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我暫別報社,旅居愛丁堡。我的寓所對面有所小教堂,一天下午,陽光很好,我和朋友喬納森坐在教堂門前的臺階上。他是美國人,虔誠的基督徒,在小教堂幫忙,常向我普及基督教知識。那天下午,也許他覺得機緣已到,就問我:“你現(xiàn)在每天禱告嗎?”我告訴他沒有,然后用蹩腳的英語向他解釋:
“很抱歉,恐怕我今生當不了基督徒了。從小我就被要求服從,不能有別的想法。長大后我開始厭惡服從,認為被別人控制思想是可恥的,對所有信仰都有了警惕,對偶像都反感,對全能的神都遠離,所以對耶穌總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不敢把自己托付給他?!?/p>
存在于我身上的問題,關于靈魂的焦灼,相信并非個案,同樣也困擾著幾乎所有國人。崇尚自由的人焦慮,信基督的人痛苦,信孔子的人也痛苦,信傳統(tǒng)因果報應的人更是絕望,什么都不信的人反倒是有福的。在這個時代,你要么做一個饕餮者,要么做一個麻木者,否則都躲不過痛苦。
在中國的城鄉(xiāng)游歷時,街巷市井之間,常見有人感慨:“現(xiàn)在的人心咋這么壞???”話糙理端,中國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得超出預言家的想象,在權力示范效應下,對天、地、神、圣人、歷史的敬畏,幾乎消失殆盡。安身立命的道德感找不到,應該移植的制度蹤跡不見,嫁接的道德體系缺少生命力,普通百姓樸素的報應觀念也被摧毀,那份維系社會與人心的內在秩序感正在崩盤。這是最可怕的情景,也是諸多社會災難事件的內在根源,否則你完全無法理解,為什么會有人敢把有毒的污水注入千米的地下,斷絕百年之后自家子孫最后的活命之路。
我的母親文化程度不高而多愁善感,大半生內心痛苦不已,后來信仰基督教,在家鄉(xiāng)小城郊外的教堂里日夜禱告,并堅持對父親和我布道,為的是使我們改信基督(我們家的“宗教戰(zhàn)爭”就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十來年時間,我親眼看著母親所在的鄉(xiāng)村教堂由十余間平房、百來個信徒,發(fā)展到信徒數(shù)以千計,并建成一座擁有千人席位的大教堂。母親把教堂當做真正的家,她對我形容那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在我的記憶里,這八個字是歷史課本上對一個政治清明的朝代的最高評價。
我的姥姥活到將近90歲,她一生無子,只有我母親這一個養(yǎng)女,所以常嘆自己命苦。姥姥80多歲時跟母親住進教堂,幾年前患病,教友們每日伺候,去世時教會租了一輛公共汽車,五六十位教友去殯儀館,在她遺體旁唱贊美詩送別。鄉(xiāng)下來的親戚目睹這場景,對我感慨:“老人命苦一輩子,還是個絕戶頭,老了老了有這么多孝子,這輩子也算值了?,F(xiàn)在鄉(xiāng)下都找不到壯勞力抬棺材了,老人這個走法真是不錯。”
我母親和我姥姥,代表著這個國度最普通的人們,他們左顧右盼,只為給自己的信念找一個存放的地方,讓自己心里感到幸福,不凄苦,不孤寂。雖然世道如此,本應是行為示范者的又“綱常大壞”,在這個2013年,我仍然希望,所有人都在自己心里點上一盞小燈,找到那個小小的太陽,既給自己以慰藉,也照亮周圍,不要麻木地行走在這世上,不要走得那么匆忙,不要把自己的靈魂都丟掉了。
選自《讀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