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振
學習,是一種行動。行動,需要姿勢。姿勢,由所做事情所定。不同的事,有不同的姿勢。就學習而言,姿勢就不止一種。我們今天的學習,目的很清楚:就是為了克服“本領恐慌”,實現(xiàn)中國夢。實現(xiàn)中國夢,只空談不行,必須行起來、動上去。這就決定,我們的學習,至少要有兩種姿勢:坐讀和走讀。
坐讀,即坐下學習。坐下學習,不是僅僅到黨校、干部學院的學習,也不是僅僅參加單位黨組中心組的學習,而是自己要擠時間,強迫自己坐下學習。
坐下學習,姿勢重要,比姿勢更重要的,是學什么。古人“坐則讀經(jīng)史”,對我們有借鑒意義。這個經(jīng),是經(jīng)典;這個史,是史書。經(jīng)典之書,比冬蟲夏草珍貴;歷史之書,比西洋參養(yǎng)人。習近平同志總結(jié)得好:“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p>
坐下學習,要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這樣不至于學歸學,干歸干,學用不一,空耗氣力。最好的辦法:干什么,就多學什么;缺什么,就多補什么,使工學一致,有針對性。有了針對性,不致繞圈跑,落個只有苦勞,難有功勞的結(jié)果。
坐下學習,哲思為重。哲思是一種“理性的深呼吸”。要有“理性的深呼吸”,就要學點哲學。哲學,表面看,不解決任何具體問題,似乎是“無用學”;實質(zhì)上,能幫助解決所有問題,是“大用學”。它既能讓人窺一斑而知全豹,又能讓人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所以,哲學好比陽光。學習哲學,能讓人看事明明白白,不被假象所騙,不被表象所惑;做事清清楚楚,不會糊里糊涂搭錯車,迷迷糊糊走錯路。譬如,1938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當時曾出現(xiàn)了“速勝論”和“亡國論”兩種論調(diào)。針對這些論調(diào),毛澤東同志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哲思進行了深入精致的分析,最后得出結(jié)論:“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抗日戰(zhàn)爭是持久戰(zhàn)?!笔聦嵉陌l(fā)展,完全證明毛澤東的分析與預言是正確的。這就是哲思的力量。這種辯證唯物主義的哲思,即便用于看歷史、看歷史人物,也能得出觀點新穎、視角獨特的結(jié)論和看法。如對商紂王,史書上多把他描寫成青面獠牙、十惡不赦的惡人、暴君。但毛澤東用唯物辯證法分析說:這太過分了。其實,紂王這個人聰明能辯,尚武能文。他打起仗來很有英雄氣概,當政后親率大軍,東征夷人,打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勝仗,俘虜了“億兆夷人”,由此擊退了東夷的擴張,保衛(wèi)了商朝在東南方的安全。毛澤東還說,紂王尚武重文,通過對東南的經(jīng)營,使中原文化逐漸發(fā)展到了東南,這對我國歷史是有貢獻的。這種見解,獨到深刻,同樣是哲思的結(jié)果。
坐下學習,潤心為至。學習好,是為了工作好。要工作好,離不開好心情。好心情,需要客觀環(huán)境,更需要主觀能力。面對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這里面有修養(yǎng)的因素。修養(yǎng)好,每臨大事有靜氣;修養(yǎng)欠,一遇大事有火氣。有靜氣,考慮問題細密,不致失手;有火氣,考慮問題粗糙,難免讓問題有可乘之隙,甚至螻蟻之穴,潰掉千里之堤。要有修養(yǎng),離不開學習,離不開讀書。書中雖無“黃金屋”,卻有黃金般的思想;書中雖無“顏如玉”,卻有玉石般的情操。多讀書、會讀書,多學習、會學習,尤其是多讀點古今中外名著,多讀點哲思類的書,多讀點生活札記類的書,會讓心緒安靜下來,會讓心情陽光起來,會讓心胸開闊起來,不至于一遇點挫折就灰心,一碰點困難就喪氣。畢竟,書有書香。這種書香,有的是飯香,飯香可給力;有的是茶香,茶香可提神;有的是藥香,藥香可去疾。對這種種書香,只要多學多問,多“吃”多“喝”,就能身有余香儒雅,心有芳香散發(fā)。
坐下學習,畢竟是一種“常規(guī)性”的學習。但這種“常規(guī)”,常常會被一些非常規(guī)的工作打亂,讓你坐不下、站不得。碰到這種情況怎么辦?那就是走讀。
走讀,就是走動學習。走動學習,就是邁開雙腳,走出“小家門”,進入“大家門”,向群眾學習,向他人學習,向自然學習。
向群眾學習,是走動學習之要。天下大事,無論是驚天大事,或是地動大事,都要人去做。這個人,最終都要落實到最基層、最底層。決策上面定,事情下面做。決策靈不靈、行不行,下面感知最深。有道是“春江水暖鴨先知”,為什么?因為鴨的兩只腳不是在地上,而是在水下。還有言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jīng)誤者在諸子”,講的也是這個道理?;鶎幼顚崳鶎右沧钪v實,基層也不得不講實。不實,糧打不來,錢掙不來,房起不來。糧袋無糧,錢袋羞澀,房頂見光,誰都不會高興。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xiàn)變化。這種變化,最有代表性的是小崗村式的變化:1978年,18位農(nóng)民以“托孤”的方式,冒著極大的風險,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紅手印,創(chuàng)造了“小崗精神”,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金礦,多在基層;智源,多在群眾。作為一名領導干部,要帶領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要邁開雙腳,到基層去尋金,向群眾去取經(jīng)。這樣,就可能“金”不斷、“經(jīng)”連連,而不至于抱著“金礦”找飯、拿著“真經(jīng)”西尋。
向他人學習,是走動學習之基。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每本書,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優(yōu)秀的人,總能發(fā)現(xiàn)別人身上的長處,從而,不僅使別人的長處更長,而且會使自己身上的“短板”變長。只要留心并虛心,我們在工作中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年齡比自己大的,經(jīng)驗比自己多;年齡比自己小的,活力比自己多;年齡與自己相近的,長處比自己多。只要有了這種感受,無論自己身處何種高位,都不會在人前擺架子、打官腔、耍威風,好像天底之下“老天爺”第一,自己就是第二似的。相反,倒是會放低身段,謙恭對人,當個小學生,學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更能把別人曾走過的彎路、曾有過的教訓,作為自己的“警鐘”常敲,作為自己的“課本”必讀,以避免犯同樣的錯誤、摔同樣的跤。向他人學習,面很廣,既包括上級、平級和下級,也包括家人、朋友和路人。一句話,凡眼所及、能接觸的人,都應是學習的對象、學習的老師、學習的摯友。古語說得好:“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三步之?nèi),必有芳草”。向身邊的人學習,是最現(xiàn)實、最便利、最有效的學習。而且,這種學習,成本最低,效果最好:既提高了自己,又提高了別人,還能使人際關系更和諧,合力更強大。
向自然學習,是走動學習之補。大自然有無窮的魅力,常引人神往;大自然有無窮的知識,常待人開發(fā)。學習,不能忽視自然。向自然學習,是走動學習的應有之義。在這方面,我國的先人們先行一步,留下了許多自己觀察自然、學習自然,并從自然中受到啟發(fā)、獲得感悟,使人明事理、知方法的詩篇佳句。如,劉安在《淮南子》中的“百川異源,而皆歸于?!保粡埡庠凇段骶┵x》中的“流長則難竭,柢深則難朽”;曹植在《離思賦》中的“水重深而魚悅,林修茂而鳥喜”;劉禹錫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莊子在《則陽》中的“丘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老子》第60章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梢哉f,由于工作的關系,我們也常有機會外出,也常能進山入川、觀海望天。對于有志于學、有心于學的人,尤其是領導者來說,這種機會是一種難得的機會。因為,見山,可增智;入川,可明德;觀海,能擴胸;望天,可添夢。
總之,學習的兩種姿勢,實際上是讀人世間的兩本書。這兩本書,一本叫“有字之書”,一本叫“無字之書”。有字之書,需品味;無字之書,需體味。品味,需比較;體味,需觀效。比較,要博覽;觀效,要時間。博覽,不能只讀一類書;時間,不能只看一半天。正因如此,學習的兩種姿勢,是終生姿勢。終生姿勢,是會受益終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