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琳
【摘要】分步說明梁上部縱筋原位標注識圖的方法。介紹了梁上部縱筋原位標注的種類,說明了梁上部縱筋原位標注中各種信息的含義,同時對梁上部縱筋原位標注的某些特殊情況進行說明。
【關鍵詞】梁上部縱筋;原位標注;支座;跨中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6?-00095-01
梁的注寫方式,分為平面注寫和截面注寫,施工圖一般都采用平面注寫方式。注寫內容包括集中標注和原位標注。集中標注表達梁的通用數值,原位標注表達梁的特殊數值。原位標注是對集中標注在梁的具體某跨配筋進行修改的數值,在實際施工當中,原位標注取值優(yōu)先。
梁的原位標注包括梁上部縱筋的原位標注(標注位置在梁上部的左支座、右支座或跨中)和梁下部縱筋的原位標注(標注位置在梁下部的跨中部分)。
一、梁支座上部縱筋的原位標注
梁支座上部縱筋的原位標注就是對梁的上部縱筋進行標注,分別設置有:左支座標注、右支座標注。
梁支座上部縱筋的原位標注格式有sφd或sφdm/n或s1φd1+s2φd2
d、d1、d2:鋼筋直徑s、s1、s2:鋼筋根數m、n:上下排縱筋根數
如:225+220梁只有一排縱筋,但有兩種規(guī)格,225放在箍筋的角部,220放在中間。
6224/2梁上排縱筋為422,下排縱筋為222。
為講述方便,通常把上排上部縱筋(即緊貼箍筋水平段的上部縱筋)稱為“第一排上部縱筋”,把下排上部縱筋(即遠離箍筋水平段的上部縱筋)稱為“第二排上部縱筋”。當梁的上部縱筋或下部縱筋多于一排時,用斜線“/”將多排縱筋自上而下分開。但該表示方式只適用于同一規(guī)格直徑的鋼筋“分排”,對于兩種以上規(guī)格的鋼筋分排,則要在斜線“/”的前后標清楚具體鋼筋的規(guī)格和根數。如225+220/225:梁上排縱筋為225+220,下排縱筋為225。
在實際工程中,還可能出現“第三排上部縱筋”。如9224/3/2:梁第一排上部縱筋為422,第二排上部縱筋為322,第三排上部縱筋為222。
(一)支座原位標注值包含“上部通長筋”的配筋值。
如某框架梁集中標注的上部通長筋是222,而梁某跨左支座的原位標注是6224/2,則左支座第一排上部縱筋422中的222就是梁集中標注中的上部通長筋,這兩根上部通長筋位于梁箍筋的角部。
(二)對設計人員:當梁中間支座兩邊的上部縱筋相同時,可僅在支座的一邊標注原位,另一邊可以不標注。對施工人員來說:當支座的一邊原位標注了梁的上部縱筋,但支座的另一邊沒有標注的情況下,可認為支座的左右兩邊配置了相同的上部縱筋。這性質很重要,稱為“缺省對稱”原則!
(三)當梁中間支座兩邊的上部縱筋不同時,必須在支座的兩邊分別標注。
設計時要注意:對于支座兩邊不同配筋值的上部縱筋,應盡可能選用相同直徑的鋼筋(根數就會不同),使鋼筋能夠貫穿支座,避免支座兩邊不同直徑的上部縱筋均在支座內錨固。
(四)對設計人員:當梁某跨支座與跨中上部縱筋相同,且其配筋值與集中標注的梁上部縱筋相同時,不需要在該跨上部任何部位標注。對施工人員來說:當某跨梁的上部沒有進行任何原位標注,就表示該跨梁執(zhí)行集中標注的梁上部縱筋,包括上部通長筋和架立筋。
二、梁跨中上部縱筋的原位標注
梁跨中上部縱筋的原位標注的格式與左右支座上部縱筋原位標注是一樣的。
(一)對設計人員:當梁某跨左右支座與跨中上部縱筋相同,且配筋值與集中標注的梁上部縱筋不同時,僅在該跨上部跨中標注,左右支座可以省去不標注。對施工人員來說:當梁某跨的跨中上部進行了原位標注時,表示該跨梁的上部縱筋按原位標注的配筋值,從左支座到右支座貫通布置。
原位標注在梁的上部跨中,與同時標注在梁左右支座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在梁上部跨中的原位標注,表示鋼筋全跨貫通。而原位標注在梁的左、右支座,則表示該跨梁的左、右支座附近有上部縱筋布置,而該跨梁“跨中”沒有鋼筋配置。
(二)框架梁或非框架梁懸挑端上部縱筋的原位標注應該注寫在懸挑端跨中上部。之所以要進行“跨中上部的原位標注”,是因為梁懸挑端上部縱筋不在懸挑端的1/3跨度處截斷,而是在梁懸挑端上部貫通。
(三)當多跨框架梁的中間跨是短跨時(如辦公樓的走廊),這個跨度較短的中間跨上部縱筋的原位標注應該注寫在跨中上部。
如果梁中間短跨的上部沒有進行原位標注,但中間短跨兩邊的長跨的左右支座都進行了原位標注,則根據“缺省對稱”原則,中間短跨的左右支座都應布置相同的鋼筋。在這種情況下,中間短跨的實際配筋效果可能會出現:無論第一排上部縱筋,還是第二排上部縱筋,都可能在短跨的跨中發(fā)生交叉重疊現象。這在實際施工當中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
所以應該在中間短跨的跨中上部進行原位標注,則中間短跨的上部縱筋在本跨貫通,就不存在交叉重疊的問題,而且與左右兩跨的上部縱筋連通。
當中間短跨和左右兩跨的上部縱筋相同的情況下,可以把靠近中間短跨的左右支座的上部縱筋的原位標注缺省,根據原位標注的“缺省對稱”原則,缺省的支座仍然可以獲得相同的配筋值。
參考文獻:
[1]陳達飛,平法識圖與鋼筋計算,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8),441
[2]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guī)則和構造詳圖(現澆混凝土框架、剪力墻、梁、板)(11G101-1),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1
[3]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