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靜,劉立艦
(蘭州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城市道路網(wǎng)主要由路段和交叉口構成,其中交叉口尤其是信號交叉口對道路節(jié)點乃至整個路網(wǎng)的暢通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交通流量的不斷增加,信號交叉口(以下簡稱交叉口)的通行質量逐漸下降,導致城市道路出現(xiàn)嚴重的交通擁擠。為了使人流和車流均暢通通行,需要準確有效地評估交叉口的綜合運行質量,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善方案。國內外對交叉口的運營質量做了大量的評價,例如美國通行能力手冊中從停車延誤方面評價了交叉口的服務水平。文獻[1]提出了基于概率統(tǒng)計方法的綠燈間隔延誤的交叉口安全性分析,文獻[2]從運輸用戶感知來評價交叉口的服務質量。
現(xiàn)有的評價方法大多只關注交通問題的某些方面,如交叉口的安全和服務水平、運行水平的評價,而忽視了非機動車、行人的影響。在美國、加拿大等發(fā)達國家,自行車和行人在交通流中占很少一部分,但是在發(fā)展中國家,尤其在人口眾多的中國大陸,交叉口的情況非常復雜。機動車、摩托車、電動車、自行車、行人等,構成了交叉口的混合交通狀態(tài)。目前對混合交通的交叉口綜合質量評價的研究很少[3-5],本文將全面考慮交叉口混合交通特性,采用基于灰關聯(lián)度的聚類評價方法對交叉口進行綜合質量評價。采用灰色聚類的研究很多,但現(xiàn)有方法中指標權重的取值或者評價等級的臨界值都會對結果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而采用灰關聯(lián)度聚類和模糊動態(tài)聚類相結合的方法研究混合交通狀態(tài)下的道路交叉口還很少,本文將采用這種綜合方法來研究交叉口的等級分類,為交通管理和控制提供一定的參考。
我國人口眾多,大多城市交叉口交通情況復雜,從四面八方聚集在交叉口要通行的不僅有機動車,而且還有摩托車、電動車、自行車和行人等,在對交叉口進行規(guī)劃和管理時,需要考慮所有用路者的運行性能和安全性能。根據(jù)評價指標選取的完整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則,本文采用文獻[3]中的5個參數(shù)指標:
1)飽和度V/C
即實際流量與通行能力之比。
2)平均停車延誤SD
與交通口的服務水平密切相關。
3)排隊長度QL
指停駛車輛占用道路的空間長度。
4)干擾率CR
用來反映機動車和非機動車之間的干擾程度。我國平面交叉口的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混合通行,使直行和轉彎車輛及行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擾。其中機動車、非機動車之間的影響最為嚴重,文獻[3]提出的干擾率可以很好地反映它們之間的相互干擾程度。
干擾率的計算公式為
5)人車分離度SR
用來評價行人過街安全性能的1個代表指標。交叉口處機動車交通與步行交通交錯布局,使人車有一定的交叉。
人車分離度的計算公式為
實際調查時,可以在觀察時段內統(tǒng)計過街行人數(shù)量和未分離的行人數(shù)量。未分離的行人指與機動車爭道而行或在過街時擔驚受怕的行人。
綜上5個指標可以反映混合交通條件下交叉口的運行、服務水平、安全等整體綜合性能。
設有一系統(tǒng)Si(i=1,2,…,m),其中有m個評價對象,構成聚類基礎時需要首先確定特征指標序列為Xi:Xi=(Xi1,Xi2,…,Xin);然后根據(jù)指標屬性確定參考特征指標序列也就是基準序列為X0:X0=(X01,X02,…,X0n)[6]。指標值越大性能越好的指標為X0j=max{Xij},i∈I;指標值越小性能越好的指標為X0j=min{Xij},i∈I。最后根據(jù)Si的對象及其指標構成原始數(shù)列,由于數(shù)列中的指標不一定是同一單位,或其值不在[0,1]區(qū)間,所以要對原始數(shù)列作統(tǒng)一測度和同一化處理。
分別以m+1個指標(X1,X2,…,Xm,X0)中的1個為參考序列,以其它m個序列為比較序列,按灰色關聯(lián)度分析方法計算出關聯(lián)矩陣R為
式中rij(i≤m,j≤m)為以第i個評價對象的指標序列Xi為參考序列,以j個評價對象的指標序列Xj為比較序列的灰色關聯(lián)度[7]。
rij的計算式為
式中 ξij(k)為Xj對Xi在第k點的關聯(lián)系數(shù),其中 δ為分辨系數(shù),一般在[0,1]選取,本文中取 δ=0.5。
灰色相似矩陣G為
式中 ξij=(rij+rji)/2,ξij具有自反性ξij=1和對稱性ξij=ξji,因此G是評價對象的灰色相似關系矩陣。
G反映分析論域中各元素(待評價對象)相互間的親疏關系,故可直接進行模糊聚類或建立等價關系進行聚類[8]。G不一定具有傳遞性,即不一定是灰色等價矩陣。為了進行分類,還需要將G改造成灰色等價矩陣G*。
用二次方法求G的傳遞閉包t(G),t(G)就是所求的灰色等價矩陣G*,即t(G)=G*。再讓閾值λ由大變到小,對于各個不同的λ∈[0,1],可得到不同的分類,從而形成一種模糊動態(tài)聚類圖,可以比較形象和直觀的了解樣本的分類情況。這樣就實現(xiàn)了灰色聚類分析法和模糊聚類分析法的結合,從動態(tài)聚類圖中可以評價樣本的等級排序或分類。
該方法簡單可行,且不需要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和評價等級的臨界值,比其它的灰色聚類方法容易操作。
以文獻[3]中的數(shù)據(jù)為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灰色關聯(lián)度聚類分析。表1為原始數(shù)據(jù),共有14個交叉口。
表1 某交叉口調查數(shù)據(jù)表(高峰小時)
表1中前4個指標均為低優(yōu)指標,故以各列指標中的最小數(shù)據(jù)作為基準值,第5個指標為高優(yōu)指標,以該列的最大值作為基準值,這5個基準值組成基準序列,用該值除以相應指標所有數(shù)列數(shù)據(jù)作歸一化處理,即得分析體系數(shù)據(jù),見表2。
表2 分析體系數(shù)據(jù)
根據(jù)表2按式(1),(2)計算出的關聯(lián)矩陣R,再根據(jù)R與式(2)求得G,有
3.2.1 直接聚類
G中的最后一行以基準序列為參考序列求得的關聯(lián)序,可按值的大小對評價對象進行排序,值越大說明與基準越接近,對象越優(yōu)。值的大小順序為:1.000 0 >0.864 6 >0.635 7 >0.632 9>0.574 2 >0.561 2 >0.522 1 >0.486 7 >0.480 7 >0.475 8 >0.472 7 >0.471 8 >0.466 7 >0.442 0 >0.438 6。對應的各評價對象的優(yōu)劣序見圖1。
圖1 各評價對象的優(yōu)劣序
根據(jù)灰色相似關系矩陣G對圖1進行賦權,得到對象間的親疏關系見圖2。
圖2 各評價對象的親疏關系
根據(jù)親疏關系,取λ=0.72,可以根據(jù)親疏關系劃分為4段,即交叉口綜合質量由好到壞可以分為4類:{S7}、{S13,S1}、{S8}、{S2,S3,S4,S5,S6,S9,S10,S11,S12,S13,S14}。
3.2.2 動態(tài)聚類
用matlab7.0編程求得傳遞閉包(由于篇幅限制,源程序略)[9],得G的灰色等價矩陣G*為
用matlab編程求出由大到小取不同值時的截矩陣,將評價對象Si進行動態(tài)聚類,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對應的對象分類
畫出其動態(tài)聚類圖如圖3所示。
圖3 評價系統(tǒng)的動態(tài)聚類圖
動態(tài)聚類表明了各交叉口的等級排序為:{S0,S7}、{S13}、{S1,S8}、{S11,S2,S4,S5,S3,S12,S14,S9,S10,S6}。如果分為優(yōu)、良、中、差4類,則從分類中可以看出,S7與S0化為一類,說明第S7個交叉口屬于優(yōu)。第S13個交叉口屬于良;第S1、S8個屬于中級,其它屬于差等級。
3.2.3 聚類結果比較
直接聚類和動態(tài)聚類的結果基本一致,唯一不同是直接聚類中S1被劃為良,而動態(tài)聚類中S1被劃為中級,主要原因是直接聚類的結果取決于最佳閾值λ,而λ的不同取值得到的分類也許相同。如上例中λ=0.65與λ=0.72結果相同,都被劃為4類。文獻[3]中S7為優(yōu),S1,S2,S8和S9為良;S11和S13屬于中;其它交叉口(即S3,S4,S5,S10,S12和S14)被劃分為差類。這與本文研究中的結果差別不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本文研究中和交叉口信號設置影響,沒有考慮各因素對系統(tǒng)的權重。但綜合來說,應用灰關聯(lián)動態(tài)聚類方法是比較成功的,因為這種方法不受評價等級閾值影響,不需要建立具體等級對應標準,操作簡單,容易應用。
本文研究適合于我國混合交通條件下交叉口的綜合質量評價,通過由灰關聯(lián)度得到的灰相似矩陣進行的直接聚類和動態(tài)聚類方法的比較和分析,表明基于灰關聯(lián)度分析的動態(tài)聚類對交叉口進行綜合評價是可行的。該方法計算簡單,可以用matlab編程,不需要建立評價標準來確定評價指標對應的優(yōu)、良、中、差臨界值,也不需要確定各個評價因素對評價系統(tǒng)的權重,可以根據(jù)評價系統(tǒng)的實際情況確定相應的截集水平進行聚類分析。該技術方法正確,結論正確,更重要的是該方法比一般灰色聚類方法操作簡單,且容易應用于其它領域,評價結果可以為交通規(guī)劃和管理部門提供一定的參考,為改善工程排序并有效利用現(xiàn)有資金提供技術支持。如果有詳細的調查數(shù)據(jù),本文中的評價指標可以考慮交叉口效率、路面條件、環(huán)境影響等指標,可以更全面的對交叉口進行綜合質量評價。
[1]Keshuang Tang,Hideki Nakamura.Safety Evaluation for Intergreen Intervals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Based on Probabilistic Method [J].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009(2128):226-235.
[2]Dongmin Lee,Tae-Gyu Kim,Martin T Pietrucha.Incorporation of Transportation User Perception into Evaluation of Service Quality of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J].Australian Tennis Magazine:Asia and the Pacific,2007(2027)9 -18.
[3]李嘉,岳中琦,李群,等.灰色聚類的信號交叉口綜合質量評價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0(1):101-106.
[4]J Li,Z Q Yue,S C Wong.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ignalized Urban Intersections under Mixed Traffic Conditions by Gray System Theory[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2004,130(1):113 -121.
[5]管曉偉,肖貴平,聶磊,等.基于TCT的平面交叉口灰色聚類評價方法[J].工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07,33(1):47-49.
[6]羅中云,趙興東.灰關聯(lián)聚類法在大氣污染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2001,14(5):462-464.
[7]鄧聚龍.灰色系統(tǒng)理論教程[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0.
[8]丁岳維,謝亞衛(wèi),丁瓊.基于模糊動態(tài)聚類分析的道路擁擠收費決策模型[J].統(tǒng)計與決策,2011(15):44-47.
[9]吳善杰.改進的模糊聚類分析方法在MATLAB中的實現(xiàn)[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07,4(3):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