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傳,應小軍
(1.浙江省余姚市馬渚鎮(zhèn)農辦,浙江余姚315450;2.余姚市農技推廣總站,浙江余姚315450)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和國家農機購置補貼力度的不斷加強,水稻機插的面積在本地區(qū)逐年上升。水稻機械化插秧在解放勞動力的同時,使得水稻高產受到一定抑制,也造成了生產上其他環(huán)節(jié)的難點。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由于高密度播種導致秧苗素質低下;二是早春低溫對早稻秧苗易造成傷害;三是取土難。由此影響了早稻的產量。針對以上情況,研究單位和廠家推出了機插育秧基質代替?zhèn)鹘y(tǒng)的溝泥[1]。本研究亦立足以上3個問題,探索應用不同育秧基質對早稻產量的效果,現(xiàn)將有關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設臨安基質(由中國水稻研究所稻作研究中心研制)、江蘇基質、江蘇基質覆蓋溝泥、溝泥4個處理,育苗期各處理秧盤置于同一苗床。試驗采用大區(qū)對比,每大區(qū)面積0.233 hm2。處理間其他措施均相同。
參試早稻品種中早39。3月30日播種,4月25日移栽,秧齡26 d;機插規(guī)格30 cm×12 cm。
考查秧苗素質,實收測產。
由表1可知,從整體上看,使用臨安基質的秧苗素質最佳,其中縮腳苗數(shù)最少,總根數(shù)、白根數(shù)、苗高、葉挺長、地上百株干重和鮮重的值在4個處理中最大。
江蘇基質覆蓋溝泥處理的總葉片數(shù)最多,達到13.00葉(表2),其次為溝泥處理的12.67葉,臨安基質處理的12.00葉和江蘇基質處理的12.25葉總葉片數(shù)較接近。4種基質處理水稻的全生育期都為112 d。
表1 各處理的秧苗素質
經實產測定,4個處理中采用臨安基質的水稻667 m2產量最高,為400.68 kg,其他處理產量從高到低為溝泥、江蘇基質覆蓋溝泥、江蘇基質,產量分別為394.29,391.86和382.07 kg(表3);臨安基質處理比溝泥、江蘇基質覆蓋溝泥、江蘇基質處理產量分別高6.39 kg,8.82 kg和18.61 kg,幅度為1.6%,2.3%和4.9%。
表2 各處理的水稻生育進程
表3 各處理的水稻產量及經濟性狀
667 m2有效穗數(shù)從高到低依次為臨安基質的23.01萬、江蘇基質的18.84萬、溝泥的18.45萬、江蘇基質覆蓋溝泥的17.29萬。每穗實粒數(shù)從高到低依次為溝泥的97.1粒、江蘇基質覆蓋溝泥的93.4粒、江蘇基質的81.2粒、臨安基質的81.2粒。千粒重從高到低依次為江蘇基質的27.62 g、溝泥的27.55 g、臨安基質的27.39 g、江蘇基質覆蓋溝泥的27.03 g,整體變幅不大。
使用基質育秧,不僅能解決取土難的問題,還可以明顯增加大田有效穗數(shù),試用的臨安基質,還可以有效提高秧苗素質。4個處理中,使用臨安基質水稻667 m2產量最高,江蘇基質的產量最低,兩者相差18.61 kg,幅度4.9%。試驗結果表明,臨安基質在本地區(qū)的早稻機插中有較好的應用推廣前景。
[1]黃根元,李方勇,張求軍,等.育苗床土對超級稻機插秧苗素質及產量的影響[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2(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