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彩虹
2 09 年,有一本書風靡一時,在各大書店的暢銷書架上,幾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在美國《時代周刊》與《紐約時報》聯(lián)合美國NBC電視臺發(fā)起的“影響你一生最重要的一本書”投票活動中,它的排名僅次于《圣經(jīng)》。比爾·蓋茨在推薦這本書時說:沒有人能拒絕這樣一本書,除非你拒絕所有的書。這個薦語是如此煽情,讓我最終未能免俗,成了一名擁有者。
這本書便是《不抱怨的世界》,其作者威爾·鮑溫是美國最偉大的心靈導師之一。他在書中發(fā)起了一項“不抱怨”運動,邀請每位參加者戴上一個特制的紫色手環(huán),只要一察覺自己有抱怨情緒,就將手環(huán)換到另一只手上,以此類推,直到這個手環(huán)能夠持續(xù)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為止。按照書中的描述,這個過程一般需要4~8個月。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該書上市不到一個月,就有600萬人參與了“不抱怨”活動,并迅速蔓延到全球80多個國家。
如今,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我們似乎活得越來越焦躁了。與之相應的,在生活中,抱怨儼然成為很多人的常態(tài)——工作、家庭、交際、天氣、交通……這些都成了抱怨的對象。抱怨本身就像一種垃圾,喜歡抱怨的人、總是抱怨的人就像一個巨大的垃圾場,在不停地制造負面信息,久而久之,就會讓人敬而遠之。
《不抱怨的世界》傳遞了一種“抱怨不如改變”的生活理念。它告訴人們,抱怨是一種相當消極的負面情緒,不僅解決不了根本性的問題,反而會讓人陷入更深的情緒泥潭當中。世界并不是完美的,人生也不會一路坦途。但困境是外在的,應對在于個人。當我們不能改變外在的時候,就需要調(diào)整內(nèi)在。與其不停抱怨,不如把時間和力氣省下來,多想想怎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換個角度看,或許,每個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面價值,每一個障礙都可能會成為一個超越自我的契機。
喜歡抱怨、總是抱怨的人通常很難有幸福感,因為他永遠只會在不快樂的出發(fā)點原地打轉(zhuǎn),意識不到自己在思維和行為上需要改變。他的心中有太多壓抑、不滿、憤怒甚至是仇恨,這些負面的情緒不斷積累,久而久之,不僅會影響心情,還會影響健康。
當然,不抱怨不是一種消極的回避和逃脫,而是一種積極面對的心態(tài)。能夠不抱怨的人,內(nèi)心通常是非常平靜、豁達、充實、泰然的,因為沒有偏見,所以能夠真實自然地接受所發(fā)生的一切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事,當然也就能夠以最積極、最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方式來處理問題。這正是這本書真正要倡導的態(tài)度和精神。
抱怨是容易的,停止抱怨卻需要意志力。誠如《不抱怨的世界》開卷語所說,“紫手環(huán)”只是一種象征、一種媒介、一種手段,最根本的還是要改變自己的內(nèi)心。新東方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徐小平坦言:“不抱怨”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看似簡單卻很有講究的大智慧。它就像一把鑰匙,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夠幫助人們打開一扇門,尋回內(nèi)心的平靜,喚醒渴望已久的改變。所以,讓我們向“抱怨”開戰(zhàn)吧!抱怨自己的人,不如試著學習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不如試著把抱怨轉(zhuǎn)成請求;抱怨生活的人,不如努力去享受生活;抱怨工作的人,不如改變一下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
我們不能左右天氣,但可以改變心情;我們不能改變?nèi)菝?,但可以展露笑容;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可以努力減少抱怨的次數(shù),最終成為一個不抱怨的人。
生活如此美好,若因為抱怨而對它視而不見,豈非辜負了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