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小森
東漢何休《公羊傳解詁》曰,“勞者歌其事”。
從古至今,詩歌都是中華文化中最為光輝燦爛的瑰寶。究其原因,在漢字誕生之前,我們的祖先于勞作、游走、生活中一旦受到感動,便脫口唱了出來,里面沒有矯揉造作,鮮有刻意為之,無非是天地歲月使然,生命理想使然?!睹娦颉分兴f,“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即為詩歌,尤其是古體詩最妥帖的注腳。
杜金卿先生的詩歌攝影作品選《半步集》是筆者近來愛不釋手的一本書,因為在這本書里,忠實地體現(xiàn)了詩人對詩歌這塊中華文化瑰寶的致敬和沿承。閑時、煩時、清醒頭腦時,我都愿意捧起它讀一讀。時而讀出聲,朗朗詩聲自有天地乾坤;時而讀在心,意蘊悠長自可沁人心脾。該書的特色還在于,詩人不僅寫下54篇詩作,而且選取了57幅精美的攝影作品。前者高情遠韻,吐露心扉;后者似出自鬼斧神工,獨立亦為佳作,令人賞心悅目。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作家萊辛把文學和美術分析得鞭辟入里,她說文學是在表現(xiàn)時間或者歲月時光,美術是在表現(xiàn)空間或者天地氣象,各有不同。而《半步集》算是做出了一種創(chuàng)新體裁類型或者表達方法的嘗試,它把表達歲月時光和天地氣象渾然天成般結合在一起,讓讀者在曼妙的詩歌與綺麗的圖像藝術中去雕刻時光。
《半步集》詩作的題材以行走、工作、生活以及生命感悟為主,產(chǎn)生于杜金卿直接的生活體驗與現(xiàn)實印象,但又不局限于詩人一時一地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恩格斯所言,“有所作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下的理解和感受有時張揚、升騰,有時內斂而富哲理,證明了詩是一種思想智慧和生命經(jīng)驗的理性而激情的辨證體現(xiàn)。杜金卿的詩作有一種超越時空的厚重,那是他人生追求的一種境界,是他生命路程中最為閃光耀眼的精神。詩人將詩搖曳在哲學與科學之間,具備了一種運用神思、意象、意境把握世界與感知生命的方式,他的54首詩作不僅維護了詩的個性面貌,更強化了詩的真切感與審美深度。
劉勰曾經(jīng)把詩的藝術構思稱為“神思”,他認為構思之妙在于“神與物游”,即詩人的思想、精神與所要反映的客觀事物融匯、結合而為一體,所謂“行在海江之上,心存魏闕之下”。藝術構思的第一要義,是詩人對于客觀事物本質的把握,這種把握當然是包含著激情、伴隨著形象進行的。
《半步集》的開篇詩作《臺灣抒懷》便是詩人在“神思”之下完成的第一篇佳作,該詩的后四聯(lián)這樣寫道:“天南地北兩故宮,山莊雙溪話乾隆??滴跻坏伟倌隃I,感拜中山上陽明。碧潭日月弄清影,鵝鑾燈塔照蒼穹。雄雞鳴唱波濤曲,貓眼捧來掛前胸?!弊髡邜蹏樯?,詩的后半段由一個國家兩個故宮寫起,感懷康乾盛世,及其為祖國統(tǒng)一做出的不朽功勛,并層層遞進,最后將寶島臺灣比作雄雞(祖國)胸前的“貓眼”,似胸中塊壘一吐而出,是何等的痛快淋漓!決定一首詩價值的首先是構思的思想深度,就像這首詩,作者尋找到一個恰切的藝術構思,將因愛國情懷突然被激發(fā)而產(chǎn)生的濃烈的感情和深沉的思索,集中而強烈地表達出來。
藝術貴獨創(chuàng)。詩的藝術構思,不僅依賴于詩人對生活的深沉思索,而且依賴于這種思索的獨創(chuàng)性。這種獨創(chuàng)性的體現(xiàn),取決于詩人是否善于把從生活中體察到的屬于個人,而絕不與他人重復的點滴認識融入詩篇?!按缶【姆縿樱钠禾旖謴歪溽?。遍訪朱毛驚天事,吾輩豈能不擔當”(《井岡緬懷》),從“心房動”到“復徜徉”,在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詩人感慨萬千,“遍訪”革命領袖“驚天事”后,感懷往事的詩人迅疾立下誓言——“吾輩豈能不擔當”!“披霞駕霧若蒼龍,李春神造奪天工。千年雄姿鑄魂魄,吾輩汗顏豆腐功”(《贊趙州橋》),當代社會,城市高樓林立,技術高度發(fā)達,而吾輩愧對祖先的事情竟會層出不窮。詩人禮贊先人后急轉直下,以鮮明對比的手法,犀利諷刺當今社會病態(tài),從千年屹立到一碰就塌,既有社會現(xiàn)實的寫照,又注入了詩人獨特的藝術表達。
詩人的藝術發(fā)現(xiàn)是伴隨著其獨特的思想進行的,惟有深入生活和歷史的激流中,才有可能將自己獨特的感受巧妙地熔鑄在詩篇中,形成獨創(chuàng)性鮮明的藝術發(fā)現(xiàn)。然而,這種藝術發(fā)現(xiàn)絕不是閉門冥思苦索的結果,只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人生閱歷碰撞的結合,方能捕捉到。周總理曾經(jīng)把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這種不定性特點概括為八個字:“長期積累,偶然得之。”“鵝毛滌舊志,入懷長精神”(《冬至飛雪》)。飛雪滌舊,入懷明志,詩人既有生活的積累和底蘊,又有對靈感的捕捉和極高的精神追求,才能寫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的好詩。
好詩須意境。從哲學的角度講,意境說來源于莊子的“言不盡意”和“得意忘言”,以及禪學的“境界”說,卻都是中華文化注重“意在言外”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杜金卿在《半步集》中的詩作,通過詩人的獨特感受和發(fā)現(xiàn),“境”新“意”遠,有些詩篇特別是佳句達到了中國傳統(tǒng)詩歌意境美的境界。
首先是情景交融。詩歌是借意象抒情的藝術,詩人描繪的境象必須先真切生動,方能讓情志深微高遠?!芭派骄蘩藵L滾來,千軍萬馬墜壺海。水光交融飛彩虹,驚煞游人忘塵?!保ā秹乜谄俨肌罚瑝睾鈩菪蹨?,像北方的鏖戰(zhàn),更像北方男人的胸襟,千軍萬馬,排山倒海,卻又瞬間霧化升騰;絢麗的彩虹又像生命歷程的巔峰,非經(jīng)歷、克服艱難險阻而不能達到,可謂人生事業(yè)的升華之境。“不舍南湖芙蓉秀,回望紅船煙雨中”(《即興南湖》),朝拜圣地游覽美景,離去前只能“不舍”,離去后只好“回望”。其次是虛實相生。意境有虛實之別,詩歌意境的創(chuàng)造講求虛中求實,虛實相生。例如“鐵馬奔馳群山舞,滿眼青稞入天堂”(《江孜行》),“西海波濤連天際,東灣碧水映白帆”(《金門大橋》),“瑤女羞露嬌容美,邀我來年會天橋”(《看天池不遇》),“香魂夢醒重裝扮,四大天王立上頭”(《戲語曹妃甸》),通常,實境為自然之境,而虛境為主觀之境。在《半步集》的詩作中兩者常常很難截然分開,而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渾然一體。再次是感會于心。意境的基礎是意象,而意象是訴諸感覺的東西,往往意味多樣,表現(xiàn)出“見仁見智”的審美特征?!懊酱蟠ㄐ邿o語,太白霞客缺妙篇。我來為爾畫魂骨,送達萬物靈長前”(《詠嘆大峽谷》),本詩共八聯(lián),前七聯(lián)精彩絕倫。來到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詩人慨嘆天地自然,展開了天文地理百科全書式的抒情言志,酣暢淋漓。最后一聯(lián),詩人依據(jù)本能瞬間領悟,豁然開朗,終于強調了人在值得敬畏的大自然面前的合理姿態(tài)。最后是境生象外,是無限的境對有限的象的突破與超越,它直抵詩人的感受與頓悟?!昂鲆姶扒熬G葉黃,碧空如洗雁南翔。春光夏雨悄然去,又聽秋風語鏗鏘”(《秋日情懷》);“炊煙升起日西沉,寂寞村落秋景深。欲問農(nóng)家稻菽事,唯見夜幕鳥歸林”(《鄉(xiāng)間晚秋》)。從“綠葉黃”,到“雁南翔”,再到“春光夏雨”和“秋風”,兩首寫秋的詩有頗多秋的意象,但共同營造出的卻是清幽深遠的意境。人到中年,厚積薄發(fā),似春華秋實,人生飽滿沉淀,風雨歷練之后胸懷抱負,更能發(fā)出鏗鏘之語,做出魄力之為。略有不同的是,后一首流露出對名利的淡然和對返璞歸真的向往。
好的藝術構思,也要通過絕妙的詩歌語言結構表達出來,因為詩人要在詩中構造出與其精神世界相對應的審美空間,就必須要尋求精巧的語言結構,使詩歌達到中國傳統(tǒng)詩歌語言結構美的要求?!岸臉蛎酝?,五亭映照日西斜”(《瘦西湖》),委婉含蓄,余味無窮;“千仞拜堂廟,凌空會神仙”(《游懸空寺》),五言絕句,形式整飭;“章貢匯流登高處,江水奔涌八景臺”(《入贛州》),筆墨開合,氣勢波瀾,浩蕩響亮;“尚未桃紅柳綠時,枝頭鳥巢奪春光”(《早春觀景》),卒章顯志,警策動人;“花徑亭前詠司馬,五老峰上望江州”(《廬山覽勝》),一“詠”一“望”,千錘百煉,妙合無垠,言已盡而意無窮。由上可知,詩人的生命本質和奔騰的情思,惟有通過詩歌語言結構的提煉升華,才能得到真正的凝固和外化。
杜金卿的創(chuàng)作實踐啟示我們,詩人惟有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生活的熱愛,才能將時代與生命情感的交織始終融入創(chuàng)作過程中,從而產(chǎn)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高妙的藝術構思?!芭當乩巳氪蠛瑩峤褡肺魬?zhàn)龍灣。滿鄉(xiāng)有情澤后世,青龍厚誼夸少年”(《春游桃林口》)。上個世紀90年代,時年36歲的杜金卿擔任中共青龍滿族自治縣縣委書記。故此,詩人才有“戰(zhàn)龍灣”、“夸少年”這種感懷和自豪。“皓月清輝洗寰宇,蟾宮嫦娥舞神州。我欲高歌凌云起,踏浪北洋乘天舟”(《中秋抒懷》),作為在文化體制改革中異軍突起的文化企業(yè)領軍人,作者不忘借詩言志,從中秋一輪明月起筆,揭示了惟有不辭艱難險阻甘于攀登的勇者,方能達到行業(yè)的前茅和事業(yè)的頂峰。
美國科學家、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酷愛寫詩,這讓另一位物理學家泡利很驚奇:物理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詩歌是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能把兩種相反的思維集于一身,不啻為一個奇跡。其實,兩種思維既相反也相成,都能鍛煉人的邏輯思維能力,也都在探究宇宙自然規(guī)律。而我要詰問的是,物理學家尚且愛詩、寫詩,我們的領導干部、文化從業(yè)者為什么不躬身學點詩詞呢?“腹有詩書氣自華”,從《半步集》詩作的創(chuàng)作看,寫詩需要親近宇宙自然,洞悉歷史社會,思索生命意義,張揚使命意識,探求生命哲理,寫詩見學養(yǎng),見性情,見風骨,見境界,更教人愛憎分明、激濁揚清、志存高遠。
在《半步集》中,杜金卿從真切的哲學思索和生活體驗中走來,以成熟的心智、寬闊的視野去關懷宇宙人生,去探求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和切合自己內心的言說方式。他學習并繼承了中華詩詞絕佳的語言、音韻、意境和內涵,取諸家之長,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特風格。杜金卿寫詩,筆觸剛健,技巧圓熟,常直抒天真,激越奔放,不受羈縛。他的詩句質樸無華,不事雕琢,凝煉深沉,時而昂揚頓挫,氣勢恢宏,時而情思綿綿,不絕如縷,但大都意境清新,語言洗練,感情真摯濃烈,兼有豪放和婉約之致,讀來如品佳醪,如飲醍醐,多能直接叩響讀者心靈深處的感情之弦。
愿《半步集》詩人再攜其豐富的人生歷練、寬廣的學識胸襟和思想者的責任,與時代對話,與生命對話,發(fā)現(xiàn)大美,弘揚大愛,寫下最富詩意的錦繡文章,讓讀者得到精神的撫慰、思想的燭照和心靈的歡悅與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