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明,張 君
(西安理工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西安 710054)
科普文是向社會大眾傳播和普及科學知識,解說、介紹科學技術的說明性文章,通常采用生動、活潑的筆調(diào)來說明某一方面的科學知識??破瘴牡暮唵位阌谖覀冋莆蘸徒邮艽罅靠茖W信息,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幫助。但是我們往往只關注了科普文中包含的科學知識,卻忽視了對其語言特征的分析。本文通過對英語科普文中的評價性資源進行分析,探討科普文中實現(xiàn)態(tài)度意義的詞語特征和實現(xiàn)方式,分析其所表達的態(tài)度意義以及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協(xié)商對話。
評價系統(tǒng)(The Appraisal Systems)是20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語言學家馬丁(J.R.Martin)和他的同事嘗試創(chuàng)建的,其觸發(fā)點是1991—1994年馬丁主持的一項名為“寫得得體”(Write It Right)的項目。該理論根植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是對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一個新發(fā)展,屬于解讀性、闡釋性、(interpretive)的研究[1]。該理論認為:評價不應僅停留在語言的表層含義上,更應該通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透過表層語言著眼于更深層次的意義取向。評級系統(tǒng)是整個評價理論的中心,它是研究語篇的人際關系的系統(tǒng),關系到“文本中磋商的態(tài)度種類、投入的情感力度、價值溯源方法,以及說服讀者的方法”[2]。評價理論主要關注對人、對人的行為和對客觀事物進行價值評判的語言資源,其研究目的是建立一整套評價資源,即語言表達態(tài)度資源,并將這些語言資源用于語篇分析。Martin和Rose(2003)指出:“評價是一個關于人際意義的系統(tǒng)。人們通過評價資源向聽者或讀者表達他們對人和事的態(tài)度并以此來協(xié)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保?]評價理論所關注的正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研究方法所未涉及到的對評價意義的闡釋,即談話雙方的感覺及其所作出的判斷以及他們對人、事物、現(xiàn)象或行為過程的價值判定。
評價系統(tǒng)包括三大子系統(tǒng):態(tài)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級差(GRADUATION)。各子系統(tǒng)又有其次子系統(tǒng),態(tài)度的次子系統(tǒng)包括情感、判斷和鑒賞;介入的次子系統(tǒng)包括自言和他言;級差的次子系統(tǒng)包括語勢和聚焦。其中態(tài)度系統(tǒng)是整個評價系統(tǒng)的核心,態(tài)度是語言使用者對所描述的事物、現(xiàn)象或行為過程的態(tài)度,而這些態(tài)度則是從讀者的角度根據(jù)語篇文本中的語言所揭示出來的。具體來講,態(tài)度系統(tǒng)的次子系統(tǒng)中,情感是中心,由它引出判斷和鑒賞兩個次子系統(tǒng),這三個次子系統(tǒng)都是解釋語言現(xiàn)象的資源。情感系統(tǒng)是用來解釋語言使用者對事物、現(xiàn)象或行為過程作出的情感反應;判斷系統(tǒng)是用來解釋語言使用者依照某種倫理道德對某種事物、現(xiàn)象或行為過程作出的道德評判;鑒賞系統(tǒng)是用來解釋語言使用者對事物、現(xiàn)象或行為過程的美學欣賞。
本文所選例句均來自司樹森《科普篇》[3]中的英語科普文。評價理論是將語言資源本身作為一種有效的手段,用來解釋語言是如何進行評價、表明態(tài)度、表達交際雙方的人際定位和相互關系的[4]。評價理論是用評價資源來表達人際情感意義的系統(tǒng),本文是通過實例來分析在態(tài)度系統(tǒng)中語言使用者是如何利用評價資源進行評價并表明態(tài)度的。態(tài)度系統(tǒng)包括情感(Affect)、判斷(Judgment)和鑒賞(Appreciation)三個次子系統(tǒng),它們屬不同的范疇。圖1為整個態(tài)度系統(tǒng)的示意圖,便于讀者從整體上掌握態(tài)度系統(tǒng)的框架。
圖1 態(tài)度系統(tǒng)框架
由于科普文和科技文的語境是一致的,所涉及的內(nèi)容都是具體的科學事物、現(xiàn)象或行為過程,又由于科技文具有“客觀”和“不傳達個人情感意義”的特點,所以在科普文的態(tài)度資源系統(tǒng)中,情感和判斷資源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鑒賞資源較為頻繁。
情感系統(tǒng)屬心理學范疇,用于表達說話者對事物或現(xiàn)象的感情和情緒。情感的表現(xiàn)方式一般分為以下三種方式:“品質”情感(Affect as quality)、“過程”情感(Affect as process)和“評注”情感(Affect as comment)[1]。
1.“品質”情感
例1:The trend of the evidence has been consistent and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serious health risk…particularly cigarette smoking is associated with a shortened life expectancy.
在例1中,作者從上文數(shù)據(jù)資料中得出吸煙對身體健康有嚴重的危害,并會縮短人的壽命,作者通過品質形容詞“serious”和過去分詞“shortened”明確地表達了情感態(tài)度,足以達到勸誡吸煙者的效果,得到讀者的肯定,建立起讀者和作者之間的對話。這個例句所表達的情感就屬于品質情感。
2.“過程”情感
“過程”情感主要是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和行為過程(behavioral process)。心理過程描述情感的內(nèi)心過程,有時還表現(xiàn)出情感的持續(xù),多通過形容詞來揭示。行為過程注重從行為上體現(xiàn)出來的情感,多通過表過程的性質動詞來揭示。
例2:Any factor would reduce your opportunities to learn necessary social skills and put you at more risk of becoming anxious,depressed,or worse.
形容詞的使用描述了人們內(nèi)心情感變化的過程。在例2中,這兩個形容詞揭示了這些不惹人喜歡的因素都會使人的內(nèi)心變得急躁、沮喪,甚至帶來更壞的結果。
例3:Children as young as three years seem to prefer pretty children to their less attractive peers,and pretty children are less likely to be blamed when they misbehave.
在例3中,作者通過使用表過程的詞“prefer”來從行為上體現(xiàn)出內(nèi)心情感的傾向與變化。
3.“評注”情感
例4:Unfortunately,the more industrialized we become the farther away we more from direct contact with plants,and the less distinct our knowledge of botany grows.
在例4中,作者通過表品質的副詞——情態(tài)狀語“unfortunately”——所表達的感情來進行評注,明確表達了作者對遠離植物和植物知識淡化這一現(xiàn)狀的無比擔憂,同時期待得到讀者肯定的反應。這個例句中的情感就屬于評注情感,作者通過使用表品質的副詞來表現(xiàn)“評注”情感,“unfortunately”評注的就是該現(xiàn)象的令人擔憂與不幸。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科普文的情感系統(tǒng)中,語言使用者多通過使用表品質的形容詞、副詞、分詞等來表達態(tài)度,評注情感,讀者從這些評價性的態(tài)度資源中接收語言使用者傳遞出來的情感信息,從而建立起雙方的對話關系,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普及。
判斷系統(tǒng)屬于倫理范疇。Painter(2003)認為,判斷系統(tǒng)是與特定的社會文化相關的,它是在一定的社會倫理價值觀框架下解釋人們肯定或否定的行為[5]。這種評價包括社會尊重(Social Esteem)和社會約束(Social Sanction)兩個方面。
1.社會尊重
社會尊重有正面含義和負面含義,正面含義令人羨慕,負面含義雖應受批評,但被批評的行為卻不是法律意義上的懲罰。社會尊重與常態(tài)(normality)、做事能力(capacity)和堅忍不拔(tenacity)三個方面有關。
例 5:Tennessee,an“atomic city”was built to separate U-235 from ordinary uranium.
在這句話中,“ordinary”是用來表示鈾的一種常態(tài),作者以此為標準對鈾-235的分離進行評判。
例6:Flu viruses of the type known as“A”have shown a capacity to change their molecular structure,stealthily adapting and readapting to their human hosts.These changes happen every year or so and on a global scale,so that a new strain that appears on one side of the world may spread within months to every continent,to become the new dominant type of influenza.
在例6中,作者先通過使用表達能力的名詞“capacity”明確地表達了A型流感病毒具有改變分子結構的能力,后又通過使用形容詞“dominant”來評判這種新型流感病毒具有的能力如何,結果發(fā)現(xiàn)A型流感病毒是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成為波及面最廣的一種新型強勢病毒。
“堅忍不拔”這種品質通常是對行為人所表現(xiàn)出的勇氣和意志力等的評判。但在科普文中,評價的對象一般都是科學事物,現(xiàn)象以及行為過程等,很少涉及到個人的品行,所以社會尊重(Social Esteem)中“堅忍不拔”這類評價資源十分少見。
2.社會約束
社會約束也具有正面含義和負面含義,正面含義具有表揚性,負面含義是法律意義上的嚴重譴責。社會約束通常與行為是否真實可靠(veracity)、是否正當(propriety)有關。
例 7:The written examination,where all students are tested on the some questions,was probably not known until nineteenth century.
在科普文中,“probably”這一類立場副詞的使用極為豐富,表達了作者對事件、狀態(tài)是否發(fā)生的可能性所作出的判定,是表達可靠性、疑慮的一種手段。在例7中,作者用“probably”一詞對筆試考試在19世紀才為人所知這一事件的可靠性進行了評判。
例8:From this standpointthe objective test gives each student a fairer chance,and of course it is easier and quicker to score.
在科普領域中,我們通常依據(jù)領域內(nèi)的專業(yè)規(guī)范來評定社會約束中的行為是否正當(propriety)和在何種程度上適當。例8中,“fairer”作為形容詞來說明測試的屬性,表明了在測試中依據(jù)種種因素,客觀測試給學生提供的機會比較公正,也有利于最后的評分,是更加適當?shù)目茖W行為活動。
在科普文的判斷系統(tǒng)中,語言使用者通常使用形容詞、副詞、分詞及其否定形式等對被評判對象的品質或屬性進行描述,并在描述的過程中根據(jù)專業(yè)領域內(nèi)的倫理道德標準對科學事物、現(xiàn)象或行為過程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評判,傳遞潛在的態(tài)度意義,建立起讀者與作者之間的無形對話。
鑒賞系統(tǒng)屬美學范疇,是表達事物價值,包括自然現(xiàn)象和符號現(xiàn)象價值的資源,指對文本/過程及現(xiàn)象的評價[6]。在科普文中,主要是對科學事物、現(xiàn)象或行為過程的評價,有正面和負面含義。具體包括反應(Reaction)、構成(Composition)和價值(Valuation)。在科普文中,作者用語言承載思想,以客觀事實為依據(jù),對科學事物、現(xiàn)象或行為過程進行鑒賞,并加入對社會價值方面的判斷(如是否真實、是否合理、是否可靠、是否規(guī)范和簡明等),最后從品質、影響、平衡性、復雜性方面進行鑒賞性的描述和評價。
1.“反應”方面的鑒賞
“反應”方面的鑒賞是從品質(quality)和影響(impact)兩個方面出發(fā)的。
(1)“品質”鑒賞
“品質”鑒賞是對科學事物、現(xiàn)象及行為過程的特性和表現(xiàn)方面的評價,這種評價對讀者的情感有較大影響力,它所回答的問題是“Did I like it?”它不僅能展現(xiàn)出作者對科學事物的特征等方面的認知,同時可以通過對“品質”鑒賞向讀者傳達作者對科學事物、現(xiàn)象及行為過程的印象和性能等方面的感悟,建立起與讀者之間的聯(lián)系。
例 9:Surely,though,if a computer can be made complex enough,it can be as creative as we.
例9中作者通過使用品質形容詞“complex”來描述計算機的設計,就是通過修飾語來描述客觀事物的屬性,以此來鑒賞它的品質。
例 10:Of course,most mathematical problems can be solved quite mechanically by repeating certain straight-for-ward process over and over again.
作者通過品質副詞“quite”來進一步修飾和強化機械計算的程度,以此來展現(xiàn)不同強度的評價力度。
例11:The higher the internal pressure,the greater the tendency for the gas to expand.This is resulted from the increased movement of gas molecules.
在例11中,作者清楚地解釋了氣體內(nèi)部壓力增加的原因是溫度升高后氣體分子運動加速,而分詞“increased”正是對科學過程特性的品質鑒賞。
在科普文中,“品質”鑒賞使用較為頻繁,多通過形容詞、副詞、分詞進行評價,如 new,excellent,very,most,improved,well-known 等。讀者可以通過文本中的這些“品質”資源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態(tài)度意義和鑒賞性評價。
(2)“影響”鑒賞
“影響”方面的鑒賞通常情感較為強烈,針對“影響”所回答的問題是“Did it grab me?”但在通俗客觀的科普文中并不會頻繁使用,偶爾出現(xiàn)帶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詞或副詞,通常是對科學事物、現(xiàn)象或行為過程所引發(fā)效果的描述與評價,如:outstanding,complex,increasingly,prevalent等。
例12:Robots,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prevalent adjunct in factories and industrial plants throughout the developed world,are programmed and engineered mechanical manipulators designed to perform industrial tasks without human intervention.
在例12中,作者通過使用副詞“increasingly”和形容詞“prevalent”來對機器人輔助技術做出描述和評價。這兩個詞足以表現(xiàn)出機器人輔助技術在發(fā)達國家日益流行的趨勢及日趨重要的影響力。
在科普文中,“影響”方面的鑒賞資源能夠很好地幫助作者表達感情,緊緊抓住讀者,促使讀者對科學事物、現(xiàn)象或行為過程所引發(fā)的效果進行聯(lián)想,盡可能地聯(lián)系生活,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普及。
2.“構成”鑒賞
構成包括平衡性(balance)和復雜性(complexity)。
“構成”方面的鑒賞實質上是對科學事物成分或過程環(huán)節(jié)是否合乎常規(guī)的評價。與其他評價資源相比,“構成”中的“平衡性”和“復雜性”兩方面的鑒賞在科普文中使用率最低。
(1)平衡性
“平衡性”實際上就是對科學事物、現(xiàn)象或行為過程統(tǒng)一性、規(guī)范性和穩(wěn)定性所作的評價,如:balanced,proportioned,consistent,logical等詞匯及其反義詞或名詞形式。
例13:It is impossible to know today just what our Stone Age ancestors knew about plants,but from what we can observe of preindustrial societies that still exist,a detailed learning of plants and their properties must be extremely ancient.This is logi cal.
在植物學中,我們推斷出祖先對植物的認識范圍、認識程度和認識過程都是合理的。例13中的“l(fā)ogical”就是對科學過程是否合乎常規(guī)的平衡性評價。
(2)復雜性
“復雜性”是對科學事物、現(xiàn)象或行為過程中成分多樣化的鑒賞性評價,科普文中常出現(xiàn)的鑒賞資源有:simple,complex,detailed,diversity 等形容詞和名詞形式。
例14:To appreciate fully the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life in the sea,it helps to think small.
在例14中,“diversity”是以名詞形式對海棲生物組成多樣化的認知和鑒賞評價。
3.“價值”鑒賞
在科普文中,“價值”鑒賞手段使用較為頻繁,此類鑒賞不屬于美學范疇,是對科學事物、現(xiàn)象或行為過程所具有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效益的評價,鑒賞“價值”的方式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使用凸顯內(nèi)在價值的形容詞、副詞、名詞等來體現(xiàn)科學事物是否重要、實用、新穎等一系列價值特點,通常包含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如:important,unique,significant,new,effective,efficient,applicable等。作者通過使用這些可以體現(xiàn)價值的詞匯來吸引讀者,并使讀者認識到科學事物、現(xiàn)象或行為過程的內(nèi)在價值,最終引起讀者的共鳴。
例15:Cigarette smoking is believed by most research workers in this field to b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ncer of lungs.
在例15中,用形容詞“important”足以說明吸煙是導致肺癌發(fā)病的重要誘因。這是一個否定朝向的“價值”鑒賞,作者通過研究人員的調(diào)查研究告訴廣大讀者這一致癌的重要因素,足以引起讀者的高度重視,盡量減少吸煙量。
例16: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new technologies to help achieve that goal is a new breed of lowpowered microprocessors that can vary the speeds at which they operate.
在例16中,作者使用形容詞“new”對這項最有前途新技術的“價值”進行鑒賞,突出表達了該項技術新穎、實用的特征。
(2)通過情態(tài)詞來間接表達對科學事物、科學現(xiàn)象或行為過程潛在“價值”的鑒賞,如:will,shall,would,should等。這些詞具有預見性,有對未來可能發(fā)生情況的判斷,間接表達了作者對科學事物所蘊含“價值”的鑒賞。
例17:It is clear that computer for doing this type of control of movement according to sense impression will certainly be available.
在例17中,作者通過使用情態(tài)詞“will”來對產(chǎn)品的潛在“價值”進行鑒賞,表達了對這一科技產(chǎn)品出現(xiàn)前景的預測和推斷,間接傳達了對產(chǎn)品“價值”的看法:如果該產(chǎn)品能夠出現(xiàn)并得以推廣,那么它所帶來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效應都是非常顯著的。
(3)通過“品質”描述間接進行“價值”鑒賞。這是因為“品質”描述是對科學事物、現(xiàn)象或行為過程特質和性能等方面的描述,而在“品質”認同的過程中,會體現(xiàn)出它的“價值”。上文我們已經(jīng)分析了有關“品質”的評價資源,下面將再舉一列進行說明:
例18:“Freedom from time and place makes E-mail amazing and liberating.”says Penn Jillette,one of the magicians Penn & Teller.
在例18中,作者通過“freedom”、“amazing”、“l(fā)iberating”這些詞來對E-mail的特質和性能進行描述,在對E-mail“品質”認同的過程中,間接地表達了對其“價值”的鑒賞:大力推廣E-mail的使用,那么它所帶來的價值將會是巨大的。這些鑒賞性的評價資源可以很好地說服讀者,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
(4)使用形容詞或副詞的比較級來鑒賞“價值”。通過比較我們能夠進一步發(fā)現(xiàn)科學事物、現(xiàn)象或行為過程在品質、性能、運作等方面的優(yōu)劣或差異,進而表達不同的“價值”意義。
例19:This faster performance will make interactive global access to networks and video teleconferencing practical and appealing.
在例19中,作者用形容詞的比較級“faster”來說明近地衛(wèi)星具有目前軌道飛行器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快”,這種優(yōu)勢可以使全球交互式網(wǎng)絡和電視電話會議變的可行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比較級形式的使用能夠非常明顯地表現(xiàn)出科學事物、科學現(xiàn)象或行為過程的“價值”所在。
通過上文的例證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鑒賞資源在科普文中的出現(xiàn)頻率要遠遠高出情感資源和判斷資源,這主要是因為科普文不僅要通過傳播科學知識來聯(lián)盟讀者,還要使讀者認同作者對科學事物、現(xiàn)象或行為過程的鑒賞評價,并理解作者如何使用鑒賞資源進行評價和表明態(tài)度意義。
長期以來,人們只關注科普文中包含的科學知識,卻忽視了對其語言特征的分析,忽略了科普語言資源所承載的作者的態(tài)度意義。在科普英語語篇中,通過運用評價理論對語言資源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態(tài)度資源的詞匯特征,作者態(tài)度意義的多種實現(xiàn)方式,同時為讀者的科普閱讀提供了更加有效的理論引導,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所傳遞的對科學事物、現(xiàn)象和行為過程的評價。因此,評價理論對英語科普文中作者態(tài)度意義的理解是很重要的。
[1] 王振華.評價系統(tǒng)及其運作——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新發(fā)展[J].外國語,2001(6):13-20.
[2] Martin J R,Rose D.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Continuum,2003.
[3] 司樹森,劉典忠.四級·科普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 張金云,王曉.科普英語評價理論分析[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5] Painter C.Developing Attitude:An Ontogenetie Perspective on Appraisal[J].Text,2003,23(2):183 -209.
[6] Martin J R,White P R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ian,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