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肖冰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0)
每個時代人類總是處于受難的狀態(tài):他們始終被一種盲目而持續(xù)的沖動強迫著進行人的生存這一注定要完成的苦役。正如叔本華所說:“人類只是表面上被前面的東西牽引:他們實際上被后面的東西推動;絕不是生命誘使他們前進,是必然性驅使他們向前?!彼械呐Φ哪康木褪菫榱嗽诙虝旱囊欢螘r間內維持那些轉瞬即逝又痛苦不堪的個體生存。
可見,生命是一樁得不償失的事情。它更像一場交易,用不竭的努力來換取永遠也不可能得到滿足的無止境的欲望。所以,作為個體的生命,實際上總是一個悲劇。這一點上,浮士德可作為一個鮮活的縮影供人類反思。作為人的痛苦的暫時間歇,幸福畢竟還是存在的,如何獲取更多的片刻的幸福來調解受壓抑的生存就顯得異常重要。關鍵是淡化欲望,或者說轉移這一導致人類痛苦糾結的根源,從個體生命的痛苦循環(huán)中跳出來,去審視全部人類的共通本質,進而獲得一種溫和的同情,一種高尚美的愉悅。 而文藝,剛好就是這樣一種可以引導個體走出痛苦意志的悠閑方式。
文藝,本身是意識性事物,是作者自我經驗的審美外現(xiàn)。作為個體的我們每個人極易陷于生命饑渴的狀況,這種饑渴深層次上是精神匱乏的表征。在現(xiàn)實面前無路可逃的他們一致更傾向于選擇一種較為輕松的方式暫緩被逼迫的生存困境。席勒認為,現(xiàn)代社會把人分裂成碎片,人無法獲得自然的本性,而“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是完整的人?!痹谒磥?,藝術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最完美的自由的游戲,是擺脫了物質現(xiàn)實網(wǎng)絡的想象力和感性的飛躍。
作為創(chuàng)作者自得情緒的藝術加工也就是虛構,在接受者看來,就有了將作者自我經驗上升為審美經驗的可能。藝術創(chuàng)作離不開虛構,人們所以需要“虛構的歷史”——詩,因為“世界在比例上趕不上心靈那樣廣闊。因此,為著使人的精神感到愉快,就須有在事物的自然本性中所遇到的更宏偉的偉大,更嚴格的善和更絕對的變化多彩。因為真實歷史中的行動和事跡見不出使人能滿足的那種宏偉,詩就虛構出一些較偉大,較富于英雄氣概的行動和事跡,”“這樣,詩就顯得有助于胸懷的宏敞和道德,也有助于欣賞?!闭嬲饬x上的文藝或多或少分享得幾分神圣性質,因為它恩那個使事物的景象服從人心的愿望,從而提高人心,振奮人心。
于是,起初的自得情緒,一旦獲得了更多數(shù)人的思想認同,就有了成為表現(xiàn)普通人性的潛在幾率。
“藝術是對幸福的允諾”這個史當達爾的美學箴言,在這里即指高尚的直覺。真正的文藝本是一種基于現(xiàn)實的由沖動而揮就的滲透著濃郁人性色彩的精神作品,本身就伴有強烈拯救意味的高尚的直覺。所以,“藝術只有作為藝術通過自己的語言和形象—它們使日常語言即‘大眾語言’失效—來表現(xiàn)它的激進的潛能?!?/p>
現(xiàn)今社會,物質化氣息過于濃重;人,作為彈性度很強的生物,無法避免的追風成性。兩相融合,大眾文化,迎合復雜善變的人性需求成為強勢。在今天,大眾文化就意味著物化,法蘭克福學派把大眾文化看成對大眾的普遍欺騙。在大眾文化產品里,現(xiàn)實的痛苦和矛盾被掩蓋了,大眾永遠被吸鴉片式麻醉的歡愉剝奪了否定的意志。媚俗的和諧與圓滿被慷慨地提供給大眾,它們用虛假的滿足祛除了欲望。當然,這里的欲望指的是一種想要獲取精神愉悅自由的要求??墒?,大眾被拒絕給予真正的愉悅。對低級藝術和娛樂具有社會意義上的合法性的聲稱無非是一種證實了壓抑之普遍性的意識形態(tài)。于是,“自由人”逐漸變成了個性消亡的“民眾”,庸碌的生存狀況依舊沒有絲毫得到緩解。
文藝,寄托著作者優(yōu)雅的正面理想,卻有著解放這一焦灼存在循環(huán)的可能。不可否認的是,人是能夠過雙重生活——即現(xiàn)實的生活和想象的生活。這個始于亞里斯多德的對生活的割裂命題實際上是用幻想的幸福瞬間來虛假地撫慰現(xiàn)實的痛苦,而現(xiàn)實的痛苦卻毫無改變。這樣,人一方面是在現(xiàn)實生活物化的機械性勞作中喪失生命自然,另一方面卻通過逃向私人的內心幻覺獲得吸煙片式的滿足。
所以,我們無妨將藝術所呈現(xiàn)的想象的生活定義為一種積極的文化景觀。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美的幻象,讓人得以在現(xiàn)實世界之中得到可以喘息歇息的機會,也就是用藝術作為手段普度眾生,帶有高尚的直覺意識。盡管這實質上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異化,可它畢竟是在反叛現(xiàn)實的視域上起效用的。
文藝作為一種很具啟靈性的精神投資,會在無形中潛入受眾的思考,引發(fā)他們獲得一種對現(xiàn)實、對自身更為理智的認識,提高生活趣味,使他們變得高尚、積極,在認可生命本身的奇跡美的條件下,在質上影響其存在趨求。
這是一種凈化的過程。由生命的焦灼、局促、無望又無止的感念,經由一種鏡子的反射也好,面紗的遮掩也好的間接方式的虛假的體驗,偶爾上升為一種形而上的哲學思考,不致在強大的現(xiàn)實面前只能屈服的存在樣態(tài)。相反,激勵他們本性中迷狂、抵御的野性,去過一種充溢著歡娛的生命歷程。
人類社會本身就處于一種繁雜無序、永遠充滿變數(shù)的不斷推演的狀態(tài),這是必須的。生存在其中的無固定指向的人,像是生長在深海領域中居無定所、時刻面臨生存危機的魚群,每日在無休止的欲望的強迫下徒勞地付出著,雖然也會有收益的時候,只是少于付出而已。個體永遠是弱小的,無力改變已成的現(xiàn)實,然而卻可以轉變心境,借由人類不同于慌亂的魚群的思想,超越這些壓抑、逼迫著自己的沖動,去探求一片真正屬于自己的純凈的空間,或許這就是這種局促生命狀態(tài)悲觀因素中的喜劇成分吧。
我們需要面對的是常態(tài)的現(xiàn)實世界,可能難以顧全的地方就在于人性的立體樣態(tài)。可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人性仍舊有很強的彈性與可塑性,這需要一種求真、向善、趨美的力量來喚醒,我相信,這種力量來自于文藝。
正如塞尚所說,藝術必須與真正的人生現(xiàn)實相連,美更在于“完整”而不在于“漂亮”。人有一種社會化的傾向,又有一種個體化自身的強烈傾向。如何謀求個體幸福而不出賣個人的靈魂,是掙扎在現(xiàn)實的人類所要接近的一個平衡點。這需要一種純粹的基于現(xiàn)實卻又高于現(xiàn)實的寄托或者稱為理想的東西來支持著人類,讓他們看到有這樣的一種存在方式,不再苦苦囿于自身的尷尬境況。
注釋:
1.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Schopenhauer, Arthur,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trans. E. F. J. Payne, New York:Dover,1969,2 vols.)
2.席勒.《美育書簡》.中譯本(中國文聯(lián)版),第90頁.
3.培根.《學術的促進》.轉引自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上卷,第186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
[4]馬爾庫塞.《反革命與造反》(Counter-Revolution and Revolt)(1972),第110頁.
[5]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 /楊小濱著.—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
[6]阿多諾.《美學理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0頁
[7]康德.《從世界公民角度看的普遍歷史觀念》 轉引自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3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