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學娜
(黑龍江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十八大報告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叭齻€倡導”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以開放的形式勾勒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容。我國歷來強調(diào)社會價值觀的塑造,“三個倡導”的價值觀導向,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價值觀淵源。
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觀導向,指出了國家建設的價值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國家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早已寫進了我黨綱領?!昂椭C”第一次作為價值理想寫入黨的報告之中,成為國家建設的價值倡導,但和諧價值觀有著極其深遠的文化淵源。
“和”的理念古已有之,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價值追求?!抖Y記·中庸》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敝赋鋈f事萬物遵循中和之道,就能秩序井然的向前發(fā)展。作為中華民族的最高價值理念,和的價值理念內(nèi)涵豐富。其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傳統(tǒng)文化之中,包含著豐富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最為突出的是天人合一思想?!段难浴酚涊d:“夫達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人合一就是要遵循自然的本性和規(guī)律,從而達到與自然的和諧狀況。其二,社會及民族國家的和諧??鬃又鲝垺岸Y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睆娬{(diào)了國家要以和為理念來進行治理?!抖Y記》中描繪了一個社會和諧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逼淙?,人的身心和諧。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注重人自身的和諧,在儒釋道互補的文化模式之下,人能進能退,入世與出世自如。所謂“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達則兼濟天下,貧則獨善其身”。歷代文人志士強調(diào)人在逆境中要心態(tài)平和,以達到心靈和思想的自由,逐漸形成了通過文化調(diào)節(jié)達到身心和諧的方式。
“和”作為中華民族最高的價值理念,今天進一步彰顯意義重大。早在2005年4月,胡錦濤參加亞非峰會,第一次提出建設和諧世界的主張。2007年10月,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上指出:我們主張,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十八大報告從國家層面使之上升為我國的核心價值觀。和諧價值觀的提出,彰顯了中國一以貫之的國家理念。當然,和諧價值觀當下意義更為凸顯?!昂椭C”價值觀與西方的“沖突”、“競爭”的價值觀涇渭分明,為紛爭不斷的國際社會和日趨嚴重的人類生存環(huán)境打開了另外一種視角,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路。
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價值觀導向,指出了社會建設的制度倫理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之后,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社會層面的價值觀導向是西方的既有價值觀。其實不然,在我國的傳統(tǒng)社會,同樣注重社會價值觀構建。比如孔子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包含著中國人的自由與平等觀。在中國的傳統(tǒng)價值觀中,公正是最為重要的內(nèi)容,所謂“政者,正也”。而傳統(tǒng)的“義”正是公正的最好闡述,對“義”的追求展現(xiàn)了中國人對社會公正的訴求。
“義”是傳統(tǒng)核心價值觀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重義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色,是中華民族對公平正義的追求。“義”這一價值觀首先指做人的道義,朋友之間要遵循約定,立身社會要伸張正義,其實質(zhì)就是無論對人、對己,還是立身社會,都要做到公正。董仲舒所謂:“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說的就是合乎道義,強調(diào)了社會公正的優(yōu)先性。義利之辨是這一價值觀的核心內(nèi)容。儒家主張重義輕利,孔子強調(diào):“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泵献诱裕骸吧辔宜玻x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贝藭r的“義”,就是對社會道義的伸張。為了一個公道、正義的世界,要勇于舍棄榮華富貴,甚至失去生命。
盡管有人批判傳統(tǒng)重義輕利的價值觀不利于市場經(jīng)濟建設,但反觀之,一個沒有道義的市場經(jīng)濟又能走多遠?三個倡導在社會層面主張公正,即社會建設的公平正義,凸顯了當前社會公正的重要性。在社會層面的制度建構中,堅持社會道義、公正,強調(diào)精神價值,對現(xiàn)代社會過分強調(diào)物質(zhì)利益有矯治作用。倡導以“義”德為內(nèi)容,加強社會建設,構建公正的社會制度;倡導以“義”德為原則,加強自身修為,做有道義和正義感的人。
個人層面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價值觀導向,指出了個人應當遵循的價值規(guī)范。在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愛國主義傳統(tǒng)源遠流長。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名句警言都是愛國主義的寫照。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還誕生了戚繼光、史可法、袁崇煥,鄭成功等可歌可泣的愛國民族英雄?!熬礃I(yè)”和“友善”也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價值觀導向?!罢\信”的價值觀導向,也有著極為深遠的文化淵源,其源頭可追溯到傳統(tǒng)的“信”德。
傳統(tǒng)價值觀中的“信”,是五?!叭柿x禮智信”之一,足見其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信的內(nèi)涵和誠基本一致?!墩f文解字》解釋為:“誠者,信也?!薄靶耪?,誠也?!睆南惹貢r期開始,“誠”與“信”即開始連用。信的價值內(nèi)涵為誠實不欺。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要時時牢記誠實不欺。誠信是傳統(tǒng)價值觀的一個重要范疇,是做人的根本??鬃诱f“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說:“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薄靶拧辈荒苡梦镔|(zhì)利益來衡量,履行諾言有可能會失去利益。信產(chǎn)生的是道德的力量,贏得人們的尊重,得到人心所向。所謂“信則人任焉?!毙诺膬r值原則為言行一致。做一個有信德的人,守信用的人,要言行一致,說到做到,即“言必信,行必果”。信德還貫穿在其他四德之中,一個具備信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仁義禮智”諸德,即誠仁、誠義、誠禮、誠智。信是人的德性的體現(xiàn),其價值尺度為真誠信實,為人要真誠,誠實,實在。在行為上,要說道做到,履行自己的諾然。這一價值觀的社會意義就是交易誠信,成為為一種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精神。
當今社會,普遍存在誠信缺失的現(xiàn)象,加強誠信建設意義重大。誠信,作為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重要價值觀,個人要加強信德修養(yǎng),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整個社會也要倡導誠信的倫理精神,尤其是加強企業(yè)誠信建設,各行各業(yè)都要遵守誠信的職業(yè)操守,弘揚這一職業(yè)倫理精神。
價值觀是有著獨立地位的意識觀念體系。今天所倡導的價值觀與傳統(tǒng)價值觀有著難以分割的關聯(lián),或對其轉變,或對其升華,賦予傳統(tǒng)價值觀以新的時代內(nèi)涵。探析當代價值觀,尤其是“三個倡導”的文化淵源,有助于把握價值觀領域出現(xiàn)問題的根源,對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