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追尋新的人生意義——“潘曉討論”再審視

        2013-08-15 00:44:25
        臺州學院學報 2013年5期
        關鍵詞:意義生活

        李 娜

        (上海大學 中文系,上海 200444)

        人生的意義問題是困擾人類發(fā)展歷史各個階段不同年輕人的共同命題。早在孔子經(jīng)過了一生的坎坷經(jīng)歷后總結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大抵人到了四五十歲才有“看透”人生之感。但在上世紀80年代初,這種“看透”的感慨卻發(fā)自青年人之口。在當時眾多關于人生意義的討論中,“潘曉來信”最早提出了“看透”一詞,從而引發(fā)了廣大讀者對人生意義的新思考,對當時及后來的青年們都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一、潘曉的“看透”:崇高理想失落后的彷徨

        《中國青年》1980年第5期發(fā)表了署名為“潘曉”的來信,題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由此拉開了關于“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的“潘曉討論”的序幕。

        信中的潘曉年僅23歲,剛剛走向生活,她以往所接受的教育使她相信“人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生活得更美好”,[1]3但是在經(jīng)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慘狀、初中畢業(yè)后親人之間的冷酷、工作中朋友的背叛、“四人幫”粉碎后愛人的背叛之后,使她對此前堅信的崇高的人生意義產(chǎn)生了懷疑。后來,她從社會達爾文主義那里得到了啟示:“人都是自私的,不可能有什么忘我高尚的人”,[1]3她甚至覺得過去的自己很可笑。潘曉以為她這是“對人生的看透”,[1]3但是她似乎又對這種“看透”將信將疑,這就讓她成了一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一方面她譴責庸俗的現(xiàn)實,不想過吃喝玩樂、得過且過的日子;但另一方面她又隨波逐流,因為得考慮“吃飯”問題,而且不再相信她的文學事業(yè)能影響社會。因此,潘曉并非真的“看透”人生。

        事實上,潘曉這種矛盾、迷茫的心理是20世紀80年代初青年人中普遍存在的。在2007年央視的一檔《重訪》欄目中,原《中國青年》編輯馬麗珍回憶說,“潘曉”實際上并不是一個人,而是當時青年人的一個典型。1980年初,馬麗珍從眾多反映人生問題的讀者來信中收集了35封,并與另一位編輯馬笑冬一起到大學、科研部門、工廠、機關、商店等召開不同層次的座談會,了解青年人的想法。最后馬笑冬向熱愛寫作的原北京羊毛衫五廠職工黃曉菊約稿,馬麗珍則約了不久前自殺未遂的原北京經(jīng)濟學院青年學生潘聊天并向其約稿。最終我們看到的“潘曉來信”其實是由馬笑冬執(zhí)筆、結合座談會上青年們的想法及黃曉菊、潘的稿件寫成的,“潘曉”這一作者名是各取了黃曉菊和潘兩人名字中的一個字而成的。因此,“潘曉來信”并不是某個人的,而是代表了眾多青年人的思考,潘曉對人生意義的困惑也是青年人的共同困惑。

        從“文革”中走來的青年,都經(jīng)歷了一個理想失落的過程。讀者李翠華在《痛苦與希望》一文中說道:“崇拜偶像是我們昔日的生活基礎,這卻釀成了今天無法彌補的空虛?!保?]18這是“文革”所造成的惡果,它給予社會主義實踐以重重的一擊,給予共產(chǎn)主義信仰以重重的一擊,但是一些有志青年仍然帶著理想主義的余溫,急于改變這一幻滅的現(xiàn)狀,但又不知該從何入手。于是,就出現(xiàn)了潘曉們的彷徨:“時代在前進,可我觸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世上有一種寬廣的、偉大的事業(yè),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保?]3由此可見,潘曉并未真的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新的出口,并未真的找到了人生的意義。當然,也正是因為潘曉們的彷徨,才恰恰反映了他們并沒有完全放棄自己為社會、為他人的理想,只是他們找不到新的動力去拾掇這一失落的信仰。

        面對潘曉的困惑,也有很多讀者給出了自己明確的解答。湖北蘄春的劉英1963年因寫作劇本《夸父追日》而被判3年徒刑,申訴了17年,最終獲得無罪的宣判。平反之后,被分配當了小學教員,但工資很低,還且欠了因上訪而借的880元債務。即便如此,他還是堅持崇高的信仰,他在《回顧與“看透”》一文中表示,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啟示也并不完全合乎事實,他依舊心懷社會,心懷他人,并將這股熱情投入到寫作中,他“要為這二十年留下一幅忠實的畫卷,以使人們感奮起來”,[3]16他認為這就是人生的意義。雷禎孝也在《“看透了”活得更積極》一文中提到,那種“在改造整個社會的創(chuàng)造性奮斗中,也提高了個人存在的價值”[4]15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看透”。他們這類讀者都表示青年應該積極地思考人生、改造社會,投入到新的歷史進程中去,他們都堅持著集體主義的理想。然而他們的堅持畢竟都太過抽象,他們并沒有提供堅持的理由,也沒有提供具體的生活方式,加上當時的人們對黨及黨的宣傳早已形成了條件反射式的懷疑,覺得那都是假大空的言論,所以并沒有多大的說服力。與此同時,還有一些讀者轉向了對“自我”的發(fā)掘,有了“主觀為自我,客觀為別人”[1]3的與集體主義截然相反的極端傾向,讀者趙林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討論的轉折:轉向“個人價值”的追求

        在“潘曉討論”中,讀者趙林發(fā)表在《中國青年》1980年第8期上的《只有自我才是絕對的》一文是討論的一個轉折點,文中所表達的觀點成為后期討論的焦點,趙林也因此幾乎取代潘曉成了此后討論的主角。

        趙林和潘曉一樣,也經(jīng)歷了“文革”,感受到了崇高理想的失落,但是他并沒有陷入困惑,他在文中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自私是人的本質。”[5]4他還認為自私是一種自我價值的發(fā)現(xiàn),是個人意識的覺醒。他從此不再彷徨和低落,而是對人生的意義有了新的認識:“一個人只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認識了自我,必然使生命之光煥發(fā)得比庸庸碌碌的人更明亮?!保?]4在他的眼里,“我”的重要性代替了集體的重要性,代替了他人的重要性。而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源于他在實際生活中的遭遇:父母和親戚對他的冷淡,需要援助時好友的拒絕,女友的拋棄等,饑餓所帶來的肉體上的痛苦和他人冷漠的態(tài)度所帶來的精神上的痛苦使他徹底轉向了“自我”,所以,即便他從哲學上為他的觀點提供了一系列的理據(jù),但本質上還是難免落入了報復的嫌疑。

        然而,趙林的觀點一亮,很快就得到很多支持者的回應。讀者桂鋼表示:“以往我所接受的現(xiàn)成的演繹法所解不開的生活之謎,現(xiàn)在用你替我尋來的這把鑰匙,竟是一捅便捅開了郁結于心的種種疑惑和迷惘。”[6]22陳百明在《我認為可以搞“公私合營”》一文中也是肯定了“自我”,而且他還在文中表示:“前些年,流行著‘不為名,不為利,一心為革命’的口號,但革命又是為什么呢?難道不是為了使人們的生活(當然也包括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嗎?所以我以為不要避‘貶低’之嫌而‘拔高’,不要回避似乎不太響亮卻實實在在的說法和口號?!保?]24

        “文革”結束后,掀起了思想解放運動的大潮,“人”的主體意識從集權束縛中解放出來,自我與社會的關系也被拿出來重新審視。顯然,在趙林這類人心里,有了一個嶄新的答案,那就是為自己而活,人生的意義就是“使自己活得更好”。當然,這種“更好”包含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但當時的青年們更多的是關注前者,我們可以從很多知青的回憶錄中知道,“文革”期間全中國的物質條件是極其困苦的,所以物質對于當時的很多人而言是第一位的。這讓我想到了王安憶于1982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中篇小說《流逝》中的人物“文光”。他來自右派家庭,“文革”開始時,他“站出來同父親劃清界限”,之后又報名去黑龍江開荒種地,響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號召,覺得為祖國的建設而服務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文革”結束之后,文光“回滬”,他對人生的意義也有了新的理解。他和嫂子“歐陽端麗”之間展開了這樣一場對話:

        端麗緩緩地勸他:“你能有今天,很不容易,要知足了?!?/p>

        “是的,”他(文光)悶悶不樂地說,“省心,又省力。吃了做,做了吃,平行的循環(huán),而生活應該是上升的螺旋?!?/p>

        ……

        (文光)“不不,是真的。我問你,人為什么要活著。你說:吃,穿!當時我覺得庸俗,可現(xiàn)在我想透了。就是為了吃,穿,我們勞動,是為了吃穿得更好;更好地吃穿,是為了更努力地勞動,使吃和穿進一步。人類世界不就是這么發(fā)展的?”[8]107

        文光“想透”了,他覺得人生的意義就是“吃,穿”,這不只是手段,而是目的。但是,他又覺得生活不僅是活著,而是應該螺旋式地上升,也就是他理解的如何讓自己“吃穿得更好”。這或許是當時較能打動青年們內心的一種人生觀了,它轉向了“個人價值”的追求,不僅是解放了“人”的主體,還進一步挖掘了“個人”的主體性,而且這種追求更多的是從物質層面去理解的。

        事實上,當很多人沒能從根本上去解釋潘曉的困惑的時候,當他們未能給出理想社會應該給理想的“自我”提供何種新的觀念與機制的時候,趙林那徹底轉向“自我”的回答對很多青年人而言,確實是一種解藥,至少是一條新的途徑。所以很多人會頓時感到“豁然開朗”,以為是“看透”了?!拔墓狻钡幕卮鸶窃谮w林基礎上又更加具體了,拋棄了崇高,回到了個人的日常生活。當然,這解藥實際上卻變成了毒藥,因為它雖然釋放了“文革”中壓抑的情緒,但也徹底解構了“集體”與“崇高”的意義,并最終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那便是個人主義的崛起,這樣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且更多的立足于物質層面的個人是非?!叭菀资艿礁鞣N社會邏輯、商業(yè)、大眾文化等所挑動的氛圍、欲望、矛盾的沖擊與塑造”。[9]38而這一傾向在“潘曉討論”結束之后就更為明顯了。

        三、討論結束之后:對人生意義追問的放棄

        《中國青年》2000年第9期上刊登了彭明榜的《新時期的思想啟蒙——紀念“潘曉討論”20周年》一文。文中介紹說,1980年8月20日,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lián)播》播放了采訪黃曉菊的新聞之后,9月23日,工人日報內刊《情況參考》就立即刊登了《此種做法弊多利少——有感于潘曉上電視》及《鄰居眼里的潘曉》兩篇讀者來信,9月30日,胡耀邦也在中宣部《宣傳要聞》上作了批示,要求調查此事。在批評聲如此洶涌的情勢下,團中央書記處根本不可能做全面的評估了,惟一能做的是讓編輯部趕快收場,以免遭到更多更為嚴重的批評。于是,《中國青年》編輯部在1981年第6期上發(fā)表了文章《獻給人生意義的思考者》,至此,攪動人心的“潘曉討論”正式結束。雖然1983年的一場清除精神污染運動險些又將矛頭指向這場討論,但后來因胡耀邦“用不著再大肆翻騰”的批示及《中國青年》編委會自己主動承認這場討論的幾條“罪狀”而渡過險關?!吨袊嗄辍吩?984年第1期刊登了《“主觀為自我,客觀為別人”錯在哪里?》一文,公開向社會作了檢討。社會效果不好!在青年中造成了不良影響!這個就是此文“編者按”對“潘曉討論”作的類似于蓋棺的定論。

        由此可見,討論還未真的結束就因“官方”聲音的干預而戛然而止了,這是很難讓人信服的,即便說的是真理,大家也會覺得這是在強勢話語控制下的虛假道理,這就更把青年們推向了“個人”,而非“集體”。況且當事人黃曉菊和潘此后的遭遇,更是讓人始料未及。據(jù)原《中國青年》編輯文曄發(fā)表于《新聞周刊》2004年第38期的《潘曉:“一代中國青年的思想初戀”》一文得知,黃曉菊之后換過幾個工作,且被視為異端,最終被社科院資料室開除,不得不當了第一批下海者,從此生活在“體制外”;潘也因此事被開除學籍,而后漂泊在北京,甚至做過牢,賣過大碗茶;多年的掙扎之后,如今已是一名資深媒體策劃人了,但他討厭和人談起這場討論以及此后的人生感想。雖然“潘曉討論”并未根本上解決青年們的困惑,但是這樣的結局,使得人們漸漸地不再談論人生的意義,而且多數(shù)人也漸漸地開始不再困惑了,而是選擇接受走向自我,走向日常生活。既然“思考”被遏制了,那么就干脆不思考了,一心投入到為個人生計而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去了。尤其到了20世紀90年代,各種奔波忙碌的小人物在文學作品中,尤其在新寫實小說中隨處可見。劉震云的中篇小說《單位》、《一地雞毛》中的共同主人公“小林”就是眾多整天忙于生計,為了個人的生存耍心機的小人物的突出代表之一。

        29歲的小林,在他畢業(yè)剛進單位時,“對什么都不在乎。譬如說,常常遲到早退,上班穿個拖鞋,不主動打掃辦公室的衛(wèi)生,還常常約一幫分到其他單位的同學來這里聚會,聚完也不收拾?!保?0]16可是當他要面對合居所帶來的一系列麻煩,要面臨物價的上漲所帶來的經(jīng)濟負擔等情況時,他像換了個人一樣,“上班準時,不再穿拖鞋,穿平底布鞋,不與人開玩笑,積極打掃衛(wèi)生,打開水,尊敬老同志;單位分梨時,主動抬梨、分梨,別人吃完梨收拾梨皮,單位會餐,主動收拾桌子”。[10]16之后,他還為了入黨費盡了周折,說盡違心話,做盡違心事,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入黨還不是為了提拔,提拔還不是為了吃、穿、住房子?”[10]16“入黨”在這里不再是堅持崇高理想的表現(xiàn),而是生存的手段之一,并且在小林心里,也從未像潘曉那樣有過困惑,也不像趙林那樣因理想的失落而另辟新徑,他只是為了個人的生存而隨波逐流,沒有理想幻滅前后的落差。

        如果說在潘曉那里,做一個“雙重性格”的人使她感到痛苦和疑惑,那么在小林這里,成為一個“分裂”的人就成了一種生活的常態(tài),是適應當下生活的一種表現(xiàn),而且不只他一個人這么做,所有的人都在遵守著惟一的處世哲學,那就是說假話,做違心的事,明明能幫的事卻說不能幫,人前笑臉、人后辱罵,這仿佛已成為一種社會規(guī)律。此外,在小林這里,“面子”、“志氣”這些原先知識分子們很看重的東西,在他的日常生活實踐中早已不再重要。為了賺錢,他可以不顧面子,甚至不顧單位規(guī)定去幫朋友賣板鴨;是不是“陪讀”不重要,小孩能不能上外單位幼兒園才最重要;是不是沾了單位頭頭小姨子的光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婆每天有班車坐。人生的意義還未來得及思考,或者說根本未被意識到,就已經(jīng)被瑣碎的日常生活所消解殆盡,人生沒有意義,只是“活著”,不惜一切手段地活著。

        也許在小林看來,生活本就如此,由一堆雞毛般的無聊小事組成,無需追究其為什么無聊,無需克服這種重復的無聊,也無暇去顧及,只需要去處理這些具體的小事。因此,從未見小林對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有過深刻的思考,更未見他有過什么反抗,他選擇的是“適應”,他以為這是一種“看透”:

        其實世界上事情也很簡單,只要弄明白一個道理,按道理辦事,生活就象流水,一天天過下去,也蠻舒服……死的已經(jīng)死了,再想也沒有用,活著的還是先考慮大白菜為好。[10]16

        “小林”的全部生活已經(jīng)淪為了“日?!?,它是“祛魅”的,“它目睹了最具有革命精神的創(chuàng)新如何墮入鄙俗不堪的境地……新事物變成了傳統(tǒng),而過去的殘剩物在變得陳舊、過時之后又足資新興的時尚之用”。[11]5人生的意義好像一眼就被“看透”了,現(xiàn)在就是過去的重復,未來就是現(xiàn)在的重復。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實際上與“潘曉之問”沒有得到根本性解答有關;也與“自我”意義沒有找到很好的解釋從而走向個人主義、進而被市場利用有關。當經(jīng)濟改革成為社會發(fā)展的主流,市場經(jīng)濟大肆蔓延,思想上本就沒有理清的青年們都被迅速推入日常生活的大流里,忙于自己的生計,徹底喪失了“自我”。一個沒有主體精神,只會隨波逐流的血肉之軀是談不上“自我”的,沒有崇高無私的信念,也沒有“自我”,那么也就無所謂人生的意義了。

        四、從回憶中生成新的人生意義

        從20世紀80年代的“潘曉來信”提出的對人生意義的困惑,到讀者趙林對人生意義給予“走向自我”的解答,再到20世紀90年代人們逐漸放棄對人生意義的追問,我不禁想問一句:我們究竟是“看透”了人生還是依舊迷茫在途?《中國青年》2000年第9期本刊編輯部發(fā)表《人生的路為什么越走越寬?》一文,算是對20年前潘曉的“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這一疑問的回顧、總結和展望,也是一種祭奠,某種程度上也回答了我的疑問。文中提到,20年來,人們已經(jīng)在市場經(jīng)濟激烈競爭的環(huán)境中,逐漸接受和習慣了“主觀為自我,客觀為他人”的“規(guī)律”,雖然在20年前,“這是一種近乎大逆不道的聲音”。[12]37而且,文中還表示,在今天這樣一個選擇多樣化的社會里,人生的路會越走越精彩。這樣看來,似乎是“看透”了,而且應該是一種積極樂觀的“看透”,事實真的如此嗎?

        如今,距離“潘曉討論”已有30多年了。周圍的年輕人已經(jīng)很少再提起1980年的那場關于人生意義的討論了,倒是多了很多成天喊著對人生已經(jīng)“看透”了的青年人,可是他們的“看透”不是像2000年《中國青年》編輯部的文章中寫得那樣積極樂觀,而是一種像“小林”式的對生活無力、無奈的感嘆。來自應試教育的壓力、畢業(yè)后工作的壓力、買房買車的壓力等等壓得青年們喘不過氣來,表面上看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元化,選擇也各種各樣,但實際上生存的狀態(tài)和對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單一。這樣的“看透”難道不值得懷疑嗎?這樣的人生不值得重新思考嗎?為什么人們習慣地接受著這一切,心甘情愿地忙于個人生計,而不再思考人生的意義了呢?

        這實際上不是“看透”,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迷茫”,正因為沒能徹底找到出路,所以才無奈選擇了隨波逐流。而這樣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甚至是存在著危險的,因為如果每個人都只考慮個人生存,為了錢而不擇手段,那么不僅最終會危害整個社會,還會迷失自我,走上不歸路?;叵?0世紀50年代初,當時的物質生活條件也不好,可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卻很飽滿。人人都把自己看作是社會的一員,都甘愿為社會主義事業(yè)而奉獻,為他人著想,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都深深地融于“集體”中,大家都把集體的榮耀視為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那時,人生的意義就是為了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共同體,在物質條件艱苦的情況下,支撐人們的是對未來的美好想像。而“文革”將這一共同信仰打碎了,導致的后果就是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對此前近30年的社會主義實踐價值的全盤否定,“潘曉討論”中趙林們的轉向“自我”就是這樣一種態(tài)度的代表,他們與“集體”告別,走向對“個人”的探索。問題是,“潘曉討論”的匆忙結束,使人們沒有從思想層面更深入地去探討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沒有去深入思考什么樣的個人是有意義的,而是把大家漸漸地都推向了個人的日常生活,人們開始放棄去深思或者反省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加上市場經(jīng)濟的兇猛來襲,輕而易舉地就綁架了這樣一個個思想脆弱的“個人”,從而“個人”就淪為了日常生活的奴隸,淪為了物質的奴隸,自我也已迷失。所以我們至少得在“個人”越走越遠的今天,停下腳步來,靜靜地思考“人生的意義”,因為精神的思考和日常生活兩者缺一不可,不然終將走向虛無。只有主動地去思考,才能成為人生的主人,才能更積極地面對生活,而不是被動地隨大流,消極無力地面對生活。至今那些仍在追尋人生意義的青年,那些未曾有著“看透”之感的青年是令人佩服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那么在當今這個信仰破碎、價值多元化的時代,我們青年一代該從哪里去尋覓支持我們人生意義的精神動力?即便是像趙林那樣的為了“個人價值”而活,也該清楚怎樣的“自我”才是有意義的。如果這個“自我”是絕對的,是一切以個人為中心,視他人與社會為無物,拋開一切社會關系的,一切的努力只是指向內心,是抽象的而非實在的,那么這樣的“自我”只是一種“本我”欲望的不斷滿足及滿足之后的虛空,而且這一個個絕對的“自我”之間只可能生產(chǎn)出孤獨、冷漠甚至是廝殺和毀滅。所以我們不能只活在絕對的“自我”中,這個“自我”應該是開朗的,指向外部世界的。雖然,我們不可能回到上世紀50年代那樣完全“忘我”的狀態(tài),但是就如王安憶在《流逝》中說過的,每段時光“終究要留給人們一些什么,它不會白白地流逝”,[8]107我們至少可以從回憶與反思中汲取一些被我們忽略已久的養(yǎng)分,注入到我們對“人生意義”的新的思考中,那就是將“自我”置身于“社會”中去。馬克思也曾說過,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所以關鍵是“自我”與別個“自我”之間該如何相處。只有當每一個個體的人生意義都依附于一個大的共同體想像之上時,每個人的個人價值才能互相依存,而非互相排斥。但是這個共同體的想像應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是能指導我們的日常勞動和“八小時”之外的業(yè)余生活的,而不是不可觸摸的,它是理想的,也是現(xiàn)實的。同時,在這個共同體中,我們每個人的個人價值應該被體現(xiàn),這里的個人價值不是指向自我的,而是指向集體的,也就是說每個人對集體而言都應該是有獨特價值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使祛魅的瑣碎的機械的個人日常生活變得充實而有意義,人生才會變得有希望,個人在世界上才能“詩意地棲居”,而不是像今天這樣為了生計而重復著無意義的工作,一眼就看到了頭。這也正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信仰帶給我們的啟示及教訓。我們應該好好反思,去粗取精,從回憶中生成出新的人生意義。

        [1]潘曉.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J].中國青年,1980(5).

        [2]李翠華.痛苦與希望[J].中國青年,1980(7).

        [3]劉英.回顧與“看透”[J].中國青年,1980(8).

        [4]雷禎孝.“看透了”活得更積極[J].中國青年,1980(9).

        [5]趙林.只有自我才是絕對的[J].中國青年,1980(8).

        [6]桂鋼.謝謝你的啟示[J].中國青年,1980(10).

        [7]陳百明.我認為可以搞“公私合營”[J].中國青年,1980(10).

        [8]王安憶.流逝[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1.

        [9]賀照田.從“潘曉討論”看當代中國大陸虛無主義的歷史與觀念成因[J].開放時代,2010(7).

        [10]劉震云.劉震云自選集下卷[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11](英)海默爾.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12]本刊編輯部.人生的路為什么越走越寬?[J].中國青年,2000(9).

        猜你喜歡
        意義生活
        一件有意義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有意義的一天
        生之意義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10
        “k”的幾何意義及其應用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特別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無厘頭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水煮生活樂趣十足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竅門
        亚洲精品高清av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国产片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成人综合久久精品色婷婷| 日本女同性恋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亚洲av无码成h在线观看| 人人爽人人爱| 久热香蕉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视频 | 色佬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av日韩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午夜视频| 亚洲av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中出人妻希奇杰卡西av| 熟妇人妻av中文字幕老熟妇| 亚洲欧美性另类春色| 中文字幕乱码在线婷婷| 高清午夜福利电影在线|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激情国产一区在线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 18禁美女裸体网站无遮挡| 日本精品极品视频在线| 少妇连续高潮爽到抽搐|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无码| 亚洲色欲大片AAA无码|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国产av国片精品jk制服| 亚洲人成无码网www| 日本黄色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一级一级内射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三级三级在线视| 久久久精品少妇—二区| 又粗又黄又猛又爽大片app| 亚洲视频在线看| 国产成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高朝久久久久9999|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