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鎮(zhèn)道,趙亞魁,周齊家
(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光伏微網系統(tǒng)靜態(tài)轉換開關設計與實現
王鎮(zhèn)道,趙亞魁,周齊家
(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通過使用靜態(tài)轉換開關(STS),實現光伏微網系統(tǒng)供電連續(xù)性和能量管理優(yōu)化。針對STS的抗干擾能力和切換時間問題,改進了雙向可控硅觸發(fā)電路和dq變化法電壓暫降檢測方法,并設計了一個基于ST M 32F103V C的3.6 kW靜態(tài)轉換開關模塊,改善了STS抗干擾能力,切換時間縮短至2.5m s。該靜態(tài)轉換開關已經成功應用于3.6 kW的光伏微網系統(tǒng)中。實驗結果驗證了電路的可行性。
靜態(tài)轉換開關(STS);光伏微網;雙向可控硅;電壓暫降檢測
近年來光伏微網技術被廣泛關注,光伏微網的控制、保護以及能量管理調配[1-4]等已成為當今新能源領域的研究重點之一。但光伏發(fā)電量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且受天氣變化影響嚴重,不能滿足用戶對穩(wěn)定電能質量[5]的需求與能量合理調配。而靜態(tài)轉換開關(static transfer sw itch)為電源自動切換開關,能解決光伏微網系統(tǒng)中諧波干擾、電壓暫降、電壓中斷等問題,實現供電連續(xù)性和能量管理優(yōu)化。
國內對STS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集中于切換策略、電壓暫降檢測算法[6]和STS系統(tǒng)評估。目前,市面上STS系統(tǒng)的切換時間一般是在4~8ms內。而STS受干擾的現象卻一直無法避免,可能產生誤動作,使得電源間產生環(huán)流現象,嚴重時甚至燒毀電路。文獻[7]設計一種三重抗干擾晶閘管觸發(fā)隔離輸出電路,但電路只適用于單向可控硅,且元件參數匹配復雜。文獻 [8-9]闡述一些新型的帶LC諧振輔助換流電路的STS,大幅度縮短了STS的切換時間,但設計電路復雜,且LC等儲能元件體積偏大,不便于在光伏微網系統(tǒng)中使用。
本文根據光伏微網系統(tǒng)能量管理[10-11]模式需求,設計了一個STM 32F103VCTb控制的3.6 kW靜態(tài)轉換開關模塊,通過采用改進dq變換電壓暫降檢測法和對門極觸發(fā)電路,改善了STS抗干擾能力,縮短了切換時間,確保了STS切換的快速性、準確性。該靜態(tài)轉換開關已經成功應用于3.6 kW的光伏微網系統(tǒng)中,實現太陽能發(fā)電和市電的切換。
光伏微網系統(tǒng)中,采用能量管理調配策略,實現光伏發(fā)電、市電、蓄電池組和負載用電的能量管理,在確保系統(tǒng)安全和蓄電池不過放的條件下,盡可能減小市電用電,實現光伏發(fā)電的最大利用。為了實現能量的調配和管理,需要STS,以實現太陽能、蓄電池供電(A路)和市電供電(B路)的切換。當太陽能和蓄電池足夠時,由A路給負載供電,當不夠且有市電時,由B路供電。另外,當某一路出現電壓畸變、或A路過載等情形時,也需要通過STS進行供電回路切換。
STS的結構[12]如圖1所示,由雙向可控硅及其觸發(fā)和檢測電路、信號處理平臺、旁路機械開關三部分組成。雙向可控硅是STS的主功率部分,串聯在電源與負載之間,通過控制觸發(fā)信號,實現太陽能、蓄電池逆變回路和市電回路到負載供電的通斷控制。信號處理平臺采集A路、B路和負載的電壓電流信號、并檢測電壓變化率。當檢測到電壓暫降、中斷或者過功率的發(fā)生,迅速、可靠切換對負載的供電回路,以保證對負載供電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同時,實現對兩路觸發(fā)信號的互鎖處理,避免兩路電源間的環(huán)流。機械開關僅在對模塊進行維修時使用。
圖1 STS模塊結構框圖
因此,STS的主要功能是在檢測到需要切換供電回路時,迅速、可靠地實現切換,這就包括各路電壓檢測、負載端功率檢測和可控硅的可靠觸發(fā)。
由于光伏、蓄電池供電經逆變后,相位與市電可能不一致,為避免兩路供電電源間的環(huán)流,采用先斷后通的切換方式。而不同負載允許的斷電時間有所不同,為了滿足敏感負荷對電壓的要求,STS的切換時間必須在4ms以內[13],才能保證供電的連續(xù)性,達到“無縫”安全切換的目的。STS的切換總時間為故障出現檢測時間和雙向可控硅觸發(fā)切換時間之和。采用改進dq變換電壓暫降檢測法,迅速的檢測電壓暫降或中斷,將切換時間縮短至2.5ms。
2.1 改進的dq變換電壓暫降檢測方法
為加快電壓暫降的識別,針對dq變換法中主要存在的延時問題,在dq變換法中加入求導環(huán)節(jié),用求導的方式構造出三相電壓Ua、Ub、Uc,由于構造中沒有經過延時,從而明顯地加快了檢測速度,提高了電壓檢測的實時性,而且克服了短時擾動現象。該方法通過對單相電壓Ua求導,得到電壓的余弦信號。設Ua=U sinωt,從而Ua'=Uωcosωt。根據三相電壓的特點,利用Ua和Ua'構造的三相電壓為:
變換因子中sinωt和cosωt是與檢測電壓擾動前電壓的正、余弦信號。將所得的Ud、Uq電壓中的直流分量Uda和Uqa提取出來,由式(1)得到由于實際檢測計算的Uda和Uqa為已知量,故定義檢測電壓幅值瞬時值Usag和電壓擾動的相位跳變角α的計算公式為:
利用MATLAB Simulink中的power system模塊建立仿真模型,對幅值為320 V輸入電源發(fā)生電壓暫降現象進行仿真。電源故障波形和其基于改進dq變換法的幅值Usag檢測波形如圖2所示,圖中設置0.07~0.13 s內電源發(fā)生電壓暫降現象。STS以暫降幅值的80%作為啟動閾值,采用普通方法的電壓幅值暫降檢測所用的時間在2ms左右,而改進法所檢測到的幅值從發(fā)生暫降到下降到80%只需0.2ms,雖然低通濾波器會給仿真帶來一定的延時,但總體來說改善了電壓暫降檢測的準確性和實時性[14]。
圖2 Ua故障波形和改進dq變換法的幅值Usag檢測波形
而實際電路應用中,檢測出的擾動電壓量Ua是離散的數字量。因此,對采樣的數字量求差分來代替求導,Ua的差分可表示為當采樣周期T較小時,用T代替Δt,故,整理后可得,所產生的誤差為:
由式(4)可見,導致的誤差不隨時間而變化,僅與采樣頻率有關,采樣頻率越大,誤差越小[15]。
2.2 可控硅觸發(fā)電路設計
雙向可控硅因具有門極過零關斷的特性,使雙向可控硅導通后,即使在門極觸發(fā)電流不存在時,也會繼續(xù)維持導通,直到雙向可控硅的電流下降到維持電流(接近于零的一個數值)以下,才能關斷。由于集成電路設計工藝的局限,可控硅的過零觸發(fā)電路輸出端不可避免的存在如圖3所示寄生電容。圖中R2、C和R3構成高通濾波電路。開關動作、電網波動、逆變電磁干擾等造成的諧波干擾,可能通過寄生電容耦合,進入過零觸發(fā)電路,從而產生觸發(fā)電流,造成雙向可控硅誤觸發(fā)。
圖3 雙向可控硅驅動電路
低通濾波器是解決諧波干擾的有效辦法。在由寄生電容構成的高通濾波電路的前級串聯一級RC低通濾波,可以有效地解決開關動作和電網波動造成的諧波干擾問題。而在R4與R2之間串聯一個磁珠,對電磁干擾有著很好的抑制效果。在低頻段,阻抗由電感的感抗構成,磁芯的磁導率較高,電感量較大,L起主要作用,電磁干擾被反射而受到抑制;在高頻段,阻抗由電阻成分構成,隨著頻率升高,磁芯的磁導率降低,導致電感的電感量減小,感抗成分減小,電磁干擾被吸收并轉換成熱能的形式耗散掉。圖4為改進的雙向可控硅觸發(fā)電路,R4、C2與L構成的高頻吸收網絡,當出現諧波干擾時,高頻諧波信號被R4與C2回路濾除掉,而電磁干擾信號能被磁珠有效吸收,剩余的低頻信號無法通過電容值很小的寄生電容C對可控硅觸發(fā)端產生觸發(fā)電流信號,從而有效避免了諧波造成可控硅誤觸發(fā)的現象。
圖4 改進的雙向可控硅觸發(fā)電路
圖5 諧波干擾時雙向可控硅觸發(fā)信號與負載波形圖
圖5為雙向可控硅輸入端出現諧波干擾時,觸發(fā)電路改進前后的波形圖,CH1為觸發(fā)信號,每格1 V,CH2為負載端電壓,每格100 V,時間軸每格5ms。如圖所示,當出現諧波干擾時,觸發(fā)電路改進前,通過寄生電容耦合,雙向可控硅觸發(fā)端產生了觸發(fā)電流,致使雙向可控硅導通,負載端出現小于半個周期的端電壓;觸發(fā)電路改進后,高頻吸收網絡有效地濾除了諧波干擾,從而雙向可控硅觸發(fā)端沒有出現耦合觸發(fā)信號,有效地防止了由于諧波干擾造成的雙向可控硅誤觸發(fā),避免了兩路電源間的環(huán)流現象。
模塊采用了高性能的微處理器芯片STM 32F103VCTb作為模塊采樣控制核心,保證了采樣精度和實時性,采用改進的dq變換法,迅速檢測出采樣電壓的幅值并進行對應的切換處理。
改進的雙向可控硅觸發(fā)電路中,由于增加了諧波吸收網絡,故觸發(fā)電路的觸發(fā)信號相應的會出現相位滯后,與改進前電路的相位差為θ=arctan(ωR4C2)。經過實驗和仿真后,選取了R4=1.2 kΩ,C2=10 nF,R2=50Ω,R3=330Ω,磁珠為10Ω的鐵氧體片式磁珠,雙向可控硅選擇了峰值電流為 40 A的BTA41-600b,滿足了功率需求。并依照這些參數,基于saber軟件對改進雙向可控硅觸發(fā)電路觸發(fā)端進行AC分析,仿真圖形如圖6所示。結果表明,在頻率為50 Hz時,相位幾乎沒有出現滯后,且增益曲線中的最大值都低于-30 dB,有效地解決了相位滯后和諧波干擾等問題。
設計的3.6 kW的靜態(tài)轉換開關模塊已成功應用于3.6 kW的光伏微網系統(tǒng)中,實現系統(tǒng)逆變器供電和市電供電切
圖6 雙向可控硅觸發(fā)電路觸發(fā)端AC分析
換。圖7為發(fā)生故障時STS的切換波形圖,時間軸為每格5 ms。如圖所示,切換前為太陽能或蓄電池經逆變供電,切換后為市電供電,切換點為時間軸5ms處,STS的切換時間均在2.5ms內,符合“無縫”安全切換的要求。
圖7 電源故障時S T S切換波形圖
本文設計了一個基于改進dq變換電壓暫降檢測法和改進雙向可控硅驅動電路的靜態(tài)轉換開關模塊。與以往的STS系統(tǒng)不同,該模塊抗諧波干擾能力強,避免了可控硅誤觸發(fā)現象,且縮短了切換時間,使得STS在2.5ms內實現自動切換,達到“無縫”安全切換的目的。模塊電路簡單可靠,成本低,現已成功應用于3.6 kW的光伏微網系統(tǒng)中。
[1]NIKNAM T,BARGHOOEER A A,NARIMANIM R.An efficient scenario-based stochastic programm ing framework formulti-objective optimal m icro-grid operation[J].Applied Energy,2012,99: 455-470.
[2]KAMEL RM,CHAOUACHIA,NAGASAKA K.Detailed analysis of m icro-grid stability during islanding mode under different load conditions[J].Engineering,2011,3(5):508-516.
[3] 王成山,楊占剛,武震.一個實際小型光伏微網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J].電力自動化設備,2011,31(6):6-10.
[4] 張洋,李強,李朝暉,等.光伏-儲能聯合微網系統(tǒng)工程方案設計[J].電力系統(tǒng)保護與控制,2010,23:212-214.
[5]TEMMA K,KONO Y,SIMOMURA M,etal.Proposal and development of power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 under islanding operation in a m icro-grid[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and Energy, 2006,126(10):1032-1038.
[6]TUMAY M,MERAL M E,BAYINDIR K C.Sequence reference frame-based new sag/swell detection method for static transfer sw itches[J].IEEEPower Electronics,2009,2(4):431-442.
[7] 楊艷,郭秉楠,傅強,等.三重抗干擾晶閘管觸發(fā)隔離輸出電路[J].南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1(1):10-12.
[8]CHENG PT,CHEN Y H.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impulse commutated solid-state transfer switch[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2006,126(7):888-896.
[9]MAHMOOD T,CHOUDHRY M A.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complementary feedersusing static transfer sw itch system[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2009,10(2):189-200.
[10] 張建華,蘇玲,陳勇,等.微網的能量管理及其控制策略[J].電網技術,2011,35(7):24-28.
[11] 言大偉,韋鋼,陳昡姿,等.考慮可中斷負荷的微網能量優(yōu)化[J].電力系統(tǒng)及其自動化學報,2012,24(1):88-93.
[12] 王其英.靜態(tài)轉換開關(STS)的應用[J].UPS應用,2004(3):54-64.
[13] 袁義生,鄒娟,程良濤.一種無環(huán)流數字控制STS模塊的研制[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9,26(6):31-34.
[14] 張慶超,肖玉龍.一種改進的電壓暫降檢測方法[J].電工技術學報,2006,21(2):123-126.
[15] 趙國亮,劉寶志,肖湘寧,等.一種無時延的改進d-q變換在動態(tài)電壓擾動識別中的應用[J].電網技術,2004,28(7):53-57.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tatic transfer sw itch in photovoltaic m icro-grid system
WANG Zhen-dao,ZHAO Ya-kui,ZHOU Qi-jia
(School of Physicsand M icroelectronics Sciences,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2,China)
By STS (static transfer switch),photovoltaic micro-grid system for continuous power supplement and energy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was realized. Focusing on the problem of STS anti-jamming capability and switching time, approaches were proposed to meliorate the trigger circuit for 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 anddq transformation method of voltage sag detec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a 3.6 kW static transfer switch module with STM32F103VC controller was designed,and was applied to a 3.6 kW photovoltaic micro-grid system successfully. The STS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was effectively improved, and the switching time was reduced to 2.5 ms. Experiment results ultimately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model.
static transfer switch;photovoltaic micro-grid;triac;voltage sag detection
T M 914
A
1002-087 X(2013)11-2009-03
2013-04-18
湖南省科技計劃資助項目(2012FJ4264);湖南大學青年教師成長計劃資助項目
王鎮(zhèn)道(1974—),男,湖南省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系統(tǒng)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