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建明
某地一位領導同志在談到加強干部作風建設時,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常到百姓家看看,看看他們的生活過得怎么樣,同他們拉拉家常,聽聽他們的心里話。這位領導同志的建議發(fā)人深省。
我們常說,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領導干部理應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的領導干部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現(xiàn)象還比較嚴重。少數(shù)領導干部習慣于蹲在辦公室指手畫腳,坐在豪華汽車里走馬觀花,逢年過節(jié)象征性地下去轉(zhuǎn)一圈,多數(shù)時間則泡在會議里,甚至耗在酒桌上,很少同群眾打交道,更不要說“常到百姓家看看”了。如此一來,眼里不見民情,心里缺少實情,腦袋一片空白,工作當然也就做不好了。
顯然,這位領導同志講的“常到百姓家看看”,不是簡單的有感而發(fā),而是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領導干部常到百姓家看看,有百利而無一弊:首先,有利于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增進彼此的信任了解,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讓群眾看到好的黨風政風,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其次,有利于看到群眾的真實生活,真切感知他們的冷暖安危,從而在掌握第一手真實情況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再次,還有利于看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得怎么樣,群眾得到了多少實惠,生活水平提高了沒有,真正把為群眾謀利益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標準,進而在為民謀利、為民解憂上下功夫、出實招。
常到百姓家看看,要在“看”字上下功夫、做文章。要多搞一點輕車簡從的微服私訪,少搞一些事前通知、精心準備、前呼后擁、浩浩蕩蕩的“運動式”視察。要放下架子,邁開雙腳,甩掉陪同,自己去看,自己去聽,和群眾坐在同一條板凳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看到真實的情況,聽到百姓的心里話。反之,如果領導干部僅僅滿足于聽聽個別地方官員、職能部門的匯報,而不親自去百姓家看一看、聽一聽,即使下基層,也是走馬觀花,這就可能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下級牽著走,聽到的都是“振奮人心”的消息,看到的都是經(jīng)過精心修飾的“閃光點”,卻根本聽不到廣大群眾的真實聲音,難免會被弄虛作假、欺上瞞下者所愚弄,無法了解到群眾的所思所想和所愿所盼,那么,想切實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常到百姓家看看,“看”只是方式,歸根結(jié)底要通過“看”來發(fā)現(xiàn)問題,找準工作的薄弱點,進而達到改進工作、解決問題的目的。希望各級領導干部都能邁開雙腳,廣接地氣,堅持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多同群眾進行面對面的接觸,多親耳聆聽群眾的疾苦呼聲,多幫助解決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這樣才能真正樹立起親民愛民的良好形象,最終以實際行動和實在效果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愛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