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航 杜 濱 孫美貞
(青島市中心血站,山東 青島 266071)
某區(qū)病毒滅活血漿的臨床應用探討
王博航 杜 濱 孫美貞
(青島市中心血站,山東 青島 266071)
探討病毒滅活血漿在青島地區(qū)的使用狀況,明確病毒滅活血漿的臨床應用效果,就血漿病毒滅活對安全輸血的意義進行闡述,進一步說明合理使用病毒滅活血漿可以降低因輸血而傳染疾病的風險,達到指導臨床安全用血的目的。
病毒滅活血漿;臨床應用效果;安全輸血
安全輸血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1]。其中血漿輸注在臨床輸血中占有重要地位[2],但由于輸注血漿傳播某些傳染病的可能性高于其他血液制品,所以為了有效防止這種相關危險的發(fā)生,我們采取了各種措施如不斷增加血液檢測項目、檢測技術不斷改進,但仍無法保證將處于窗口期的病毒檢測出來,而此時受血者一旦輸注此類血液制品,病毒進入人體一段時間后就具有了感染性,從而導致輸血相關性傳染病,所以要確保安全輸血,除濾除血液中的白細胞之外[3],實施血漿病毒滅活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自2007年以來,我站已對部分血漿進行了滅活,至2010年此項工作完全展開,病毒滅活血漿的用量逐年增加,臨床知曉率明顯提高,應用治療效果滿意,以下本文就血漿病毒滅活對安全輸血的意義及青島地區(qū)病毒滅活血漿的臨床使用情況介紹如下。
輸血除能治療患者外,也可以引起不良反應(輸血免疫反應)、并發(fā)癥和輸血相關性傳染病(病毒感染、細菌感染、梅毒、瘧疾等),其中尤其是以脂質包膜致病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危害最大,所以為了防止輸注血漿引起病毒感染的危險,已研究出多種對血漿中病毒滅活的方法[4],目前最常用的單袋血漿病毒滅活方法是亞甲基藍(MB)加可見光照射(Light)法[5],此法也是目前唯一獲準用于臨床的光化學血漿病毒滅活技術[6],我站采用此方法。
亞甲基藍(MB)加可見光照射(Light)方法即MB/光照法中的亞甲基藍臨床上常用作解毒劑,用于治療亞硝酸鹽中毒引起的高鐵血紅蛋白血癥和氰化物中毒。在血液產品的制備中,亞甲基藍可以同病毒顆粒上蛋白質、脂質結合,經過特定波長光照后能夠生成較活躍的氧原子,將病毒脂包膜破壞并且將復制阻止。MB/光照法方法操作簡單,對單人份血漿實施滅活時,亞甲藍用量非常少,幾乎能將所有包膜病毒滅活,經過濾器祛除后,亞甲藍的釋放量及殘余量均控制在標準范圍內,遠低于臨床用量,因此處理后的血漿制品是安全的,不會因為亞甲藍產生毒性[7],同時病毒滅活的過程使血漿沒有了傳染性,所以應用臨床將更安全。
病毒滅活血漿的臨床適應癥等同于普通冰凍血漿,可用于各種原因引發(fā)的缺乏或缺少足夠凝血因子的疾病、肝、腎臟功能損傷、心胸外科直視手術以及嚴重燒創(chuàng)傷、急性失血休克患者的臨床治療。但相關專家[8]研究證實血漿病毒滅活的過程中會導致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和Fg的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此建議在應用病毒滅活血漿時應在原有輸注量的基礎上增加25%的用量以保證臨床治療效果[9]。
根據(jù)我站9.0現(xiàn)代血站信息管理系統(tǒng)統(tǒng)計出2007年至2012年青島地區(qū)各臨床醫(yī)院血漿應用總量(表1),分析我站自開展推廣病毒滅活血漿以來,普通冰凍血漿與病毒滅活血漿的應用范圍,掌握不同種種類血漿發(fā)放使用情況,為安全輸注血漿制品提供數(shù)據(jù)理論支持,指導臨床合理用血。
表1 2007年~2012年青島地區(qū)各醫(yī)院血漿用量匯總表)(萬)
在2000年10月1日頒布實施《臨床輸血技術規(guī)范》指導下,明確了成分輸血技術在治療過程中不可動搖的地位,血漿制品的應用范圍已發(fā)展到多個學科治療領域,而病毒滅活血漿的臨床應用不但從功效上與普通冰凍血漿無異,而且杜絕了受血者發(fā)生輸血相關的傳染性疾病的可能性,在保證輸血安全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在青島市輸血協(xié)會及各臨床醫(yī)院輸血委員會的共同幫助下,我站本著促進輸血安全的原則,多次為青島地區(qū)個醫(yī)療機構的臨床醫(yī)生、血庫醫(yī)技人員以及采供血機構工作人員舉辦了成分輸血知識培訓班,宣傳普及成分輸血常識,尤其在病毒滅活血漿的正確應用上做了匯報,從表1可以看出,青島地區(qū)病毒滅活血漿的用量呈現(xiàn)逐年上升的趨勢,至2012年底統(tǒng)計,病毒滅活血漿的用量已超出普通冰凍血漿的用量,病毒滅活血漿已被廣大臨床醫(yī)師認可,它不但減少了輸血不良反應,而且臨床治療效果沒有改變,今后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為此我們將繼續(xù)加強血液制品的管理與發(fā)放,促進科學合理用血,確保輸血安全。
[1] 嚴小娟.臨床安全輸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10,19(23)∶137.
[2] 李寧,席惠君,葉萍,等.大連地區(qū)血漿臨床應用調查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08,21(5)∶334-335.
[3] Jeff RM.A new paradigm for preventing transfusion-transmitted infections[J].Am J Clin Pathol,2007,128(6)∶945-955.
[4] 李忠平.臨床輸血用血漿病毒滅活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輸血及血液學分冊,2001,24(2)∶157-159.
[5] 宋玉和.血液成分病毒滅活與安全輸血[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版,2007,4(1)∶77-78.
[6] 田靜云.病毒滅活血漿的臨床應用及安全輸血探討[J].臨床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11(19)∶1579-1580.
[7] 高峰,美蘭.熒光照射法.高峰.輸血與輸血技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41.
[8] 于建華,孫庶麗,王明鏡,等.病毒滅活血漿中有效成分及亞甲藍殘留量研究[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0,20(6)∶1541.
[9] 王飛,路志浩.亞甲藍光化學法血漿病毒滅活前后血漿成分的變化[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0,12(2)∶97-100.
R457.1
A
1671-8194(2013)13-03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