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3年7月9日,在上證綜指為1503.31的點位上,首家QFII——瑞士銀行,下了QFII在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單,買入了寶鋼股份、上港集箱、外運發(fā)展和中興通訊四只股票,拉開了QFII正式投資中國A股市場的序幕。本文分析和研究十年來QFII在中國證券市場的發(fā)展軌跡和投資策略。
【關鍵詞】QFII;中國證券市場;發(fā)展;投資策略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6?-00022-01
2002年11月7日,中國證監(jiān)會與中國人民銀行聯(lián)合發(fā)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2002年11月28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fā)布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外匯管理暫行規(guī)定》,明確了QFII托管人管理、投資額度管理、帳戶和匯兌管理以及監(jiān)督管理等問題,這兩個政策都于2002年12月1日起正式實行。2002年12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分別發(fā)布了各自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證券交易細則》,標志著QFII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一、QFII制度的含義
QFII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制度,即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是指允許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在一定條件和限制下匯入一定額度的外匯資金,并轉換為當?shù)刎泿牛ㄟ^嚴格監(jiān)管的專門賬戶投資當?shù)刈C券市場,其資本利得、股息等經審核可轉為外匯匯出的一種市場開放模式。QFII制度作為一種過渡性制度安排,成為了那些貨幣沒有自由兌換、資本項目未完全開放的新興國家或地區(qū)實現(xiàn)有序、穩(wěn)步開放的特殊通道。
二、QFII在中國的發(fā)展軌跡
(一)QFII家數(shù)逐年遞增
隨著2003年5月23日瑞士銀行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發(fā)展過程中第一家獲得中國證監(jiān)會資格批準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獲批的數(shù)量逐年增加,截止至2013年4月QFII的家數(shù)已達到220家。其中,2003年12家,2004年13家,2005年7家,2006年18家,2007年0家,2008年23家,2009年19家,2010年13家,2011年29家,2012年72家,2013年(截至2013年4月份)14家。2012年成為QFII獲批數(shù)量最多的年份(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證券會網站)。
(二)QFII來自于全球五大洲
從QFII的組成結構上看,形成了以亞洲為中心輻射全球五大洲的格局,香港和美國成為QFII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亞洲114家(其中香港34家,臺灣19家,日本19家,韓國18家,新加坡17家,馬來西亞3家,阿聯(lián)酋1家,泰國1家,科威特1家,卡塔爾1家),歐洲58家(其中英國23家,法國7家,瑞士6家,荷蘭5家,盧森堡5家,德國3家,瑞典3家,比利時2家,挪威1家,意大利1家,西班牙1家,愛爾蘭1家),美洲44家(其中美國34家,加拿大10家),大洋洲3家(其中澳大利亞3家),非洲1家(其中南非1家)。
(三)QFII投資額度逐年增加
QFII獲得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的投資額度逐年遞增,截至2013年5月31日累計批準額度為425.03億美元,且2012年達到獲批額度峰值。各年額度分別為:2003年17億美元,2004年17.75億美元,2005年22.2億美元,2006年34億美元,2007年9.5億美元,2008年33.98億美元,2009年31.27億美元,2010年31.5億美元,2011年19.2億美元,2012年158.03億美元,2013年(截至2013年5月31日)51.2億美元(數(shù)據(jù)來源于國家外匯管理局)。
三、QFII的投資策略
(一)QFII的擇時策略
QFII在A股市場的投資一向遵循“低買高賣”的擇時策略,而與大多數(shù)中小投資者“追漲殺跌”的買賣時機大相徑庭,通過以下的分析希望能給中小投資者一些擇時啟示。2003年7月9日瑞銀第一單拉開了QFII投資滬深A股的序幕。2003年上市公司公布的年報中顯示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只有3家QFII持有19只A股,而2013年一季報則顯示有62家QFII持有189家A股,在近十年的時間里這兩個數(shù)字分別增加了大約20倍和10倍。如何管理好上百億的QFII資產,控制好投資風險,達到資產的保值、增值,在低位買進股票、高位進行階段性的減倉的擇時策略就尤為重要。
擇時策略一:不管大盤點位如何,甚至在大盤持續(xù)下跌的情況下,如果滬深兩地上市的優(yōu)秀公司的股價被嚴重低估,就可能會被QFII建倉并長時間持有。QFII進入A股市場正是市場低迷的時候,股指經過長期的下跌,個股的投資價值凸現(xiàn),一些優(yōu)秀上市公司的股價都跌到其合理估值水平以下,在國內中小投資者還在猶豫不決、甚至低位“割肉”時,QFII已悄無聲息的逢低吸納。
擇時策略二:不管大盤點位如何,甚至在大盤持續(xù)上漲的情況下,只要上市公司的股價被嚴重高估,就可能會被QFII進行階段性減倉。2005年6月,隨著三一重工等首批股權分置改革試點的順利實施,投資者的信心逐步得到恢復,買股的意愿不斷增強,導致股票指數(shù)持續(xù)上揚,此時的股票行情還處于恢復性上升階段。但是隨著股指的大幅上揚,股價與合理的估值水平相比有一定的高估嫌疑,盡管大盤還有上漲的潛力,但QFII作為理性投資和價值投資的倡導者,對手中持有的股票進行理智的操作,對股價高估的品種進行階段性的減倉。
(二)QFII的擇股策略
1、以價值和成長為主線
QFII的投資一貫遵循價值發(fā)現(xiàn)的投資原則,通過研究上市公司的成長性、對股東的回報、公司治理結構和內控制度的健全與否來選擇投資標的。從瑞銀第一單所選擇的寶鋼股份、上港集箱、外運發(fā)展和中興通訊四只股票可看出其選擇的都是一些價值型的公司進行投資。
2、以持有行業(yè)龍頭個股為核心
QFII重倉的股票一般都是所在行業(yè)的龍頭公司,因此選擇國內行業(yè)龍頭企業(yè)的大盤藍籌股的選股策略一直貫穿于十年投資的始終。上市公司各年年報顯示前十大QFII交叉持股都是行業(yè)的龍頭企業(yè)。如2007年6家QFII持有深天馬A1146.23萬股、5家持有美的電器13564.73萬股、5家持有中興商業(yè)1720.78萬股、4家分別持有四川美豐1024.18萬股、鑫茂科技543.78萬股、鐵龍物流2854.77萬股、太極集團1025.52萬股、長城電工1152.09萬股、錢江水利2320.40萬股、世茂股份4392.33萬股;2008年持有大唐發(fā)電、華天酒店、美的電器、獐子島、白云機場、中國國貿、鐵龍物流、海螺水泥、龍溪股份、隧道股份;2009年持有強生控股、古越龍山、用友軟件、寶鋼股份、大唐發(fā)電、本鋼板材、蘇泊爾、安源煤業(yè)、世茂股份、伊利股份;2010年持有強生控股、水井坊、大唐發(fā)電、五糧液、鞍鋼股份、中國人壽、華天酒店、美的電器、格力電器、金科股份;2011年持有雙匯發(fā)展、用友軟件、華菱鋼鐵、順鑫農業(yè)、伊利股份、山東?;⑷A新水泥、中國國貿、五糧液、寶鋼股份;2012年持有格力電器、中國交建、中國鐵建、水井坊、伊利股份、用友軟件、海螺水泥、中國中鐵、貴州茅臺、廈門空港;2013年3月持有格力電器、水井坊、中國交建、上海機場、海螺水泥、亞夏汽車、外運發(fā)展、伊利股份、用友軟件、貴州茅臺。
【參與文獻】
[1]劉樹軍.QFII進入中國指引[ M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2]李鋒.QFII制度對滬深股市日收益率波動性影響的實證研究 [ J ]. 生產力研究,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