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平 呂軍峰 郭天文 候慧芝 李喜娥
導讀:自2003年建設山藥生產基地和實施產業(yè)化開發(fā)項目以來,甘肅省山藥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山藥已開始步入規(guī)?;藴驶a。依托西部大開發(fā),甘肅省成功摸索出了山藥塑料小拱棚栽培技術,該技術可提高棚內氣溫和地溫,實現早播種、早出苗,延長山藥生育期,每667 m2產量1 089.96 kg,純收益12 698.28元,效益顯著,成本較低,便于推廣。
山藥是集食用、藥用、保健于一體的特色作物,是重要的出口創(chuàng)匯農產品之一。山藥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糖類和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yǎng)成分,具有補虛抗衰、健胃清肺、固精養(yǎng)腎、滋陰壯陽、補氣益血、強體延年等功效。因山藥具有獨特的藥用和食用價值,山藥種植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進入21世紀以來,西北地區(qū)山藥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甘肅省山藥種植主要在平涼市,2003年山藥生產基地建設和產業(yè)化開發(fā)項目實施,使甘肅省山藥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山藥生產已開始步入規(guī)?;?、標準化軌道。依托西部大開發(fā),甘肅省山藥生產在生產基地、科研開發(fā)、技術改造、工藝改進、信息服務和儲藏銷售等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全面建設,走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yè)化發(fā)展道路,實現了甘肅山藥生產量和質的全面突破。
塑料小拱棚技術可以提高棚內氣溫和地溫,提早山藥播種時間,延長山藥生育期,從而提高產量。因此,山藥塑料小拱棚栽培可克服北方地區(qū)春季低溫、多風的不利影響,達到早出苗、早管理和增產、穩(wěn)產的效果,從而提高山藥生產經濟效益。
選擇避風向陽、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排灌方便、交通便利、便于管理的地塊,最好北高南低,坡度以8~10°為佳。前茬以瓜類、蔥蒜類、大白菜、玉米、小麥、豆類等作物為宜。
土壤肥沃是山藥生長的基礎,在頭年秋季作物收獲以后,要深翻土地,深翻后冬灌。開春土壤解凍后及時整地施肥,在3月中上旬栽培前深翻土地,并起壟,壟高20 cm,壟寬50 cm,壟間距30 cm,同時在耕層30 cm內每667 m2施入完全腐熟的優(yōu)質農家肥4 000 kg、尿素10 kg、磷酸二銨20 kg、氯化鉀10 kg作基肥。施后立即進行淺耕、細耙、整平。整地要做到土細、清除雜質、精耕細作,使肥料與土壤混合均勻。
選擇豐產、抗病、性狀和表皮特征優(yōu)良的山藥品種,選擇單個質量在80~100 g的種薯或60 g以上的栽子(龍頭),在播種前剔除腐爛、畸形的種薯和龍頭。甘肅推薦使用隴山藥1號或日本大和長芋等適宜北方栽培的品種。
西北地區(qū)塑料小拱棚山藥適宜播期為3月中上旬,白天平均溫度在20℃以上。用單壟雙行法,在壟面兩側平行開溝,溝深15 cm,兩溝間距30 cm,株距30 cm,播種后耙耱,再在壟上搭建塑料小拱棚。
一般南北向搭建小拱棚。播種后,在壟兩邊用竹片插弓形架,每 1 m插1根竹片,中間用細鐵絲順壟固定,拱高0.6~0.8 m。棚架可用竹片或小竹竿固定,在棚架上覆膜,棚膜用厚0.08 mm、寬2 m左右的白色塑料膜,四周用土壓實,防止大風揭膜。一般2壟搭1個小拱棚,長度依地塊而定,小拱棚間距0.6 m。大風天精心看護,隨時壓緊棚膜,及時修補薄膜孔洞及棚架倒伏部分。下雪天隨時清除降雪,防止壓塌小拱棚。
①苗期管理 播種后地溫達到15℃、30天左右出苗,5月下旬當莖蔓生長到40 cm左右即可拆除小拱棚,進行中耕除草,在莖蔓開始伸長時用長1.2 m左右的竹竿或樹枝及時搭架。
②補灌 6月中旬至7月下旬是需水關鍵期,每15天灌1次,共灌3次,遇降水適當減少灌水量。
③追肥 追肥一般在7月中旬結合灌溉進行。667 m2追施尿素10 kg、磷酸二銨10 kg、氯化鉀8 kg,9月上旬葉面噴施0.3%磷酸二氫鉀液。
病害主要有葉斑病、炭疽病等,蟲害主要有蠐螬、線蟲等。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以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山藥栽培過程中進行輪作倒茬,施用完全腐熟的有機肥料;選擇健康的種薯。
山藥葉斑病發(fā)病初期可交替噴霧1∶1∶200波爾多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每隔5~6天噴1次,連噴3次。
防治山藥炭疽病,一是在山藥收獲后,清潔田園,掃除病株殘葉,集中燒毀或漚肥;二是在栽植前,用波爾多液(1∶1∶150)浸泡種苗 10~15 min,減少種苗帶菌;三是在發(fā)病初期摘除病葉,再噴30%特富靈(氟菌唑)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或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7天1次,噴2~3次。
防治山藥線蟲,播前結合翻土,每667 m2用5%敵線靈乳油7.5 kg或80%滅線蟲乳油5~9 kg,拌濕潤細土100 kg,開溝均勻撒施在種苗兩側,或摻入腐熟餅肥等有機肥中,均勻撒施,淺翻入土(深25~30 cm),也可在山藥薯塊形成期穴施阿維菌素緩釋膠囊,穴深30 cm。
山藥蠐螬防治方法參照山藥線蟲病防治。
①采收珠芽 塑料小拱棚栽培的山藥,10月下旬莖葉枯萎后即可采收,先用剪刀將主莖從地面剪斷,抖落莖蔓上的珠芽,隨后拆除架桿和莖蔓,收集地上的珠芽。
②采挖山藥 沿種植壟采挖,根據山藥的毛根判斷塊莖的走向及位置,刨掉塊根周圍60~80 cm深度范圍的土壤,取出山藥。
③山藥整理與儲藏 采收的山藥應先擺放在棚內晾曬3~5 h,清理薯塊泥土,切去上端龍頭(留作種用)后,整理合格的成品山藥進行窖藏(窖內溫度控制在3~6℃,相對濕度控制在80%~85%)。貯藏前,密閉窖體,用福爾馬林 28 mL/m3、高錳酸鉀14 g/m3熏蒸24 h進行消毒,然后將山藥分10層堆放,層與層之間鋪墊5 cm厚土,在最上面一層覆土20 cm厚。野外建造的簡易窖用石灰消毒,最上一層覆土厚度應在50 cm以上,并覆蓋作物秸稈,保證窖內溫度大于3℃,以防發(fā)生凍害。龍頭(栽子)和商品山藥段的貯藏方式一致,但龍頭的切斷口要涂草木灰,并放在陰涼或弱光處晾至斷口干燥結痂,以防播后感染病菌而爛薯。
小拱棚、覆膜和雙膜處理均可提高0~25 cm各土層地溫、日均地溫和各時段地溫,小拱棚可提前播種10~20天,比露地提早出苗10天,延長山藥生育期20~30天。小拱棚處理667 m2產量1 098.96 kg,比雙膜處理高5.01%,比覆膜處理和露地分別高32.68%和30.62%;小拱棚處理的667 m2純收益12 698.28元,比雙膜處理高10.24%,比覆膜處理和露地分別高49.80%和40.68%。該項技術效益較高,成本較低,便于推廣。
[1]陳春秋,汪西強,程立群,等.黃淮地區(qū)山藥生產中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J].中國蔬菜,2003(1):53-54.
[2]欒敖武.平涼市無公害農產品及綠色食品生產與管理[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