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吳偉業(yè)
萬事催華發(fā)!論龔生、天年竟夭,高名難沒。吾病難將醫(yī)藥治,耿耿胸中熱血。待灑向、西風殘月。剖卻心肝今置地,問華佗、解我腸千結(jié)。追往恨,倍凄咽。 故人慷慨多奇節(jié)。為當年、沉吟不斷,草間偷活。艾灸眉頭瓜噴鼻,今日須難決絕。早患苦、重來千疊。脫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錢、不值何須說!人世事,幾完缺?
【注釋】
① 龔生:即龔勝,漢時人。王莽篡位,召龔為官,龔絕食而死,終年七十九歲。
② 瓜噴鼻:中醫(yī)治病的一種方法。把瓜蒂放在鼻上,吸之以通氣。
③ 脫屣(xǐ)妻孥(nú):拋妻棄子如脫鞋一般。
品讀
清順治九年(1652)深秋,纏綿病榻的吳偉業(yè)寫下了這首詞,他面臨著人生中的一次艱難抉擇,也正是這個抉擇,成為他后半生背負的沉重精神枷鎖。
明崇禎四年(1631),吳偉業(yè)以會試第一、殿試第二高中榜眼。但由于閣臣周延儒、溫體仁兩派黨爭,被誣以科考徇私舞弊之罪,幸而崇禎皇帝親自調(diào)閱吳偉業(yè)會試試卷,并批點“正大博雅,足式詭靡”,流言始息。其后,崇禎皇帝賜假歸娶,吳偉業(yè)可說是榮極一時。這一年,吳偉業(yè)24歲,正所謂少年得志,意氣風發(fā)。此后,他先后任授翰林院編修、東宮講讀、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左中允、左諭德、左庶子等清要之職。正因如此,吳偉業(yè)對崇禎皇帝厚重的知遇之恩充滿感激之情。
但此時的明王朝早已內(nèi)憂外患、風雨飄搖。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煤山,明朝滅亡。此時,遠在家鄉(xiāng)的吳偉業(yè)得知崇禎皇帝自縊的消息,如聞晴天霹靂,當即要自殺殉節(jié),但被年邁的母親以奉養(yǎng)雙親為由加以阻止。
天翻地覆、改朝換代之際,士大夫和知識分子群體面臨著人生的重大抉擇。良心與操守、欲望與追求、聲名與利益令這種抉擇極度痛苦糾結(jié),而睽睽眾目、悠悠眾口更給這種抉擇增添了沉重的外部壓力。對吳偉業(yè)這樣一個名滿天下的文人領袖來說,更是如此。吳偉業(yè)未能在甲申大變之后以身殉國,試圖隱居鄉(xiāng)間,茍全性命于亂世。但順治九年,他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fā)生了,他終究要面對是否出仕清廷的艱難抉擇。清兩江總督馬柱國奉旨舉薦地方人才,將吳偉業(yè)疏薦于朝。早已在北京出仕清朝的孫承澤、陳之遴等前明官員都向順治皇帝極力推薦這位前明“榜眼”,因為這位江南文壇領袖對江南文人的示范與影響力實在太大了,他是否與清廷合作,將會直接影響大批漢族知識分子對于清廷的態(tài)度。
吳偉業(yè)陷入了深切的憂悶煩憂之中。他希望能夠有益于天下,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但明朝覆亡的冰冷現(xiàn)實讓一切煙消云散。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作為深受朱明王朝厚恩的人,他如何能夠屈服異族淫威,改事新主?慷慨赴死的故人們像龔生一樣,舍生取義,灑盡胸中耿耿熱血,青史留名。自己雖然茍且偷生,卻需要一次又一次痛苦地面對生死抉擇。
回望自己年邁父母、弱妻幼子,他如何能棄如敝屣?假如拒絕出仕,自己和家人的生命是否會受到威脅?一如甲申年殉節(jié)之時的猶豫,他再度陷入了深深的彷徨。他的內(nèi)心備受煎熬,愁腸百結(jié),但沒有一劑良藥可以代替他做出完美無缺的選擇。求生的欲望最終占據(jù)了上風,他決定北上出仕。他自己深深明了,難得保全的生命已經(jīng)一文不值了。
順治十一年(1654)初春,經(jīng)過數(shù)月奔波的吳偉業(yè)應召北京,先后被順治皇帝任命為秘書院侍講、國子監(jiān)祭酒。短短兩年之后,吳偉業(yè)乞假棄官回鄉(xiāng),直至去世。
康熙十年(1671)十一月,吳偉業(yè)臨終之前,叮囑兒子在自己死后殮以僧裝,墓前立一圓石,題曰“詩人吳梅村之墓”,試圖為后世留下摒棄一切榮辱的記憶。
吳偉業(yè)的悲劇可以歸咎于歷史、人生,乃至于命運,但又何嘗不能歸咎于自身?人生總會面臨無數(shù)的抉擇,這些抉擇勾連著未來。生存與死亡、堅持與放棄、富貴與貧賤,每個人都需要抉擇,也必然走向抉擇之后的未來。所以,人生的抉擇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嚴肅課題,尤其當我們負擔著重要職責,需要面對歷史、面對民眾、面對未來時,尤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