永慶、譚雪梅(2001)指出NIT的最低保障金額不能太高,只有低水平,政府和企業(yè)才能夠負擔得起,也只有低水平,窮人過不下去,對失業(yè)者再就業(yè)的激勵機制才會更為有效。趙炎(2004)認為單一稅率的NIT方案是較好的選擇。李慶梅、聶佃忠(2011)指出NIT的四大要素——資金、覆蓋人數(shù)、稅率、標準線。
國內(nèi)學者對NIT財政負擔的研究。賈明琪、付春香(2008)對NIT的財政負擔作了分析,并進行了NIT的制度績效分析。戴衛(wèi)東(2010)對基于NIT和差額補助法的比較分析了農(nóng)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財政支出,研究表明NIT補助的農(nóng)村低保財政支出負擔比差額補助法更重,且兩種補助方法下的農(nóng)村低保財政支出規(guī)模在國家財政收入中所占份額很小,國家財政支出負擔呈可持續(xù)性。夏晶、張明喜(2005)和李小雪(2012)均研究了NIT的經(jīng)濟效應,包括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NIT對勞動供給影響的研究。程國華(2009)NIT對低收入者具有激勵作用,鼓勵低收入者勤奮工作,最終減少對補助的依賴。雎國余、聶佃忠(2011)通過圖示分析社保與NIT的勞動供給效應,并進行對比,得出NIT勞動力供給更多的結(jié)論,還分別對社保和NIT的勞動供給效應進行了分解。戴瑾(2011)認為研究NIT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再就業(yè)激勵功能,其假設前提是否存在隱性收入很重要。若不存在隱性收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會使理性低收入者陷入失業(yè)陷阱和貧困陷阱,而NIT有助于激勵低收入者再就業(yè)或努力工作。若存在隱性收入結(jié)論將有所不同,因此戴瑾強調(diào)中國NIT改革必須首先解決好勞動力市場上的隱性收入問題。
NIT制度的優(yōu)缺點及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聶佃忠(2004),夏晶、張明喜(2005),程國華(2009)和金華、張久慧(2010)提出NIT的優(yōu)點、缺點以及實施的難點。優(yōu)點:它使公共基金集中用于窮人而不是無目標地分配資金;它將貧窮的人當作認真盡責的人來對待,而不是當作無能的、受國家保護的人來對待;它使窮人具有自助的動力;它的支出較少,卻可以幫助更多的窮人;它將消除官僚主義;減少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缺點:NIT排除了發(fā)放失業(yè)救濟金前舉行的生活狀況調(diào)查;NIT無法按照每一貧困家庭的特定需要來進行調(diào)查;NIT計劃將造成分裂:NIT計劃使社會分裂為從政府那里得到支票的人及送出支票的人兩部分,從而肢解了社會;在實際生活當中,NIT計劃將僅僅是與其它計劃羅列在一起,而不是對其它計劃的替代。建立NIT需要解決的難點:合理確定實際收入以避免隱瞞收入騙取NIT補貼的行為;與社會保障支出有效銜接;確定NIT的負責部門;確定NIT的最低標準和稅率。
李慶梅、聶佃忠(2010)通過梳理有關文獻提出國外NIT理論研究的十大啟示,即:純粹形式,還是不同變體;局部試驗,還是全國計劃;短期試驗,還是永久性計劃;運用靜態(tài)分析,還是動態(tài)分析;理性決策的主體是個人,還是家庭;倚重利己行為假設,還是利他行為假設;暫時收入假說,還是持久收入假說;偏好工作,還是偏好閑暇;評價應遵循單維度,還是多維度;要公平,還是要效率。趙福昌(2011)認為應以NIT理念為指導,加強對達不到納稅收入標準的家庭或個人的轉(zhuǎn)移支付,通過“補低”來促進收入分配公平。
大多數(shù)學者因NIT其自身具備的優(yōu)勢,而主張NIT在中國的實施。郝春虹(2001)認為政府在實施NIT福利計劃的同時,為減少對勞動供給產(chǎn)生的負激勵(實驗表明:被提供NIT的人,勞動供給的減少沒有小到足以忽略不計的程度),可以同時對享受此福利計劃的人提出提供最低限度的勞動供給的要求,并相應進行就業(yè)培訓、指導,而且免費對家庭提供受教育機會,最終目的是增強擺脫貧困的能力。姚君、郭巧玲、田杰棠(2002)認為若在中國實行NIT,有利于:合理擴大享受社會福利的范圍;不搞平均主義、量能補助,鼓勵低收入者勤奮工作;充分利用稅務機關較高的征管效率;緩和征納主體之間的矛盾;擴大國內(nèi)需求。聶佃忠(2004)我國政府應盡快實施NIT政策來充實我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議先在發(fā)達省份或城市進行試點,不斷積累經(jīng)驗,待時機成熟后,再面向全國推開,最終構筑起一張包括廣大農(nóng)民在內(nèi)的惠及所有低收入者的安全網(wǎng)。謝楓(2004)提出NIT的主要原則:效率原則、公平原則、法制原則、形式統(tǒng)一原則、動態(tài)監(jiān)管原則。建議轉(zhuǎn)變觀念,把NIT納入稅式支出范疇,并建立NIT稅法,健全和完善我國的低保法制。張平(2008)認為中國應堅持單純性低保為主,有條件低保、“NIT”為輔。李鑫、聶佃忠、李慶梅(2011)提出NIT實施的“五步走”戰(zhàn)略,及短期、中期和長期三個階段目標。
還有些學者認為,中國現(xiàn)在還不具備實施NIT的條件,也就是說NIT在中國實施是不可行的。易艷玲、蒲曉紅(2008)指出由于NIT度本身的一些缺陷如在刺激勞動供給方面的作用并沒有得到理論和實踐的證實;國際上對這一制度的應用也并不是很積極和廣泛,并沒有多少成功的國際經(jīng)驗可資借鑒;這一制度本身也不夠穩(wěn)定和統(tǒng)一,等等,也由于我國并不具有NIT度實施的前提條件即健全完善的所得稅制度和廣闊的稅基;我國財政也不堪重負等原因,目前在我國用NIT原理改革低保制度是不可行的。李小雪(2012)提出NIT的優(yōu)勢和弊端,并指出中國現(xiàn)階段不可能性,以及未來階段的必要性。
王喆、李航星(2006)對實施NIT后財政負擔進行了估算,并提出解決實施NIT后財政負擔稅資金的來源。許生、付俊海(2005)基于LES系統(tǒng)及收入維持制度下的負所得稅變化對勞動供給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姚春俠、張艷榮(2007)基于對甘肅省1800個農(nóng)村住戶進行的抽樣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分析了甘肅省低收入農(nóng)戶收入份額下降、貨幣化程度低等貧困特征。根據(jù)木桶原理,說明改革現(xiàn)行扶貧模式和建立農(nóng)村社會保障制度已勢在必行。而從甘肅省地方財政收支現(xiàn)狀看,由鄉(xiāng)鎮(zhèn)負擔的保障金實際難以落實,據(jù)此,提出通過征收統(tǒng)一的NIT、建立社會保障基金會,解決資金的瓶頸問題,以確保農(nóng)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實施,為甘肅省今后扶貧模式的創(chuàng)新提供有益的設想與建議。
李慶梅、聶佃忠、周曄馨(2009)將NIT(0%稅率、50%稅率、100%稅率)分別與差額補貼做出比較,得到NIT的魅力之處正在于將傳統(tǒng)意義上相互割裂的起“調(diào)高”作用的稅收與起“兜底”作用的社會保障制度合二為一,實現(xiàn)了有機整合。李慶梅(2011)側(cè)重于從定量分析和實證研究的角度論證我國實行NIT的必要性。基于全國和甘肅的模擬分析,對城鄉(xiāng)低保政策、農(nóng)村扶貧開發(fā)政策與NIT在花費資金數(shù)量、覆蓋人數(shù)、標準線高低、稅率高低和調(diào)節(jié)收入差距效果等五個方面進行測算與比較。聶佃忠、李慶梅、雎國余(2011)分別研究了含有NIT的最優(yōu)線性所得稅模型、無緩沖地帶的含有NIT的最優(yōu)非線性所得稅模型和有緩沖地帶的含有NIT的最優(yōu)非線性所得稅模型,還進行了個人所得稅、NIT與綜合稅率的模擬。
有關NIT的博弈研究。范君暉、吳忠(2008)以上海市為研究樣本對最低工資線和低保線之間的博弈進行了研究。遺憾的是他們沒有分析“舊三條線”(最低工資、失業(yè)保險和現(xiàn)行低保)之間的博弈,遑論“新三條線”(最低工資、失業(yè)保險和未來NIT)之間的博弈。聶佃忠、李慶梅(2012)運用博弈論與信息經(jīng)濟學的分析方法,對NIT補貼領取者的“逃稅”行為、領取者與稅務稽查部門之間的“串謀”行為及其NIT、失業(yè)保險與最低工資三條保障線之間的博弈行為進行研究。得到結(jié)論:加大對隱性就業(yè)的監(jiān)管和懲處力度;應盡量使低收入保障(含現(xiàn)行低保與未來NIT)、失業(yè)保險與最低工資三條保障線之間保持合理的差距;政府要為低收入人員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逐步增加低收入人員的人力資本投資;建立促進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員積極就業(yè)的利益導向機制。
NIT與最低生活保障的研究。江世銀(2000)認為實行NIT政策是解決平等與效率矛盾問題的較好選擇。還指出了NIT與低保的共性與區(qū)別,即共性:NIT與社會保障都具有強制性;NIT與社會保障都具有無償性;NIT與社會保障一樣具有經(jīng)常性。區(qū)別:NIT是政府稅收中的一種減少,社會保障則是政府支出的增加;得到社會保障的社會成員比獲得NIT補助的家庭戶要廣泛得多。李慶梅、聶佃忠(2011)指出從NIT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關系來看,后者是前者的一種特殊類型,即當稅率為100%時,兩者是等價的;而前者實質(zhì)上是后者的拓展與一般化。與低保制度相比,NIT的實施力度要大得多。這意味著它能夠承載起更多的功能,可以用來解決當下中國面臨的迫切而又現(xiàn)實的重大問題,如:調(diào)動低收入者的勞動積極性,在公平的層面上重視效率;縮小日益嚴峻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增加貧困者收入,擴大內(nèi)需;等等。戴瑾(2011)也認為NIT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者在本質(zhì)上共同歸屬于一種制度,即NIT。
NIT與正的個人所得稅的研究。郝春虹(2004)指出所得稅既包括正的所得稅,也包括負的所得稅,顯然,累進稅率本質(zhì)上可以具體劃分為正的累進稅率和負的累進稅率(累退稅率),這樣更有利于對累進稅率的公平本質(zhì)加以理解。實現(xiàn)真正的公平分配,必要時需采用負的所得稅制度。孫仁江(1986)所設計的NIT是與正所得稅交叉的,有一段既納正稅又納負稅的區(qū)間。郭紅蓉、黃海珍(2004)認為應根據(jù)具體情況,借鑒西方國家的經(jīng)驗,建立起我國的NIT制度。其中個人收入基本生活費,應參照城鎮(zhèn)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因地制宜;NIT稅率既要考慮居民的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又要考慮生活支出。另外,NIT制度應與個人所得稅制度協(xié)調(diào)配合、相互銜接,充分發(fā)揮各自對個人收入分配的調(diào)控功能。廖全文、張艷梅(2006)在個人所得稅制的設計上引入最優(yōu)所得稅和NIT理論,最根本目的是想使我國低收入階層、特別是廣大的工薪階層的利益得到保護,使他們能更多地感受到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所帶給他們的切實好處,同時也體現(xiàn)了對超高收入者的激勵原則,發(fā)揮其效率。魏和平、李秉文(2007)認為個人所得稅應該通過負稅率對包括農(nóng)民在內(nèi)的低收入者進行補貼,提高低收入者的福利。
NIT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個人所得稅的三稅統(tǒng)籌研究。叢樹海(1996)和唐鈞(1991)研究了兩種不同版本NIT模式。兩者的共同點是均實行統(tǒng)一的正NIT稅率,且為單一比例稅率;都有最低收入保障線和持平的收入水平(免征額);都有正稅區(qū)和負稅區(qū)的劃分。他們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把“持平的收入水平”表示為一個點,從政策制定的角度看,這就是一條“線”,線右上方是正稅區(qū)域,而左下方是負稅區(qū)域;后者將“線”(持平的收入水平)擴大成了一個“面”,在納稅人和受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既不納稅也不受助的“緩沖地帶”,以此來體現(xiàn)政策的公平性。李慶梅、聶佃忠(2011)提出三稅的統(tǒng)籌設計,即:NIT、個人所得稅和社會保障稅的有機統(tǒng)合,從而明確了個人所得稅為社會保障計劃籌資、社會保障稅為NIT籌資、個人所得稅為NIT籌資的目標。聶佃忠、雎國余(2011)從個人所得稅與社會保障稅統(tǒng)籌設計、NIT與社會保障稅統(tǒng)籌設計和個人所得稅與NIT統(tǒng)籌設計三部分進行了分析。并作了三稅統(tǒng)籌設計實例:在人均收入的50% -60%以下設立一條相對貧困線,把它作為NIT的平衡所得線,NIT的最低標準線要與低保線以及絕對貧困線等相關指標統(tǒng)籌考慮,并將NIT稅率設計為單一比例稅;社會保障稅設計為稅率為30%的比例稅;個人所得稅即為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聶佃忠、雎國余還就三稅統(tǒng)籌設計了相關的制度:加大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力度,有效地籌集財政收入與調(diào)節(jié)收入分配,并未NIT方案的實施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將個人所得稅改為以家庭為單位計征,實行夫妻聯(lián)合申報,綜合考慮收入情況,從而與NIT按家庭人口來計算人均實際收入的做法統(tǒng)一起來;按年收入計算個人所得稅;盡快通過NIT方案來重新構建中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從社會保障的發(fā)展方向看,應將社會保障稅確定為中央稅;可以由地方根據(jù)本地的年平均收入來決定免征額甚至稅率,還可以分別計算出我國以及任何一個省份甚至某一地區(qū)的城市或農(nóng)村的相對貧困線、最低收入線以及NIT稅率。
國外學者對NIT的研究較國內(nèi)要早很多,但不管是國內(nèi)學者還是國外學者均對NIT有較多的研究。國外很多學者對NIT的理論、實施效果等均進行了很多的研究,并有很多學者運用居民收入維持實驗、創(chuàng)建勞動供給模型等實證方法研究NIT對勞動供給、婚姻狀況、教育狀況、飲食質(zhì)量等方面的影響,實證研究較為豐富。國外學者對有關NIT的觀點存在著一些分歧。在勞動供給方面,有的經(jīng)濟學家認為NIT對勞動供給的影響為負效應,并不能鼓勵人們進行勞動,而有些經(jīng)濟學家認為NIT相對其他社會保障制度而言,對人們進行勞動具有一定的激勵效應或者其減少勞動供給的效應可以忽略不計,還有學者認為負所得稅降低勞動供給只是在短期內(nèi)成立,長期來看負所得稅不會降低勞動供給。在負所得稅與社會保障制度和個人所得稅一體化方面,有些學者認為,負所得稅本身具有局限性,應該與社會保障制度和個人所得稅等政府相關制度相結(jié)合,才能更有效的發(fā)揮其效用,而有些學者則質(zhì)疑將其一體化的觀點,認為負所得稅與現(xiàn)行社會保障體系的制度存在一定的差異。
相對國外而言,國內(nèi)學者有關NIT的研究有局限性。國內(nèi)學者多是對NIT制度的理論和原理進行規(guī)范性分析,提出NIT優(yōu)缺點,及實施NIT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對NIT實施效果的實證研究不足,缺乏NIT勞動供給效應的實證研究以及NIT實施效果的其他實證研究。國內(nèi)學者對NIT、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個人所得稅的一體化研究也較少,特別是設計完整的NIT、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個人所得稅一體化制度,并進行預計實施效果估算的研究幾乎沒有。同時,國內(nèi)學者對于NIT在中國的實施也存在的很大的分歧,有些經(jīng)濟學家認為應將NIT制度逐漸的建立起來,并與現(xiàn)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個人所得稅統(tǒng)籌設計,形成一套完整的“劫富濟貧”體系。然而有些學者認為,現(xiàn)在還并不具備實施NIT的條件,NIT的實施還存在很多難題,如收入的確定、隱性收入的存在、稅率的確定以及負責部門的確定等,因此針對現(xiàn)在的情形實施NIT制度是不可行的。
NIT制度其本身的優(yōu)勢已經(jīng)毋庸置疑,作為財政政策的NIT具有“自動穩(wěn)定器”的作用,即對窮人實施NIT會使窮人的收入增加,從而窮人的消費會增加,消費增加就會導致中等收入者及以上的收入增加,正的個人所得稅的稅收收入就會增加,政府便會提高NIT財政支出的總金額。
實施NIT制度已成為未來社會福利計劃改革的趨勢,結(jié)合以上分析,本文對NIT在中國的具體實施提出以下建議:(1)設立多個NIT試點城市。目前,中國黑龍江省黑河市已經(jīng)對NIT進行了試點,中國還應將NIT延伸到多個地區(qū)進行試點,總結(jié)經(jīng)驗,以便NIT在全國范圍的推廣。(2)建立健全的家庭信息申報制度以及設立相應的監(jiān)管部門。隱性收入會導致NIT制度的實施效果受到影響,為了消除隱性收入等不利因素應建立健全的家庭信息申報制度及配套的監(jiān)管部門,并加大處罰力度,確保家庭信息的真實可靠性。(3)現(xiàn)行社會保障制度以及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應與NIT相結(jié)合。個人所得稅調(diào)節(jié)收入分配的作用僅局限于對中等收入及以上人群進行調(diào)節(jié),而忽略了中等收入以下的人群收入分配的調(diào)節(jié),現(xiàn)行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僅是對少數(shù)的最低收入人群進行收入分配的調(diào)節(jié),覆蓋范圍較小。將NIT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個人所得稅一體化,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其調(diào)節(jié)收入分配的作用。
NIT的實施確實存在的一定的難度,如何化解實施NIT所遇到的難題,以及如何制定符合現(xiàn)實情況的NIT制度等將會成為未來國內(nèi)學者研究的重點。未來國內(nèi)學者對NIT的研究還應著重于NIT實施效果的實證研究,包括NIT對收入分配、勞動供給、人們生活方面等影響的實證研究。
[1]A.James Heins.The Negative Income Tax,Head Grants,and Public Employment Programs:A Welfare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Summer,1970,(3):298-303.
[2]Burtless,Gary,Jeny A.Hausman,The Effect of Taxation on Labor Supply:Evaluating the Gary Negative Income Tax Experiment[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8,(86).
[3]David Elesh,M.Jack Lefcowitz.The effects of the New Jersey-Pennsylvania Negative Income Tax Experiment on Health and Health Care Utilization[J].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977,(18):391 -405.
[4]Davide Tondani.Universal Basic Income and Negative Income Tax:Two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Redistribution[J].The Journal of Socio - Economics,2009,(38):246-255.
[5]Donald C.Wellington.The English Poor Law:A Negative Income Tax[J].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1984,12(4):46-50.
[6]Fredrick Golladay,Robea Haveman.Regional and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a Negative Income Tax[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6,(66):629 -641.
[7]Lloyd D.Bender,Bernal L.Green.Implications of Negative Income Tax Plans Antipoverty Measures in Low Income Region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68,(50):1421 -1425.
[8]James B.Bryan.Targeted Programs the Basic Income Guarantee: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iciency Costs of Different Forms of Redistribution[J].Journal of Socio - Economics,2005,(34):39 -47.
[9]Jon R.Neill.The Political Viability of a Negative Income Tax[J].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2001,(18):747 -757.
[10]Keeley,MichaelC.Philip K.Robins,RobertG.Spiegelman,and Richard W.West.The Estimation of Labor Supply Models Using Experimental Dat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8,(68).
[11]Maya Bacache - Beauvallet,Etienne Lehmann.Minimum Wage or Negative Income Tax:Why Skilled Workers may Favor Wage Rigidities[J].Spanish Economic Review,2008,(10):63 -81.
[12]Moffitt,Robert A.The Labor Supply Response in the Gary Experiment[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79,(14).
[13]Moffitt,Robert A.The Labor Market Replacement Effect of a Negative Income Tax[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1979,(133).
[14]Moffitt,Robert A.Incentive Effects of the U.S.Welfare System:A Review[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2,(30).
[15]Moffitt,Robert A.The Negative Income Tax and the Evolution of U.S.Welfare Policy[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3,(17).
[16]Nicole E.M.de Jager,Jahan J.Graafland,and George M.M.Gelauff.A Negative Income Tax in a Mini- Welfare State:A Simulation Exercise With MIMIC[J].Journal of Pollcy Modeling,1996,(18):223 -231.
[17]O’Connor JF,Madden JP.The Negative Income Tax and the Quality of Dietary Intake[J].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79,(12).
[18]Robert Weinstein.Negative Income Taxes and Labor Supply[J].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1978,6(4):59 -65.
[19]Robins,Philip K,Richard W.West.Participation in the Seattle and DenveyIncome Maintenance Experiments and Its Effect on Labor Supply[J].Research.Memorandum,Menlo Park,Calif:Center for the study Of Welfare Policy,Stand for Research Institute,F(xiàn)orthcoming.
[20]程國華.負所得稅方案——解決貧困陷阱問題淺探[J].勞動保障世界,2009,(4).
[21]戴瑾.負所得稅制度再就業(yè)激勵功能研究[J].財政研究,2011,(1).
[22]戴衛(wèi)東.農(nóng)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財政支出分析——基于負所得稅法和差額補助法的比較[J].河南社會科學,2010,(9).
[23]郭紅蓉,黃海珍.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思考[J].四川大學學報,2004,(3).
[24]郭永慶,譚雪梅.對失業(yè)者再就業(yè)激勵機制的探索[J].中央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1,(11).
[25]郝春虹.負所得稅制度評析[J].經(jīng)濟經(jīng)緯,2001,(5).
[26]郝春虹.社會福利函數(shù)與稅率的累進程度[J].當代財經(jīng),2004,(12).
[27]何濤.對“弱勢群體”關懷的宏觀經(jīng)濟政策與方法選擇[J].工業(yè)技術經(jīng)濟,2002,(6).
[28]雎國余,聶佃忠.負所得稅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勞動供給比較研究——兼論中國農(nóng)村居民與農(nóng)民工的勞動供給效應[J].甘肅理論學刊,2011,(5).
[29]金華,張久慧.關于社會保障支付與稅收征管一體化問題的研究[J].稅務與經(jīng)濟,2010,(2).
[30]賈明琪,付春香.負所得稅制度實施的制度優(yōu)勢——基于低保制度的視角分析[J].經(jīng)濟與管理,2008,(11).
[31]江世銀.負所得稅與我國收入分配的調(diào)節(jié)和改革[J].經(jīng)濟縱橫,2000,(8).
[32]劉樂山,魯昕.西方財政調(diào)節(jié)收入分配差距方法理論述評[J].生產(chǎn)力研究,2007,(3).
[33]李慶梅.用負所得稅構建中國低保制度的模擬:以我國和甘肅為例——兼與農(nóng)村扶貧開發(fā)比較[J].蘭州大學學報,2011,(2).
[34]李慶梅,聶佃忠,周曄馨.用負所得稅重構中國低保制度的難點研究[J].甘肅理論學刊,2009,(3).
[35]李慶梅,聶佃忠.國外負所得稅理論研究的十大啟示[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0,(2).
[36]李慶梅,聶佃忠.負所得稅實施成本境外研究進展[J].商業(yè)時代,2011,(31).
[37]李慶梅,聶佃忠.負所得稅是實現(xiàn)扶貧開發(fā)與農(nóng)村低保制度有效銜接的現(xiàn)實選擇[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0,(5).
[38]李慶梅,聶佃忠.負所得稅的婚姻效應國外研究進展[J].商業(yè)時代,2011,(14).
[39]李慶梅,聶佃忠.負所得稅的人力資本效應國外研究進展(上、中、下)[J].生產(chǎn)力研究,2011,(10、11、12).
[40]李慶梅,聶佃忠.從社會分紅到負所得稅——兼顧改革中利益受損者補償方式的選擇[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1,(4).
[41]李鑫,聶佃忠,李慶梅.負所得稅和收入分配問題的破解[J].財會研究,2011,(20).
[42]李小雪.負所得稅理論重構我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現(xiàn)實性分析[J].商業(yè)現(xiàn)代化,2012,(7).
[43]廖全文,張艷梅.西方稅收理論對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啟示[J].當代經(jīng)濟人,2006,(5).
[44]廖又泉,龍菊梅.實施負所得稅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華東經(jīng)濟管理,2005,(1).
[45]馬秀貞.西方收入再分配理論評析與借鑒[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9,(6).
[46]聶佃忠,李慶梅.負所得稅、失業(yè)保險和最低工資之間的博弈分析[J].甘肅社會科學,2012,(2).
[47]聶佃忠,李慶梅,雎國余.含有負所得稅的最優(yōu)所得稅再研究[J].財經(jīng)研究,2011,(5).
[48]聶佃忠.負所得稅:我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J].甘肅理論學刊,2004,(5).
[49]聶佃忠,雎國余.個人所得稅、負所得稅與社會保障稅三稅統(tǒng)籌設計的構想[J].蘭州大學學報,2011,(2).
[50]孫仁江.西方國家負所得稅的設想與實踐[J].外國經(jīng)濟與管理,1986,(5).
[51]唐祥來.關于建立負所得稅制度的思考[J].北京市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2).
[52]王春萍.負所得稅理論對社會保障制度與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借鑒[J].吉林金融研究,2008,(1).
[53]魏和平,李秉文.稅收公平倫理視角下的個人所得稅制建構[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07,(3).
[54]王喆,李航星.用負所得稅改造我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J].統(tǒng)計與決策,2006,(3).
[55]謝楓.運用負所得稅原理改進我國的低保制度[J].涉外稅務,2004,(10).
[56]夏晶,張明喜.建立負所得稅制度的現(xiàn)實思考[J].財會研究,2005,(10).
[57]許生,付俊海.LES系統(tǒng)及收入維持制度下的所得稅變化對勞動供給的影響——對負所得稅與勞動供給之間關系的一種論證方法[J].稅務研究,2005,(4).
[58]姚春俠,張艷榮.關于甘肅省建立負所得稅農(nóng)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構想[J].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7,(1).
[59]姚君,郭巧玲,田杰棠.對利于援助弱勢群體的負所得稅制度構想[J].涉外稅務,2002,(7).
[60]易艷玲,蒲曉紅.用負所得稅原理改革我國低保制度的現(xiàn)實性分析[J].生產(chǎn)力研究,2008,(7).
[61]曾凡林,孫俊.負所得稅:將個稅與社保制度協(xié)調(diào)一致[N].中國稅務報,2005-11-09.
[62]曾凡林,孫俊.效率與公平的平衡點:負所得稅[N].經(jīng)濟參考報,2005-09-24.
[63]趙福昌.稅制結(jié)構與收入分配研究[J].中央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1,(9).
[64]張乃亭.完善農(nóng)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理論基礎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2013,(2).
[65]張平.中國農(nóng)村貧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方式相關問題解析[J].中央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8,(4).
[66]趙炎.負所得稅方案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J].商業(yè)研究,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