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健
(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400715)
“接地氣”就是接地中之氣。本文意在將“接地氣”引申為“走群眾路線”,就是要黨政領導干部深入基層一線,扎根基層,與老百姓廣泛接觸,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反映底層民眾的愿望、訴求和利益。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人民”一詞共出現(xiàn)了145次,體現(xiàn)了我們黨“人民至上”的理念和黨的宗旨意識。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lián)系群眾”八項規(guī)定中指出,“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帶頭改進工作作風,帶頭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帶頭密切聯(lián)系群眾,帶頭解決實際問題”。新的歷史時期,黨中央的新思路、新部署給廣大黨政領導干部指明了方向和奮斗目標,同時也提出了要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更高要求。為順應時代發(fā)展,黨政領導干部必須深入基層一線,接通“地氣”,與廣大人民群眾手牽手、心連心,攻堅克難,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共同發(fā)力。
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關鍵在于黨政領導干部思想觀念的轉變,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是歷史和社會財富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改革和發(fā)展的最大力量源泉。黨的領導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骨干力量,是黨推動各項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最根本的就是要樹立公仆意識,尊重群眾、理解群眾和關心群眾。為此,黨政領導干部只有融入人民群眾并切實代表他們的根本利益,俯下身去,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才能真正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黨政領導干部只有充分掌握科學的理論基礎,并內化為自身的思想觀念,才能指導他們的行動。一是要加強歷史唯物主義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共產(chǎn)黨人歷來重視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認為凡事都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是一個執(zhí)政黨長久獲得人民支持的重要保證。毛澤東同志認為,“應該使每一個同志懂得,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鄧小平同志認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江澤民同志認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胡錦濤同志認為,“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qū)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習近平總書記也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笨v觀建黨以來,群眾路線作為黨的傳家寶和生命線被歷代領導人所繼承和弘揚。加強黨政領導干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教育,就是要讓黨政領導干部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和共產(chǎn)主義的遠大理想,樹立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意識。二是要加強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學習和教育。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其中的民本思想,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積極因素。傳統(tǒng)民本思想中所強調的重民、親民、富民等觀念,對于黨政領導干部在新時期新階段全面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轉變工作作風、執(zhí)政為民有著深刻的啟迪作用。
新的歷史時期,部分黨政領導干部群眾觀念淡薄,不能正確認識“主人”和“公仆”的關系。一方面受傳統(tǒng)官本位思想的影響,權力至上成為他們奉行的人生哲學,官僚主義作風嚴重,工作上不注重調查研究、不深入實際,習慣于發(fā)號施令。另一方面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加之我國正處在改革的關鍵期,社會各種矛盾凸顯,一些黨政領導干部經(jīng)不住“糖衣炮彈”的誘惑,為政不廉,為了私利和欲望濫用職權,早已把人民群眾拋在一邊,對群眾的安危冷暖漠不關心,政績工程、面子工程等成為他們工作的重點內容。加強黨政領導干部的價值觀教育,目的在于讓他們明白為什么做領導以及如何才能做好領導這一核心問題,正確理解權力觀與責任觀的辯證關系,地位觀與群眾觀的辯證關系,政績觀與協(xié)調發(fā)展的辯證關系。因此,要定期進行黨政領導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他們時刻把民眾的利益放在心上,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
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要充分發(fā)揮榜樣的引領和感化作用。建黨90多年來,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涌現(xiàn)出了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業(yè),不斷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理念。被譽為黨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人民的貼心人的孔繁森、焦裕祿、牛玉儒、任長霞,“當代雷鋒傳人”郭明義、“草原曼巴”王萬青、“烈火鍛造的鐵血將帥”劉全國、“不負群眾的草鞋書記”楊善洲、將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奉獻給祖國航天事業(yè)的羅陽等。他們在平凡中彰顯著偉大,他們熱愛祖國、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chǎn)黨人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這些鮮活的事例都可以作為黨政領導干部教育的教材,時刻引領他們不忘人民公仆的身份,樹立執(zhí)政為民的自覺行為。
黨政領導干部接通地氣,關鍵在于“接”上,也就是要注重工作方法。毛澤東同志在1943年《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于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毛澤東同志意在告誡廣大黨政領導干部,做群眾工作需要耐心細致,需要深入群眾,進行廣泛的調查和研究,形成正確的意見,再指導群眾堅持下去,與此同時,黨政領導干部還要做好帶頭和示范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中指出,“尤其是一些黨員干部中發(fā)生的貪污腐敗、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必須下大氣力解決。全黨必須警醒起來”。領導干部是黨的形象代言人,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老百姓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群眾最盼望、最歡迎、最擁護的就是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為群眾辦事實、辦好事的領導干部。當前,在黨政領導干部隊伍中作風不務實的現(xiàn)象有之,一部分干部習慣于坐在辦公室發(fā)號施令,以發(fā)文件的形式聯(lián)系群眾,以聽匯報的形式了解民意。他們不知道,“一切結論產(chǎn)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不做實地調查,主觀、盲目下結論,影響了黨群、干群關系。另一部分干部也下去“調研”,可忙的是迎來送往,看的是浮光掠影,聽的是歌功頌德。為了應付形式,他們只做表面工作,嚴重脫離群眾,影響了黨的干部形象。因此,作為黨的形象代言人的黨政領導干部,必須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才能聚人氣,群眾才會把你當朋友、當親人,才能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
早在1930年,毛澤東同志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指出,“你對于某個問題沒有調查,就停止你對某個問題的發(fā)言權”。深入基層一線,進行廣泛調查,才能獲得真實的信息、詳實的第一手材料。因此,黨政領導干部要走出機關,走進基層,走到群眾中去,與老百姓廣泛接觸,傾聽他們的意見,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親眼目睹他們的生活狀況,弄清楚群眾需要什么,從而才能知道自己該干什么,應該怎么干的問題。
與廣大人民群眾打交道,需要講究藝術,需要好的方法方能達到實效。當前,一些黨政領導干部也經(jīng)常下基層,進村入戶,廣泛調研,但群眾抵觸,效果不好,原因在于他們方法不對。一方面是因為部分領導干部官僚主義嚴重,講話、做事官味十足,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是因為部分領導干部能力不足,不懂裝懂,指手劃腳,不結合實際,不考慮群眾的根本利益,瞎指揮,亂說一通,這樣的干部群眾只能敬而遠之,何談溝通。因此,領導干部在深入基層,廣泛“接地氣”的過程中,把“地氣”接通、接好,一是需要有“俯首甘為孺子?!钡奶撔?。要放下官架子,要有氣度和胸懷。基層工作千頭萬緒,老百姓的訴求多,意見也多,一些群眾知識匱乏,視野較窄,看問題的角度必然不同。為此,領導干部要用心傾聽,善于傾聽,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了解他們的現(xiàn)實需求,從而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和困難。二是要把老百姓當朋友、當親人。干部與老百姓有多近,老百姓就對干部有多親,干部要真心實意地為老百姓辦事,替他們著想,多同他們座談,多商量討論,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難和矛盾集中、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用平和、親切的語言進行溝通和交流,老百姓才愿意講掏心窩子的話,群眾工作才能做好,才能達到實效。
黨的群眾路線如何在基層貫徹落實,成為黨政領導干部的自覺行為,觀念的轉變固然重要,同時也需要相應的制度作保障。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求,“完善黨員干部直接聯(lián)系群眾制度。”以完善的制度作保障,才能長效推進。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共產(chǎn)黨人的看家本領,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是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直接推動者和實施者。因此,在新的歷史階段,建立健全干部直接聯(lián)系群眾的制度機制,是確保社會主義各項事業(yè)成敗的關鍵,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
制度中要有明確的目標、具體的內容和基本要求,領導干部在聯(lián)系群眾的過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目的、有計劃完成各項工作??茖W合理的目標要體現(xiàn)“三個結合”,一是要與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相結合;二是要與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三是要與群眾的根本利益相結合。具體的內容包括怎么開展群眾工作,通過哪些措施、手段和方法,怎么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如何才能做到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黨政領導干部在基層一線調研的過程中,要輕車簡從、減少陪同、簡化接待,不要給群眾增負擔、添麻煩,要牢固樹立黨的宗旨意識。
健全的激勵機制能夠發(fā)揮很好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一方面要通過相應的激勵措施,鼓勵黨政領導干部深入基層一線,廣泛接觸“地氣”,吸收“靈氣”,在實踐中磨練意志、錘煉品質、提升能力。在聯(lián)系群眾的實踐中效果較好的、群眾喜歡的干部要給予精神獎勵和一定的物質獎勵,在干部的提拔任用時要優(yōu)先考慮,以最大限度地調動黨政領導干部聯(lián)系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還要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獎優(yōu)罰劣,對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工作中不作為或效果較差的黨政領導干部要進行批評教育,給以一定的懲罰,以營造風清氣正的干部聯(lián)系群眾的良好制度環(huán)境。
對黨政領導干部直接聯(lián)系群眾的評價重在群眾認可,要堅持群眾公認、注重實績的原則。一方面要結合目標任務制定科學的目標考核體系,對黨政領導干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效果逐一進行考核,具體包括目標任務的完成情況、方法是否適當、對群眾的承諾是否兌現(xiàn)、領導干部的作風、紀律以及群眾滿意度測評等方面。另一方面要把評價考核的結果納入黨政領導干部年度評優(yōu)、晉級、提拔的重要依據(jù),進一步擴大黨政領導干部提拔和任用工作中的民主,以更好地尊重民意,促使黨政領導干部把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落到實處,進而深入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1]漢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2]毛澤東選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鄧小平文選(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江澤民文選(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毛澤東選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葉小文.譬如北辰眾星共之[N].人民日報,2012-1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