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麗娟,于 強
(1.天津醫(yī)科大學,天津 300070;2.天津市南開醫(yī)院,天津 300100)
急性胃炎是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是由細菌和毒素的感染、理化因素的刺激、機體應激反應及全身疾病的影響等病因所致的胃黏膜急性炎癥。在中醫(yī)學中,急性胃炎屬于“胃脘痛、急癥胃痛”等范疇。目前許多專家對急性胃炎的中醫(yī)辨證治療做了很多研究,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對急性胃炎中醫(yī)證候的分布規(guī)律還缺乏相關研究。為了探討急性胃炎的中醫(yī)證候分布規(guī)律,筆者利用臨床流行病學調研方法和現代多元數據挖掘技術對80例急性胃炎患者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觀察病例均為2011年5月—2012年5月天津市南開醫(yī)院急診科及天津??滇t(yī)院門診部就診患者,共納入急性胃炎病例80例。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yī)診斷標準 根據1993年衛(wèi)生部頒發(fā)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胃脘痛的中醫(yī)診斷標準:1)胃脘部疼痛及胃腸病癥狀。2)有反復發(fā)作史。3)發(fā)病前多有明顯誘因。
1.2.2 西醫(yī)診斷標準 根據1995年衛(wèi)生部頒發(fā)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2輯而制定。急性胃炎受試對象應符合下列標準:1)有進食化學、物理刺激物及含微生物、細菌毒素的食物史,常于24 h內發(fā)病。2)具有上腹不適、疼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病例可有發(fā)熱、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糜爛性胃炎常有上消化道出血。3)有腹部或臍周壓痛。4)胃鏡下可見胃黏膜充血、水腫、分泌物增多,或出血、糜爛,或表淺潰瘍等現象。
1.2.3 急性胃炎中醫(yī)癥狀半定量分級計分標準 參照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2002年修訂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共39個變量分別X1-X39表示,對于能夠分級的癥狀劃分為無、輕度、中度、中度 4級,用 0、1、2、3分值表示;對難以分級的癥狀體征和舌脈分為出現、不出現,分別記為0、1分值。
1.3 納入標準 1)符合急性胃炎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95年衛(wèi)生部頒發(fā)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2輯而制定)。2)年齡在18~65歲者。3)知情同意,自愿參與該項調查,并如實回答調查者問題。
1.4 排除標準 1)年齡在18歲以下或65歲以上者。2)有明顯兼挾證或合并證者。3)合并有心血管、肝、腎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及不同意參加本次調查者。
2.1 調查內容 根據急性胃炎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標準及臨床流行病學調查要求,設計了《急性胃炎中醫(yī)證候臨床調查表》,主要包括:中醫(yī)四診資料,一般情況,病史及臨床表現。
2.2 觀察方法 按照《急性胃炎中醫(yī)證候臨床調查表》對患者進行調查,要求研究者接診后,按照調查表的先后順序依次填寫中醫(yī)四診信息等臨床資料,不得遺漏。研究者認真全面的填寫調查表,將數據錄入急性胃炎中醫(yī)證候數據庫。
2.3 統(tǒng)計方法 用SPSS18.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采用因子分析和因子旋轉等方法進行統(tǒng)計數據處理。
3.1 因子分析結果
3.1.1 提取因子 因子數目的確定,可以按照共性因子數目盡量小且累計貢獻率盡可能大的原則。根據累計貢獻率大于70%或特征根大于1,所有癥狀變量經因子分析后,提取公因子數為11。舌脈變量經因子分析后公因子數為6。分別見表1、表2。
表1 癥狀變量因子數累計貢獻率Tab.1 Ac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s of symptoms variance factors
表2 舌脈象變量因子數累計貢獻率Tab.2 Ac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s of tongue and pulse variance factors
3.1.2 因子旋轉 為更好地解釋這些共性因子的實際意義,用4次最大方差旋轉后,將原始變量進行重新組合。根據統(tǒng)計學原理,因子與證候之間的相關系數,數值越大,說明相關性越大;將公因子按照每一個癥狀與其相關系數大于0.3進行提取,被提取的具有意義的癥狀包括臨床癥狀、體征26項,舌脈13項。
3.1.3 因子得分 因子得分反映的是研究對象關于各共性因子所處的狀態(tài)[1]。運用SPSS軟件包中Regression分析中回歸法可以計算出每個病例各公因子得分。再根據因子綜合得分公式計算出個公因子組合后的綜合得分。因此就可得出急性胃炎患者中因子組合的分布情況,見表3。
表3 80例急性胃炎因子組合分布Tab.3 Factor combination distributions of 80 cases with acute gastritis
3.2 急性胃炎中醫(yī)證候分類
3.2.1 癥狀變量與各因子相關性 根據中醫(yī)理論,總結體現相同病機的癥狀群:1)因子2:胃脘饑餓痛(0.802)、胃脘隱痛(0.619)、胃痛喜溫按(0.597);因子 11:納呆(0.764)、大便溏(-0.648);以上兩組癥狀群體現虛寒特點。2)因子3:急躁易怒(0.836)、心煩(0.812);因子4:胸脅脹痛(0.764)、胸脅脹滿(0.388)、口苦(0.704);以上2組癥狀群體現肝胃不和特點。3)因子 7:小便黃(0.732)、燒心(0.725);因子 8:胃脘脹痛(0.720)、大便秘結(0.808);因子 10:反酸(0.560)、與飲食有關(0.795);以上 3組癥狀群體現熱盛特點。4)因子1:咽干(0.766)、胃脘飯后脹(0.743);因子 5:口干欲溫飲(0.798)、口干(-0.490)、呃逆(0.534);因子 6:胃脘飯后痛(0.894)、胃脹喜溫按(0.490);因子9:畏寒肢冷(0.786)、噯氣(-0.491)、倦怠乏力(0.530);以上 4組癥狀群體現寒熱錯雜特點。
3.2.2 舌脈象變量與因子相關性 根據中醫(yī)理論,總結體現相同病機的舌脈象:1)因子1:舌淡紅(0.835)、舌邊齒痕(0.861);因子 6:苔薄白(0.705)、苔白(-0.824);以上兩組舌象體現虛寒特點。2)因子3:苔黃膩(0.340)、舌質紅(-0.776)、舌暗紅(0.829);以上一組舌象體現熱盛特點。3)因子2:舌胖邊齒痕(0.763)、舌胖(-0.760);因子 5:苔薄黃(0.916);以上兩組舌象體現寒熱錯雜特點。4)因子4:脈沉細(-0.596)、脈弦滑(0.655)、舌尖赤(0.660);以上體現氣滯特點。
3.2.3 對能夠反映相同證候特征的癥狀群和舌脈象進行歸類,初步得出急性胃炎的類中醫(yī)證候:1)Z1:胃脘饑餓痛,胃脘隱痛,胃痛喜溫按,納呆,大便溏,舌淡紅,舌邊齒痕,苔薄白或白;癥狀因子2、因子11和舌脈象因子1、因子6與中醫(yī)虛寒證吻合,被歸為類脾胃虛寒證。2)Z2:胸脅脹痛,胸脅脹滿,口苦,心煩,急躁易怒,舌尖赤,脈沉細或弦滑。癥狀因子3、因子4和舌脈因子4與中醫(yī)氣滯證吻合,被歸為類肝胃不和證。3)Z3:胃脘飯后脹,胃脘飯后痛,胃脹喜溫按,咽干,口干欲溫飲,口干,畏寒肢冷,噯氣,倦怠乏力,呃逆,苔薄黃,舌胖邊齒痕,舌胖。癥狀因子1、因子5、因子6、因子9和脈象因子2、因子5與中醫(yī)寒熱錯雜證吻合,被歸為類脾胃寒熱錯雜證。4)Z4:胃脘脹痛,反酸,燒心,與飲食有關,大便秘結,小便黃,舌質紅或暗紅,苔黃膩,癥狀因子7、因子8、因子10和舌脈因子3與中醫(yī)熱盛證吻合,被歸為類胃熱熾盛證。
3.2.4 證候分布 本次研究根據前面得到的因子組合的分布情況,可以得出相應的證候的分布:類脾胃寒熱錯雜證所占的比例最大,為38.75%;其次類脾胃虛寒證,為28.75%;類胃熱熾盛證15%;類肝胃不和證13.75%。
因子分析就是一種從分析多個原始指標的相關關系入手,找到支配這種相關關系的有限個不可觀測的潛在變量,并用這些潛在變量來解釋原始指標之間的相關性或協(xié)方差關系的多元統(tǒng)計分析方法[2]。中醫(yī)證候是根據望、聞、問、切這些直觀方法收集臨床癥狀、體征、脈象,并歸納出某一證候,這些證候是不可直接觀測的,隱藏在四診信息背后。在研究中將四診信息看作變量,用分級量化表將其量化,用因子分析方法將急性胃炎常見癥狀、舌象、脈象提取為能夠解釋它們之間相關性的若干潛在因素,依據中醫(yī)理論,將能夠反映相同證候特點的潛在因素合并,被合并后的潛在因素與中醫(yī)證候類似,暫稱之為“類證候”[3]。
本研究中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將80例急性胃炎患者的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舌脈象進行歸類,得出急性胃炎基本中醫(yī)證候為4類:類脾胃寒熱錯雜證、類脾胃虛寒證、類胃熱熾盛證、類肝胃不和證;得出證型分布情況,所占比例大小依次為類脾胃寒熱錯雜證、類脾胃虛寒證、類胃熱熾盛證、類肝胃不和證。在研究的過程和結果中可以發(fā)現現代的數據挖掘技術在中醫(yī)證候辨證規(guī)范標準的研究中可以提供更科學、更合理的方法,并且能從不同角度解釋疾病的證候本質,從而為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1] 金丕煥.醫(yī)用統(tǒng)計方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401.
[2] 王樂三.SPSS在醫(yī)學科研中的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7:203.
[3] 張 寧,李同俠,任 可,等.運用因子分析法研究慢性腎衰腎性骨病中醫(yī)證候特征初步探討[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8,23(9):794-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