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明瑞
(西安政治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8)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創(chuàng)舉,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當今這個新世紀新時期,它更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條不紊地運行離不開法治的有效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經濟交往更需要法律約束和保障,各種經濟關系在法律的制約和監(jiān)督下合理有序的發(fā)展,要積極貫徹落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堅持以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改革目標。[1]
1996年,江澤民總書記在一場意義深遠的法制講座結束時發(fā)表了“堅持和實行依法治國,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講話,第一次從執(zhí)政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角度,確認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提法,將依法治國的重要性顯現出來。江澤民指出:“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是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和政府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重要方針?!盵2]黨的十五大報告又把“依法治國”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報告指出了:“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p>
從歷史方面來看,我國的經濟經歷了幾千年自給自足式的經濟模式,它嚴重排斥人與人之間的交換活動,扼殺了生產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當時的經濟水平低,就產生了平均主義,人們普遍缺乏競爭的意識。由于溫飽型的消費結構而造成了安于現狀,不思變革的心理定勢,使得中國社會嚴重缺乏商品經濟社會所具備的那種自由、平等的民主傳統(tǒng)。[3]自從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改變了舊的經濟體制,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使得中國社會進入一個新階段,人與人之間的協作與互動越來越頻繁,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已經不再適應這種新的經濟體制,單靠社會自己的運行已不能滿足生產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它需要宏觀調控--一個統(tǒng)一的調節(jié)機制,從而協調各種社會關系,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
從我國現階段的經濟水平來看,我國仍然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不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成熟和完善。而要促進市場經濟的更快發(fā)展,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要將法治建設提到關鍵措施上來,加強立法工作,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特別是抓緊制定與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保障改革開放的順利運行,加強我國的宏觀經濟管理,規(guī)范微觀經濟行為,這都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要求。
從我國民眾的基礎來看,民眾雖然日漸對法律產生了依賴性,但依賴法律的程度仍不高。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所以見效,全靠民眾的服從?!痹谏鐣髁x市場經濟生活中,民眾普遍存在對法治的渴求,但其行為亦出現悖于法律的時候;還普遍存在對民間的習慣或風俗的信仰多于對國家法律的信仰,這樣的思想意識嚴重阻礙法治的發(fā)展,法律的權威性沒有真的體現出來,法律沒有得到良好的服從。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民眾仍然缺乏法律信仰,只有靠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來逐步改變民眾的法律心理。
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形成,市場經濟的活力正在逐步顯現。但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市場經濟的混亂秩序已成為當前社會經濟生活中非常突出的問題,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從已經揭露出來的種種問題及群眾的切身感受看,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違法犯罪活動很猖獗,涉及面極廣,問題非常嚴重,性質很惡劣。主要表現是:走私、販私、偷稅、騙稅猖獗,制假、售假人多面廣,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和蔓延,已經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危害,如果不盡快解決,危害將持續(xù)擴大:第一,嚴重破壞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信用,阻礙市場經濟的順暢、高效運行,抑制了人民群眾的消費情緒,挫傷了民眾對發(fā)展經濟的信心,影響擴大內需。第二,嚴重損害了我國改革開放的進度和國際信譽,造成投資環(huán)境的惡化,削弱了國際競爭力,妨礙擴大出口。第三,嚴重毒化了社會風氣,影響公平競爭,滋生腐敗貪污現象,使民眾對社會產生不滿的情緒,破壞生產力的發(fā)展。造成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秩序混亂,固然有經濟、社會、思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還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及特定的體制背景等原因,但其中的關鍵原因是民眾普遍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化的問題認識不足,市場的法律規(guī)制不夠完善,特別是已經制定的法律得不到有效地執(zhí)行和實施。
依法治國在實踐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首先,輕視法律的傳統(tǒng)思想沒有徹底根除。在現實生活中,不少群眾寧愿依靠道德規(guī)范和約定俗成的習慣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及調整相互間的關系,也不愿訴諸法律。法律在許多人的觀念中仍然只是一種權宜之計。它還遠沒有成為指導和約束人們行為的準則。其次,立法不夠完善。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必需的法律,至今尚未制定齊備。第三,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仍很嚴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下,這種現象如果不盡快糾正,則會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影響,損害社會主義法制的尊嚴。第四,具有專業(yè)法律素養(yǎng)的司法人員和執(zhí)法人員嚴重缺乏。一些地方基層法院,檢察院,由于辦案力量的不足,致使大量案件被積壓,不能如期結案,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秩序。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要想整治混亂的市場秩序、規(guī)范市場必須要強化法律手段。也就是要通過加強立法和執(zhí)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治秩序,盡快的完成我國向法治社會的過渡。這就需要進一步將規(guī)范市場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結合起來。也只有加強法治,強化法律的調控,才能真正建立市場經濟的規(guī)范和秩序。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完善依法治國要從國家和公民兩個角度著手。
從公民角度看,要做知法、守法、護法的合格公民,要認真學法,法律提倡做的事要積極去做,法律規(guī)定做的事要一定去做,法律不允許做的事要堅決不做。增強公民的守法意識,樹立法治觀念,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發(fā)展盡自己的一份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活中,公民可以從不同的途徑對市場進行監(jiān)督,比如向人大代表反映情況;發(fā)電子郵件,博客,走訪等形式向有關部門舉報或反映;通過新聞媒體、報刊等進行監(jiān)督。這樣能鼓勵并保障公民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有利于保障人民當家做主,有利于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使市場經營合理有序。
從國家角度看,首先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落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要求。我國的立法應當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力求做到每部法律都是制定良好的并且能夠有效實施的法律。其次完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法治建設的關鍵應當從以立法為中心向實施憲法法律為中心轉變,應注重憲法與法律的實施,實現法治的協調發(fā)展,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法律基礎。同時法治建設要縱深發(fā)展,以法治文化為重點加強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識的建設,努力使法治成為人們的價值信仰,實現法治文化與法律體系的全面協調發(fā)展。最后健全法律監(jiān)督機制,維護司法公正。要盡快建立有效的法律監(jiān)督體系,開設高效便捷的專業(yè)監(jiān)督部門,加強對市場經濟的規(guī)范調控,更好地促進市場經濟的發(fā)展。
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能離開法律的調整,市場的自由運行是建立在法律賦予的權利之中的,并且通過法律賦予的權利和約束市場的行為促進市場的持續(xù)繁榮發(fā)展。
[1]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法學部.改革開放 繁榮發(fā)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江澤民.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3]黃進才.試論實現法治國家的途徑及運行機制[J].理論導刊,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