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云,丁素琴,徐向群
近年來隨著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逐年增高。外科手術治療是目前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這部分惡性腫瘤患者常存在嚴重的情緒障礙,尤其是焦慮和抑郁情緒。為此,我院護理人員在做好常規(guī)基礎護理的同時,在圍術期嘗試采取心理護理措施減輕患者對疾病本身和手術的負性情緒反應,取得了滿意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 年2 月—2012 年8 月我院外科系統(tǒng)收治的需采取手術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76 例,其中男45例,女31 例;年齡49 ~82 歲,平均(59.6 ±7.5)歲。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 例。兩組患者均排除精神疾病史,且無明顯理解障礙,能順利完成調查量表。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基礎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運用溝通技巧,在術前后均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主要內容包括。
1.2.1 術前3 ~5d 開始由手術室專職護理人員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加強交流,取得患者充分信任。運用認知干預、情感干預、行為干預等給予體貼、關心和必要的健康宣教,使患者對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預后有正確的認識,并向患者解釋治療方案的必要性和手術的優(yōu)勢等,以改變其恐懼、消極的心態(tài)。護理人員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和心理需求,并根據(j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給予有效的信息反饋。
1.2.2 在手術當日麻醉開始前以親切和藹的語言主動向患者介紹手術室的環(huán)境設備、醫(yī)護人員姓名、手術操作的步驟、成功手術的病例等,消除患者對手術室陌生環(huán)境和手術器械等的恐懼心理,并傾聽患者的訴說以解除患者的疑慮,通過彼此的交談分散患者對麻醉和手術的注意力。
1.2.3 術后回到病房,由于麻醉蘇醒后切口疼痛、引流管留置、監(jiān)護儀器的存在、活動受限等因素,專職護理人員應及時了解患者術后的感受,以和藹可親的語言告知患者手術進行順利,效果理想,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使患者對手術結果感到安心和滿意,同時指導患者有效地咳嗽排痰、告知飲食注意事項、解釋術后的治療措施,耐心解答患者和家屬的問題,從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1.3 評價方法[1]采用書面問卷調查法,在護理前、后由專職護理人員負責讓患者填寫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并做好解釋工作。依據(jù)評價標準,SAS、SDS 標準分≥50 分,即可判斷為焦慮或抑郁狀態(tài)。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SAS 和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SAS 和SDS 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AS 和SDS 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SAS and SDS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nuring care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AS 和SDS 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SAS and SDS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nuring care
注:與對照組比較,* P <0.05
組別 例數(shù) 護理前護理后SAS SDS對照組SAS SDS 38 57.5 ±10.2 52.9 ±10.7 50.2 ±9.5 49.5 ±9.6觀察組 38 58.1 ±9.9 53.3 ±11.2 38.2 ±9.3* 41.9 ±9.8*
所謂心理護理是指在護理全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語言、表情、姿態(tài)等各種方式和途徑,積極地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幫助患者在其自身條件下建立有利于治療和康復的最適宜身心狀態(tài)。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的轉變,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和心理變化直接影響著疾病的治療效果和康復程度,因此心理護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惡性腫瘤圍術期患者既有普通外科圍術期患者的心理特點,又有惡性腫瘤患者特有的心理特征,即表現(xiàn)為焦慮、緊張、不安等,又表現(xiàn)為抑郁、消極、悲觀等。其焦慮、抑郁情緒是身體完整性、家庭穩(wěn)定性和生命安全感喪失所致[2]。長期的焦慮、抑郁情緒可能損害機體的免疫功能,影響患者的抗腫瘤能力[3],從而影響疾病的轉歸。因此,評估惡性腫瘤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并制定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護理人員應充分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根據(jù)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心理護理,往往能獲得更大程度上的依從性,從而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tài)。本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觀察組還是對照組,在接受護理前SAS、SDS 評分平均>50分,但觀察組在接受心理護理后的SAS、SDS 評分較接受心理護理前明顯降低,且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惡性腫瘤圍術期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焦慮和抑郁情緒,通過心理護理可明顯改善其不良情緒,有利于術后病情的康復。因此,護理人員在做好常規(guī)基礎護理的同時應根據(j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
1 張明園. 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2 版.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5 -42.
2 徐斌. 心身醫(yī)學[M].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89:51.
3 劉東英,衛(wèi)莉. 癌癥患者圍術期的心理狀況分析與心理康復措施[J]. 職業(yè)與健康,2006,22 (5):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