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鈞
在世界上,許多民族在他們創(chuàng)造出的民間故事里,都把一個個湖泊以詩性的思維比喻為“大地的眼睛”。而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湖,在土著民族口口相傳的稱呼里,卻保留下來了一個重要的信息。他們稱呼這座湖泊的時候,不是叫做湖,而是喚作青色之海。這個久遠的信息,事實上是跟遠古時候的造山運動遙相關聯(lián)。茫泱無垠的蔚藍色海水在漫長的海陸升沉之后,一部分和古黃河揖別,一部分留在崛起的高原。大海的精血,大海的魂魄,就這樣融入這座年輕的大陸,與其他秘密的支流,構(gòu)造成一座奇異的高原湖泊。
同樣,在西方,一直流傳著一個古老的故事:人們都說美麗的維納斯就誕生在海上。
海,于是成為締造萬物的生命本源。
為此有著海一樣性情的青海湖,一直以來都在不停地涌動著它的波流。
從來都是這樣。
然而,當我們在今天把幾個和青海湖相關的時間節(jié)點定格下來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青海湖涌動的波流里,有了新的力量;青海湖的色彩,有了更豐富的元素。青海湖開始被賦予從未有過的人文魅力。
2007年8月9日這個日子,對于青海這么一個欠發(fā)達的多民族地區(qū),一個地處偏遠的省份來說,充滿了沉甸甸的意味。因為在這一天,青海省以這座聞名世界的蔚藍色湖泊所命名的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青海湖國際詩歌節(jié),在中國西部高原的青海湖畔誕生。這個活動為此集結(jié)起來自世界34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兩百余位杰出的當代詩人。在活動當天,詩人們還聯(lián)名向世界發(fā)布了由詩歌節(jié)發(fā)起人,時任青海省政府副省長的吉狄馬加起草的《青海湖詩歌宣言》。這份宣言以它寬廣博大的文化胸襟和具有全球視野的洞察力,把詩歌所具有的文化內(nèi)涵推進到“人類精神世界的前沿”這一高度,優(yōu)美、簡潔、深邃的文字,傳遞出一個回蕩于世界的聲音:“我們在這里,面對圣潔的青海湖承諾:我們將以詩的名義,把敬畏還給自然,把自由還給生命,把尊嚴還給文明,把愛與美還給世界,讓詩歌重返人類生活!”
這樣的聲音,是以往的青海所不能發(fā)出的。因為那時候,青海還沒有這樣的底氣,沒有這樣的自信,沒有這樣的創(chuàng)意,沒有這樣的眼光!
在那一刻,青海有聲有色地給世界傳遞出一份驚喜和誘惑。這大大超出了許多人的意料和想象。這個無論在地理位置和文化位置上都一直處于邊緣狀態(tài)的省份,怎么會在仿佛是一眨眼之際,就開始發(fā)力,加速了她前行的速度?
答案是這個偉大的時代和千載難逢的機緣促成了這一切。中國古老的智慧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古代哲學家還進一步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吉狄馬加向金藏羚羊獎獲得者頒獎
具體來說,青海的天時,就是遇上了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fā);青海的地利,是指她有著獨特而豐富的各種物質(zhì)、文化資源;青海的人和,是指這里的人民,不管有著多么不同的信仰和習俗,不同的價值觀,總是能夠和諧地相處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時,因為發(fā)展和經(jīng)濟、文化上的滯后,青海人身上積蓄著一種窮則思變、窮則思富的強烈渴望!正是這幾種元素的聯(lián)合、集結(jié),讓青海開始以嶄新的形象,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這其中在精神領域的變化,就是青海在新時期屢屢以她的文化姿態(tài),引起世人的矚目,一時間,青海在全國乃至國際文化領域,創(chuàng)造出一項又一項轟動事件,打造出一個個立足世界的民族文化品牌。
青海何以能夠創(chuàng)造這樣一張文化品牌呢?吉狄馬加是這樣回答的:“青海湖國際詩歌節(jié)的創(chuàng)意,立足于深厚的歷史和現(xiàn)實思考。目前世界上幾個重要的國際詩歌節(jié)幾乎都在歐美,而中國作為一個詩的國度,作為一個立于世界詩歌藝術史并且影響世界文化的國度,創(chuàng)辦一個具有世界地位和國際品質(zhì)的現(xiàn)代詩歌節(jié),是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需要,更是新世紀民族振興的必然要求。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擁有神奇的自然造化、獨特的文化積淀和充滿魅力的人類生活,這是詩歌的基礎,也是詩歌的生命之源。青海是人類最為宏大的、而且仍然是活形態(tài)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的誕生地和傳播地??梢哉f,青海就是一部輝煌的詩篇,這詩篇,用中國的語言、東方的韻律,講述人類與自然的故事。這就是我們創(chuàng)辦青海湖國際詩歌節(jié)的理由和目的。通過這個平臺,詩歌再次成為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交流對話的語言?!?/p>
剛剛創(chuàng)辦的首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jié),憑借著“人與自然——多元文化的共享與傳承”的時代主題,憑借著它特殊的地域載體和獨特、新穎的時代創(chuàng)意組合、聞名遐邇的《青海湖詩歌宣言》,很快就在國內(nèi)和國際上產(chǎn)生了巨大反響:它不僅被載入當代國際詩歌節(jié)和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史冊,更是成為繼波蘭華沙之秋國際詩歌節(jié)、馬其頓斯特魯加國際詩歌節(jié)、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詩歌節(jié)、德國柏林詩歌節(jié)、哥倫比亞麥德林國際詩歌節(jié)之后的又一重大國際詩歌節(jié)。波蘭國家作協(xié)主席、著名詩人馬雷克·瓦夫凱維奇為此評價說:“青海湖國際詩歌節(jié)是東方的一個創(chuàng)舉?!?/p>
這僅僅是令世人驚喜和翹首企盼的一個開始。
就在首屆詩歌節(jié)成功舉辦后不久,無論是青海人還是策劃詩歌節(jié)的副省長吉狄馬加,都沒有陶醉在成功的喜悅里。青海不是要讓世人僅僅看到一個瞬間的精彩,青海人想讓世人看到一個不斷創(chuàng)造精彩的青海,一個精彩紛呈的青海。
于是,一個越來越成熟的想法在吉狄馬加的心中呼之欲出:在青海湖畔,修建一座與當?shù)孛袼罪L情,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詩歌紀念墻。很快,一個以吉狄馬加為總策劃,以青海地方史著名學者蒲文成為藝術顧問,以著名雕塑家張得蒂、舒勇先生為創(chuàng)作設計的一個班底搭建而成。
2008年年底,舒勇先生在接到設計制作詩歌墻的重任后,便一頭扎進了這項極具創(chuàng)造性和挑戰(zhàn)性的文化工作當中。經(jīng)過反復的思考和論證,他遵照吉狄馬加副省長的提示,詩歌墻的主體部分采用了藏族石經(jīng)墻的形式。為了讓這一重要的文化工程始終貫穿吉狄馬加副省長所要求的質(zhì)樸、莊重、簡潔、大方,他還親自去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進行實地考察,最終決定用不規(guī)則的片石砌筑墻體。這種砌筑的技藝在藏區(qū)的石墻、石樓上隨處可見,因為這種高超的技藝保持了原始的石味,不做修鑿的石塊,經(jīng)過錯落有致的搭配,形成一種極其質(zhì)樸的、不規(guī)則的抽象圖案。這種形式,最容易與周圍的群山草地、石崖河流融為一體,顯示出與大自然最大的和諧、相宜的程度。應當說,這個建筑上的創(chuàng)意,讓世人在津津樂道秦磚漢瓦的古雅韻味,盛贊唐宋木構(gòu)建筑的輝煌精巧,驚嘆半坡遺址文化意蘊的深厚之余,驚詫地發(fā)現(xiàn)了青藏高原上藏族人民創(chuàng)造的這一堪稱一絕的建筑藝術。詩歌墻就是把這一古樸、自然的藏族砌墻藝術形式,創(chuàng)造性地移植到了青海省的王牌旅游風景區(qū)。
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詩歌墻的內(nèi)涵,詩歌墻在正面的主要位置分別用漢、藏、英三種文字,鐫刻上了青海湖詩歌宣言。背面則雕刻著首屆金藏羚羊國際詩歌獎獲得者胡安·赫爾曼的肖像及簡歷,首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jié)的詩人簽名……
在詩歌墻四周,還請來黃南藏族自治州的民間藝人,精心雕刻了一些刻有藏族吉祥圖案的雕刻石片,這些石片圍繞著詩歌墻隨意散放,給詩歌墻平添了藏民族民間文化的氣息。詩歌墻之后,還樹立起三個高大的彩色經(jīng)幡。一切看上去就像它們原本就屬于這里,就像草地上的青草、野蔥那樣生長在這里。
兩年后的2009年8月7日-10日,第二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jié)在青海湖畔如期舉行。來自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200位中外詩人,在詩歌墻揭幕儀式之后,大家都被眼前嶄新的景致所震撼:長40米、高4米的青海湖詩歌墻上,用精妙的影雕法雕刻在莊重、典雅的黑色花崗巖上的世界著名詩人但丁、歌德、莎士比亞、雨果、泰戈爾、普希金、阿赫瑪托娃、惠特曼、聶魯達,以及中國詩人李白、蘇東坡、郭沫若、艾青等,個個栩栩如生,神采兼?zhèn)?。來自國外的一位女嘉賓,看到這獨特的樣式,馬上拿出隨身攜帶的繪畫工具,用水彩在畫紙上描繪著用神圣的嘛呢石經(jīng)墻形式砌筑的詩歌墻,描繪著隨風顫動的彩色的經(jīng)幡。
詩人們在詩歌墻留言
在這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jié)上,首次評選頒發(fā)了金藏羚羊國際詩歌獎,作為第一個榮獲這一殊榮的阿根廷著名詩人胡安·赫爾曼,當他在參加活動中看到自己的肖像鑲嵌在詩歌墻上,那么逼真?zhèn)魃?,他十分滿意,并且主動邀請和雕像的設計者舒勇先生合影留念。在合影時,他還把他的手臂搭在雕塑家的肩膀上,涌動在他們各自心靈里的那份跨越了文化的親密感,藝術家之間彼此的惺惺相惜,化作兩個老者臉上燦爛而深沉的微笑。
從那一天起,詩歌墻成為每一個蒞臨此處的人們必然要攝入鏡頭的一個景觀。關于詩歌節(jié),關于青海的記憶,在這面詩歌墻面前,變得更加意味深長。
從這屆詩歌節(jié)上,人們獲悉:這座詩歌紀念墻將持續(xù)記錄青海湖國際詩歌節(jié)和當代世界詩壇的重大事件,因此它是一座動態(tài)的、不斷生長的詩歌紀念碑,是詩的長城。
這意味著圍繞詩歌墻,還要持續(xù)延伸出令世人驚嘆的一個個文化創(chuàng)意來。
為了2011年青海湖國際詩歌節(jié)的盛典,時任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的吉狄馬加,再次別出心裁。這一次的創(chuàng)意,是在詩歌墻的東西兩側(cè)辟出一塊詩歌廣場,廣場上將雕塑12座史詩雕像,對稱地坐落于詩歌墻前方的兩邊。雕像的材料全部采用莊重、典雅的鑄銅雕塑。
為了體現(xiàn)雕塑內(nèi)容的權威性、代表性和地域性、民族性,外國文學部分委托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著名翻譯家高興來負責,青海省文聯(lián)主
席班果協(xié)調(diào)聯(lián)系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所的專家巴布、彝族著名學者巴莫曲布嫫,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彝族詩人的羅慶春,《民族文學》的副主編李霄明等。專家、學者們本著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從浩如煙海的中外文學典籍中,仔細斟酌,既考慮到史詩本身的地位,又要考慮它的世界性、地域性和代表性。就這樣,經(jīng)過有關專家充分的醞釀、討論選定的題材,分別是古巴比倫的《吉爾伽美什》、中國藏族的《格薩爾王》、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中國彝族的《勒俄》、古印度的《羅摩衍那》、中國蒙古族的《江格爾》、非洲古馬里的《松迪亞塔》、中國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芬蘭埃利亞斯·倫洛特的《卡勒瓦拉》、中國傣族的《相勐》、阿根廷詩人何塞·埃爾南德斯的《馬丁·菲耶羅》,中國苗族的《苗族古歌》。每個雕像的花崗巖基座上,還將鑲嵌上史詩的名稱以及精選出來的精彩詩句。詩句除了用漢字表述,還要用與原典相對應的各民族文字。
選擇史詩雕塑作為詩歌廣場的主體,再一次體現(xiàn)出詩人吉狄馬加不同凡響的創(chuàng)意。美學家黑格爾說過:史詩是把民族精神的整體及其各種實際現(xiàn)象都納入到同一部作品中,它是包羅萬象的。而抒情詩,則閃爍著作為個體的詩人或悲或喜或沉靜或哀婉的情感,稍縱即逝的情調(diào),內(nèi)心的歡呼。如果說,詩歌墻上鐫刻的精彩詩句,都是個體的吟唱,是獨唱,那么詩歌廣場上史詩,則是群體的吟唱。而這兩種形式,就這樣相得益彰地組合在一起,就像一部恢弘的樂曲,把各種聲音,不論遠的,近的和鳴的,獨響的全都有機地交融在一起。
2012年8月12日上午,詩歌廣場落成。
從青海湖詩歌節(jié)到詩歌墻,再到詩歌廣場,我們看到了青海在文化創(chuàng)意上的日臻成熟。這是青海文化開放和文化建設的一個重大成果,是青海提升文化軟實力和顯示綜合社會發(fā)展水平的一個象征。
青海湖面積為4500平方公里,繞湖一周是360余公里。古代詩人過去描摹“青海長云暗雪山”也好,還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也好,都是對青海地理空間的表述?,F(xiàn)在因為有了詩歌墻,有了詩歌廣場,它的精神的空間陡然之間就變得無法丈量了,這正如法國作家雨果在《九三年》中寫下的名句:“世界上最廣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