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國翔
波寬浪急的長江與左奔右突的綦江交匯于江津區(qū)支坪鎮(zhèn)涂家村村北,這里就落得一個江口的古名。又因綦江古名僰溪,這里古名又叫僰溪口。這里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證明我們的祖先早在四五千年就在此居住。
“江口”和“僰溪口”這兩個古名,現(xiàn)已不為多人所知,現(xiàn)在人管這兩江交匯的地方為“王爺廟”,就連這的渡口也叫王爺廟渡口,渡口東對岸和北對岸分別是順江和銅罐驛古鎮(zhèn)。此地因此廟而得名,這里的“大王爺”香火旺,遠聞名,其廟宇現(xiàn)在有斷垣殘壁。
長江與綦江在此匯合,形成一個約200米高的三角形臺地,臺下兩江交匯,水流湍急,波濤滾滾。遠去白帆,盡收眼底?!督蚩h志》記載:南齊永明5年(487年),江州縣移治僰溪口。又載: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置七門郡,領(lǐng)江陽(江津)一縣,縣治從僰溪口移。在1500多年前,這帶是個古老的縣城郡城。古人在此建廟,祀奉鎮(zhèn)江王爺,祈望保佑漁子舟人平安,算是最好的地理上的選擇。此有“一王鎮(zhèn)兩江,六岸共平安”和“腳踏兩江口,眼觀六岸山”之說,是一處絕佳境地。
王爺廟上游附近長江南岸,是一有名的渡口青草碚,這里正是清代著名巴蜀才子、歷史文化名人、被今人譽為聯(lián)圣的鐘云舫居所。清光緒八年(1882),35歲的鐘氏乘船去省城鄉(xiāng)試,船到王爺廟(上江口),舷頭遠眺,兩江交匯,江寬水闊,縱觀六岸,巒峰起伏。但見十二山巒,倒映江中,形成半邊山,鐘氏即作《舟過上江口見二十四個半邊山作》一詩,詩中有句:平生最有看山癖,到此四顧空徘徊。
王爺廟是一座很古老的廟宇,據(jù)當?shù)乩先苏f始建于明末清初。國民8年(1919)當?shù)丶澥奎S森之領(lǐng)頭募捐進行培修。這里是個大碼頭,1944年以前,沒有鐵路公路,是水運長江進入貴州的必經(jīng)地,船舶在此轉(zhuǎn)入綦江進入貴州。四川運去的鹽、布、紗、鍋等物資和貴州運出的山貨,途中都??吭谶@兩江交匯處的王爺廟岸邊。王爺廟興盛之時,每日往來木船和渡江遞漂小船可達數(shù)百只,有旅館、茶園、飯店、酒樓等店鋪30余家,為過往商賈和香客提供服務(wù),每天可銷售肥豬三頭。傍晚,船家上岸,南腔北調(diào),熱鬧異常。遠看帆檣云集,燈火耀眼,山環(huán)水繞,江霧茫茫。正是“白天千人拱手,夜晚萬盞燈明”的江城江景奇觀。
王爺廟正殿塑有王爺、川主、杜康三尊石刻神像,唯王爺最為威武,人稱大王爺。山門殿塑有金剛力士像,前樓有萬年臺,供演戲之用。兩邊是書樓,供香客或紳士看戲。解放后,正殿和戲樓被毀,現(xiàn)僅存山門殿一角和部分圍墻(如圖),廟門殘存,門額依稀可見“中流砥柱”大字,兩邊是石刻門聯(lián)——
當前列萬仞蒼尖滴翠流舟為是廟別開生面;
此地際兩河交匯波洶浪詭仗吾神力挽狂瀾。
鐘云舫是一個非常愛看戲的塾館先生,當年他常去江口王爺廟品茗聽戲。受王爺廟僧人之邀,他曾為這里寫過兩副楹聯(lián),此兩聯(lián)后收入他的《振振堂聯(lián)稿》中。
其一:
與斯人同在劇中,萬變風云,居然海蜃岑樓現(xiàn);
聽大聲發(fā)于水上,兩江渀湃,勾起神龍妙樂來。
其二:
靖逆斬蛟頭,奇功合奏錢塘舞;
驅(qū)風回鹢首,高唱還宜鐵板聲。
鐘氏在聯(lián)后的題注中特別說明:“為邑江口王爺廟戲臺作,臺有兩江夾出?!?/p>
現(xiàn)留在斷垣殘壁上的楹聯(lián)寫出了這里兩江夾出,波洶浪詭,浪遏飛舟的壯觀和渴求“鎮(zhèn)江王爺”用神力力挽狂瀾、保民平安的心緒,此聯(lián)不知是否鐘云舫所撰,如若不是,想必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才子所撰。而鐘氏的兩副楹聯(lián)則寓意深遠。第一聯(lián)寫王爺廟戲臺上演出的劇中人多變的人生,恰是變幻莫測的海市蜃樓,與兩江交匯后波浪沖撞發(fā)出的巨響濤聲相合,猶如龍神之妙樂。第二聯(lián)稱贊其“大王爺”斬惡蛟之奇功和驅(qū)風之德,獻之以歌,獻之以舞。既顯雄渾豪壯,又寓有舟子船人、纖夫走卒的殷殷祈盼。
解放后,這里修通了公路和鐵路,船只減少,王爺廟,靜悄悄,多改為涂氏村民的住房,失去了當年的熱鬧與輝煌。但兩江急流依舊,山頭怪石如故,擺渡的小船泊在岸邊幾乎一動不動,很少有人來乘渡。大廟倒塌了,搗毀了,只有殘留在大門石柱上的門聯(lián),好象還在述說著當年“大王爺” 借仗神威力挽狂瀾的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