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輝
微通道傳熱用于火焰筒壁面冷卻的性能
苗輝
(中航空天發(fā)動機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28)
對微通道傳熱應用于航空發(fā)動機火焰筒冷卻進行了探索。構造了簡單微通道模型,其上下平面分別代表火焰筒內(nèi)外壁面;用工程方法計算火焰筒壁面的熱環(huán)境作為計算模型的邊界條件,以Fluent為工具模擬微通道換熱結構的冷卻性能;涉及兩種長徑比(20,40)和三種火焰筒壓降(2.0%,2.5%,3.0%)。結果表明,含有微通道換熱結構的火焰筒,能以較少的冷卻氣量維持較低的壁面溫度;冷卻氣流吸熱后升溫明顯,冷量利用率可達40%;冷卻氣量受長徑比影響顯著,受火焰筒壓降影響不大;火焰筒壁面沿流向的溫度梯度非常大。
航空發(fā)動機;燃燒室;微通道傳熱;火焰筒冷卻
未來先進航空發(fā)動機要求進一步提高總壓比和渦輪前溫度,將會導致燃燒室的熱負荷劇增,冷卻氣量和冷卻氣的冷卻能力同時被降低。為保證火焰筒的壽命和可靠性,發(fā)展高效的冷卻技術至關重要。
早期實用機型采用單層火焰筒壁面冷卻結構,如以F404、F110等為代表的氣膜冷卻,以GE90為代表的全發(fā)散氣膜冷卻[1],及被稱為準發(fā)汗冷卻的層板結構[2]等。
為提高冷卻性能,復合冷卻技術在航空發(fā)動機上得到應用,如對流/氣膜、對流/發(fā)散等對流類復合冷卻技術[3],和沖擊/氣膜、沖擊/發(fā)散等沖擊類復合冷卻技術[4~6]。然而,現(xiàn)有主流冷卻方式對冷量的利用率不高。傳統(tǒng)氣膜冷卻的有效換熱面積小,冷量利用率僅5%左右[7];對流/氣膜和對流/發(fā)散是在氣膜冷卻的基礎上增加背側對流換熱,但對流換熱的強度不大;沖擊/氣膜和沖擊/發(fā)散的有效換熱面積增加得不多。故這些復合冷卻方式均不能使冷卻氣流有效升溫,對冷量的利用率不高。如何使冷卻氣在形成氣膜之前吸收壁面溫度而顯著升溫,充分利用其冷卻潛力,是進一步降低冷卻氣量的關鍵。
微通道換熱結構(圖1)具有換熱能力強、結構尺寸小、重量輕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高能流密度的熱量傳輸[8],如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板冷卻等。
圖1 微通道換熱結構示意圖Fig.1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mini-channel heat sink
在美國高效節(jié)能發(fā)動機(E3)計劃中,P&W公司曾提出的以浮動瓦塊為基礎的逆向平行流翅片壁技術(FINWALL)[7],就是以微通道換熱技術冷卻火焰筒壁面。冷卻氣先在冷熱壁面之間的微尺度密集小孔內(nèi)對流冷卻,然后流到熱側表面進行氣膜冷卻[9]。冷卻通道采用電化學方法加工,特征尺寸0.9 mm,最長57.0 mm。經(jīng)試驗驗證,其循環(huán)壽命達20 000 h。
按傳熱模式劃分,微通道換熱結構火焰筒結構屬于對流/氣膜冷卻,但更強調換熱通道的尺寸效應以強化傳熱效果。特征尺寸在1.0 mm以下的通道就可以被稱作微通道[10]。
國內(nèi)對于對流/氣膜冷卻技術的研究,還限定在橫向肋[11]、擾流柱[12]、凸片[13]等強化槽縫對流換熱,尚無對微通道火焰筒技術的相關研究。本文采用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構造微通道火焰筒壁面,模擬實際燃燒室工作條件,研究換熱結構的冷卻效果,考察微通道強化傳熱技術用于火焰筒冷卻的性能特點。
2.1應用環(huán)境設定
以推重比10一級發(fā)動機燃燒室主燃區(qū)火焰筒為應用對象。由于主燃區(qū)燃氣溫度最高,火焰筒壁面遭受的熱負荷最大,更能體現(xiàn)微通道換熱結構的良好性能。
設置燃燒室進口總壓為2.06 MPa,進口溫度為810 K[14]。假設燃燒室進口氣流馬赫數(shù)為0.2,環(huán)腔中氣流速度為60 m/s,火焰筒壓降σL選2.0%、2.5%和3.0%三種;主燃區(qū)燃氣溫度為2 200 K,速度為25 m/s。其它參數(shù)皆按實際燃燒室設計過程近似選取。
2.2微通道換熱結構設計
選取1.0 mm×1.0 mm的正方形通道截面(當量直徑1.0 mm),肋片厚0.2 mm,通道長徑比l/d為20和40兩種。冷卻氣流采用靜壓方式進入微通道,流動方向與火焰筒中燃氣流動方向相反。冷卻氣流在微通道出口有180°折向,經(jīng)氣膜槽縫噴入火焰筒主燃區(qū)。氣膜槽縫高2.0 mm。選取一個單元通道為計算模型。微通道火焰筒結構及傳熱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微通道火焰筒結構及傳熱模型示意圖Fig.2 Heat transfer model of mini-channel liner
假設微通道換熱結構即為火焰筒壁面,其上下壁面分別為火焰筒外壁面和內(nèi)壁面。換熱結構兩側面為對稱邊界條件。
3.1傳熱模型分析
對燃燒室火焰筒壁溫的分析計算,Lefebvre[15]提出的準一維穩(wěn)態(tài)熱平衡分析方法,仍廣泛應用于燃燒室初步設計中。在此,采用工程方法計算熱流密度,作為微通道換熱結構的邊界條件。
3.1.1熱側輻射
燃氣向火焰筒內(nèi)壁面的輻射傳熱熱流為[16]:
式中:Tg、Twg分別為燃氣和火焰筒內(nèi)壁溫度(K),εw為壁面黑度且εw=0.7,εg為燃氣發(fā)射率,σ為斯蒂芬-玻爾茲曼常數(shù)(5.67×10-8W/(m2·K4))。
考慮碳粒輻射的燃氣發(fā)射率為:
式中:亮度因子B與燃料種類和燃燒效率有關,航空煤油在主燃區(qū)的B=4;r為油氣質量比;p為燃氣總壓(105Pa);L為射程平均長度(m),與氣體空間形狀和尺寸有關,對于短環(huán)形燃燒室,L=0.6HL,HL為參考截面火焰筒高度[6]。
3.1.2熱側對流
假設冷卻氣流能在熱側壁面形成常規(guī)的冷卻氣膜。采用氣膜有效性經(jīng)驗關聯(lián)式,不考慮氣膜疊加效果和氣膜唇口影響,有:
式中:h1為火焰筒內(nèi)表面的對流換熱系數(shù);Taw為氣膜冷卻絕熱壁溫,根據(jù)氣膜冷卻效率公式計算
其中:Tc為氣膜進口溫度,Cm為湍流混合系數(shù)(火焰筒中Cm=0.09~0.11[17]),x為氣膜射流離射流口距離,Mˉ為吹風比且Mˉ=ρcuc/ρgug,S為噴口縫槽寬度,cpg、cpc分別為燃氣和冷卻氣流的比熱。
結合本文模型結構和氣動參數(shù),根據(jù)Mˉ選擇h1的試驗關聯(lián)式。
3.1.3冷側輻射
火焰筒外壁對燃燒室機匣的輻射換熱,采用封閉空間內(nèi)兩物體間的輻射換熱公式計算[17]。冷側輻射熱流為:
式中:εa為承力殼體輻射率且εa=0.5~0.6[6],dw為火焰筒外徑,da為外套內(nèi)徑,Ta為外套內(nèi)表面壁溫,Twc為火焰筒外表面壁溫。模型中未出現(xiàn)承力殼體,只給出輻射率及其溫度(近似為環(huán)腔冷卻氣流溫度)。
3.1.4冷側對流
環(huán)腔氣流和火焰筒外壁的對流換熱,根據(jù)前人研究,采用光滑平板模型[17]:
式中,h2為火焰筒外表面的對流換熱系數(shù),且
其中:de為環(huán)腔當量直徑;對于冷流,Pr=0.7[18];λ、ρ、u、μ分別為氣流導熱系數(shù)、密度、流速和粘度。
3.2數(shù)值方法
采用商業(yè)軟件Fluent 6.3為工具,將以上四種熱流通過UDF編程嵌入Fluent中,作用于微通道固體換熱結構的上下表面。忽略沿壁面軸向導熱。
模擬一個微通道單元內(nèi)的空氣流動與換熱情況。在所有流動域內(nèi),空氣均為變物性。假設導熱率、定壓比熱容、動力粘度僅為溫度的函數(shù)。每一步迭代中Fluent自動修正物性參數(shù)。
流道進、出口分別采用壓力進口條件和壓力出口條件。根據(jù)前文總壓和流速條件,計算進口靜壓約2.0 MPa,溫度810 K;出口壓力根據(jù)火焰筒壓降計算。采用標準k-ε湍流模型,一階迎風差分格式,殘差10-8。
經(jīng)驗證,本文計算條件仍符合連續(xù)介質假設。忽略微通道中空氣與壁面間的輻射傳熱。
3.3網(wǎng)格無關性及算法驗證
以20 mm長微通道模型為對象進行網(wǎng)格無關性驗證。采用兩套網(wǎng)格,網(wǎng)格數(shù)量分別為10萬和80萬,所有主要結果(流量、流速、火焰筒內(nèi)壁平均溫度等)之間相差均小于0.1%,故選用第一套網(wǎng)格的精度。
由于火焰筒外部熱環(huán)境采用工程方法模型,故算法驗證只針對微通道換熱結構的流動和換熱情況。設定微通道等速度入口氣流條件,微通道所有外部壁面溫度恒定,傳熱結果與經(jīng)典公式相符[18],認為計算方法可靠。以UDF加入實際的熱邊界條件,開展本文工作。
4.1整體性能
本文的數(shù)值研究中,改變的條件參數(shù)為微通道長徑比(l/d=20,40)和火焰筒壓降(σL=2.0%,2.5%,3.0%),主要考察性能為該冷卻方式的單位面積單位壓力冷卻氣量Gp、微通道出口氣流平均溫度Ta-out、火焰筒內(nèi)壁(即微通道熱側壁面)的平均溫度Tw-ave和最高溫度Tw-max,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中可看出,微通道長徑比對氣量參數(shù)影響明顯。對于3.0%的火焰筒壓降,工況6與工況3相比Gp下降了50.5%。可見,在保證壁面冷卻效果的同時,增加微通道長度是減小冷卻氣量的重要手段。
表1 整體性能結果Table 1 Performance results
微通道技術所需冷卻氣量能與沖擊/發(fā)散雙層壁冷卻方式相當(Gp=0.50~0.65 kg/(s·m2·atm)[5]),比推重比8一級發(fā)動機燃燒室的(Gp=0.7 kg/(s·m2·atm)[14])大幅減小。需說明的是,簡化模型忽略了實際中的一些流動損失。
以冷量利用率ηc來表示對冷卻氣量冷卻能力的應用率。
從表中還能看出,冷卻氣流經(jīng)微通道后升溫明顯,如工況4,上升了66.7 K,冷量利用率為32.4%,遠大于氣膜冷卻的5.0%[7]。
從壁面溫度結果看,火焰筒內(nèi)壁最高溫度低于目前國內(nèi)材料耐溫水平。故還能進一步優(yōu)化結構,以減少冷卻氣量、增加冷量利用率,這也表明了微通道換熱結構的強大換熱能力。另外,隨著火焰筒壓降的增加,冷卻氣量增加,對壁面的冷卻效果增強。
4.2熱壁溫度場
以工況3為例,微通道換熱結構上下壁面溫度場如圖3所示。從圖中看,壁面溫度沿流向呈單向變化,說明氣膜冷卻效果并不明顯,微通道冷卻占主導地位。
熱流數(shù)據(jù)也能說明這一點。以圖3中工況為例,熱側輻射熱流866 kW/m2,熱側對流熱流70 kW/m2,冷側輻射和對流總熱流51 kW/m2。微通道換熱結構發(fā)揮主導作用(>86%);氣膜冷卻作用較小,主要起隔熱作用;冷側傳熱能力更差。
沿微通道流向的壁面溫度變化較大,如圖3中工況,熱側壁面溫度梯度高達1 500 K/m。這是由于微通道結構具有極強的換熱能力,氣流升溫明顯,冷卻能力逐漸變差,這與提高冷量利用率相矛盾。在實際結構中,為避免火焰筒裂紋等故障,宜采用浮動壁單元體結構,允許熱結構在一定范圍內(nèi)自由膨脹[7]。
圖3 工況3的微通道換熱結構壁面溫度場Fig.3 The wall temperature contours of mini-channel for case 3
4.3冷卻效果和冷卻效率
以冷卻效率η來表征無量綱的冷卻效果:
火焰筒內(nèi)壁沿軸向的溫度分布及冷卻效率如圖4所示。從圖中可看出,壁面溫度及冷卻效率的變化比較平緩,沒有出現(xiàn)氣膜冷卻或沖擊/發(fā)散冷卻等方式的局部劇烈變化[4]。壁面溫度或冷卻效率隨幾何位置近似成線性變化,但在首尾兩段,曲線斜率都變小,說明局部冷卻效果都比中間位置強化。原因是在微通道入口段,入口段效應使局部傳熱得到一定程度的強化;而在微通道出口段,氣膜的冷卻能力最強,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冷卻性能。隨著長徑比的增加,其冷卻性能有較大的減弱,而且越接近冷卻通道出口這種減弱越明顯。這是因為在相同壓降條件下,較大長徑比通道的流量較小(或速度較小),冷卻能力較??;同時,較大長徑比通道中冷卻氣流溫度升高較多,導致冷卻能力進一步減小。
圖4 微通道火焰筒冷卻效果Fig.4 The cooling performance of mini-channel liner
(1)微通道火焰筒具有良好的冷卻整體性能。如工況4,當冷卻氣量為0.44 kg/(s·m2·atm)時,壁面最高溫度1 015.7 K,冷卻氣流升溫66.7 K,冷量利用率為32.4%。
(2)在傳熱過程中,氣流在微通道中的冷卻占主導作用。如工況3,微通道結構吸收了超過86%的熱量。
(3)沿流向火焰筒壁面溫度梯度很大。如工況3,溫度梯度達1 500 K/m。
(4)本文數(shù)值模擬表明,微通道傳熱結構在火焰筒冷卻方面具有良好性能,但較大的壁面溫度梯度也許是制約該技術工程應用的關鍵因素。
[1]程波,劉堃,李彬,等.復合冷卻結構冷卻效率的試驗研究[J].燃氣渦輪試驗與研究,2007,20(4):36—40.
[2]Nealy D A,Reider S B.Evaluation of Laminated Porous Wall Materials for Combustor Liner Cooling[J].Transac?tion of ASM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Power,1980,102 (2):268—276.
[3]Chila R J,McMahan K W.Combined Convection/Effusion Cooled One-Piece Can Combustor:US 2010/0257863 A1 [P].2010.
[4]Zhang J,Xie H,Yang C.Numerical Study of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Impingement/Effusion Cooling[J].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2009,22(4):343—348.
[5]林宇震,俞文利,劉高恩,等.沖擊加發(fā)散雙層壁冷卻方式壓降分配對斜孔內(nèi)對流換熱影響的研究[J].航空學報,2003,24(2):0097—101.
[6]李彬.沖擊-致密微孔浮動壁火焰筒冷卻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
[7]Tanrikut S,Marshall R L,Sokolowski D E.Improved Com?bustor Durability-Segmented Approach with Advanced Cooling Techniques[R].AIAA1981-1354,1981.
[8]Lee P S,Garimella S V,Liu D.Investigation of Heat Trans?fer in Rectangular Microchanne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2005,48(9):1688—1704.
[9]趙清杰,李彬.浮動瓦塊冷卻結構在燃燒室中的應用和發(fā)展[J].燃氣渦輪試驗與研究,2001,14(1):10—13.
[10]Palm B.Heat Transfer in Microchannels[J].Microscale Thermophysical Engineering,2001,5(3):54—64.
[11]李建華,宋雙文,楊衛(wèi)華,等.不同結構肋化通道對流換熱特性的試驗[J].航空動力學報,2007,22(10):1663—1666.
[12]宋雙文,胡好生,楊衛(wèi)華,等.擾流柱對葉片尾緣對流換熱特性的影響[J].航空動力學報,2007,22(10):1604—1608.
[13]李建華,楊衛(wèi)華,陳偉,等.橢圓形突片氣膜冷卻效率的試驗研究[J].動力工程,2008,28(4):528—531.
[14]許全宏,林宇震,劉高恩.主燃燒室沖擊/發(fā)散雙層壁冷卻方式壁溫驗證試驗研究[J].航空動力學報,2005,20 (2):197—201.
[15]Lefebvre A H.Gas Turbine Combustion[M].2nd ed.Phila?delphia:Taylor&Francis,1999.
[16]蘇克.某型發(fā)動機燃燒室火焰筒壁溫分析[J].航空發(fā)動機,1993,19(3):22—32.
[17]曹玉璋,陶智,徐國強,等.航空發(fā)動機傳熱學[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5.
[18]楊世銘,陶文銓.傳熱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Application of Micro-and Mini-Channel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to Liner Cooling in Aero-Engine Combustor
MIAO Hui
(China Aviation Engine Establishment,Beijing 100028,Chin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was made on the cooling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and mini-channel heat transfer used in liner wall of an aero-engine combustor.A one-dimensional heat-transfer model was employed to define the boundary condition of mini-channel walls.FLUENT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cool?ing performance,involving two aspect ratio of mini-channel(20,40)at three liner pressure loss(2.0%, 2.5%,and 3.0%).Results show a powerful cooling capacity of mini-channel with small cooling air,which show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 a high utilization of potential heat sink(40%).Furthermore, the flux of cooling air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aspect ratio of mini-channel,and is slightly affected by pressure loss of liner.Finally,the temperature gradients of liner are remarkable.
aero-engine;combustor;mini-channel heat transfer;liner cooling
V231.1
A
:1672-2620(2013)04-0018-04
2012-12-06;
2013-03-19
苗輝(1984-),男,河南滑縣人,工程師,博士,主要從事航空發(fā)動機傳熱與燃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