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繼紅
(泉州師范學院 文學與傳播學院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福建 泉州 362000)
當前,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通過各種途徑學習漢語,我國也加快了漢語推廣的步伐。如何讓更多的外國人學好漢語成為對外漢語教師新的課題。目前學界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方面的研究已經相當深入與透徹,系統(tǒng)全面的理論研究對實際教學工作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但是落實到學習者個人,就得考慮其學習漢語的具體目的,其所處的環(huán)境對學習漢語有什么要求,等等。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其學習漢語的目的就可能不同,這些不同將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產生很多細小的、特殊性的問題。這就要求漢語教師必須根據學習者的不同需求和特點,從更細微的角度,更加細致、有針對性地研究漢語教學。筆者參加了泉州師范學院第二屆菲律賓華裔青少年中文夏令營教學工作,參加了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留學生(來自孟加拉國、韓國、科特迪瓦等國家)輔助教學工作近兩年,并在校外兼職了土耳其漢語教師半年。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有一個課題亟待研究,即:如何在短期內提高零起點留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筆者就此以泉州留學生為例,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嘗試探討這一問題。
泉州的留學生大多沒有漢語基礎,需要系統(tǒng)地,從零起點來學習漢語。他們分別來自不同的國家,各自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民俗民風,等等,在交際過程中存在很多語言障礙和沖突。初到異鄉(xiāng)難以與周圍人群溝通、自身文化得不到認同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他們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正常生活,所以他們迫切希望能通過學習在短期內提高日常生活交際能力,以適應陌生的語言和生活、工作環(huán)境。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實訓三個方面入手,幫助留學生在短期內提高漢語交際能力。
市面上有各種版本的漢語教學教材。大部分的漢語課本都是從語音、生詞、語法點這些方面進行編排的,這樣的系統(tǒng)性教學對整體長期提高留學生漢語水平很有效用,但是對于零起點留學生,短期內提高漢語交際水平不是特別適用。而且有些教材由于較多考慮語法點的分布,使得人物的語言對話過于書面化,與實際生活的距離很大,更缺少了生動語言的活潑與得體,顯得過于僵化和死板,使得留學生沒有很大興趣學習。因此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編排上必須進行適當的取舍,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來保證每節(jié)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1.語音教學內容的選擇。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語音的重要性決定了語音教學是第二語言教學的基礎,是掌握聽說讀寫技能和交際能力的前提[1]。在語音的學習中,留學生是否掌握正確的發(fā)音方法及一定的語音知識,直接決定著留學生的漢語口語交際能否順利進行——能否聽得懂周圍人群的漢語,以及能否說出較為標準的漢語而不是容易使人產生誤解的洋腔洋調。對于零起點的泉州留學生(來自孟加拉國、韓國、科特迪瓦、菲律賓等國家)來說,最困難的問題就是語言交流。他們來中國之前大多只會說母語,有一部分會說母語和英語,相當部分的人與漢語是零接觸的,一些留學生只會說“你好”、“我”、“謝謝”等最為簡單的交際用語,和有過一定漢語基礎的其他留學生比起來,這一類留學生受母語負遷移影響更大,對漢語學習在心理上也顯得更為急躁。所以對于這一類學生的語音教學要求,外漢語教師應更加注意。其中要特別注意的是抓住學生的語音死角。所謂的語音死角,就是留學生母語中所沒有的,難以發(fā)出的或者糾正帶讀了多遍仍難以改正的語音。而且不同國家的留學生又呈現出不同的語音死角,這就要求對外漢語教師必須針對不同國家學生的語音死角問題進行不同的研究并采取相對應的策略,以便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教學。
目前,市面上出版的許多漢語教材都把語音教學課時拉得很長。如《漢語教程》(楊寄洲)第一冊(上)共十五課,專門講語音的有十課,占據了三分之二的內容。[2]在教學的初級階段就用如此多的時間來集中教學語音內容,不適于想要短期內提高漢語水平的零起點留學生,會削弱他們對漢語學習的熱情。因為語言具有民族性,而思維卻是全人類所共有的。[3]不論哪國的留學生,他們都有自己母語的基礎,語言方面的思維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真正非常難以掌握和容易混淆的語音數量只是占少數,并不太多。筆者認為對于零起點的學生,精華的十多個課時已然足夠。但語言的學習過程是日積月累的,不論語音、詞匯還是漢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教師在心理應該有個長期訓練鞏固的準備??梢栽趩⒚山虒W階段的每次課上都利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給學生進行語音的復習與訓練,有利于學生發(fā)音的規(guī)范與提高。
在糾正留學生平時的發(fā)音語調時,教師不能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要注意使用一定的方法。比如,在發(fā)現學生讀音錯誤,連續(xù)糾正了5、6遍之后,學生的讀音仍存在錯誤,就不應該一如既往地嚴厲糾正,這樣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大大減弱其對漢語的學習熱情。應該記錄下這一類學生的發(fā)音偏誤,在以后的課堂上潛移默化地教育他們。比如,韓國留學生往往會把ü發(fā)成üe,糾正帶讀了很多遍也收效甚微,那就采用一定的方法,讓他先發(fā)i,然后把嘴唇變成圓形,舌頭不動,這樣就比較容易正確地發(fā)音了。在糾正的過程中,記錄下這個語音易錯點,在以后的課堂中有意無意地讓他重復發(fā)音,反復糾正,就可以慢慢地鞏固好這個發(fā)音了。
2.漢字教學內容的選擇?,F代通用漢字共有7000個,常用漢字大約3500個[4],數量非常多。德國的柯彼德先生指出,“學習漢語最大的難關就是中國的傳統(tǒng)漢字”。[5]所以,漢字是對外漢語中比較艱巨的一項任務。而就泉州零起點留學生而言,相比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生來說,學習漢字有更大的挑戰(zhàn),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
萬事開頭難,如果在教學的開始階段就花大量課時讓零起點的留學生體會這個難度,無異于給留學生學漢語添加了一頭“攔路虎”。而且在泉州的這類學生,他們只要和中國人進行簡單的會話,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實際生活中的“馬路語言”,不需要會閱讀漢語書籍,對漢字在短期內暫時沒有特別的需求。所以筆者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初期階段可以弱化漢字教學,甚至完全放棄漢字教學,而是通過拼音和英語翻譯來取而代之。
當然,漢字是漢語語言和漢文化的載體,可以反映出漢族人民的生活、社會意識、民俗民風,等等。要真正深入地學好漢語,漢字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拼音替代漢字的學習只是短期內的策略,并不是長久之計。因此,我們在教學后期的對外漢語教學中還應高度重視漢字教學。
3.語法教學內容的選擇。語法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也是不可忽視的,漢語語法概括了漢語語言的結構規(guī)律、組合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掌握好了漢語語法,可以更加準確地理解和表達漢語。陸儉明先生曾指出:“語法教學,從總的方面說,當然很重要,因為通過語法教學可以使學生能準確地理解、準確地表達、盡量減少表達(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中的語法毛病。 ”[6]
在學界,關于理論方面的語法研究已經取得了大量的顯著的研究成果,對漢語語言教學也起到了很大的指導作用。但實際上,漢語教學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特別是對于泉州留學生來說,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漢語交際水平,我們需要找到一些適合課堂教學和學生實際交流需要的教學語法方法。況且,漢語語法內容豐富,結構復雜,有自己獨特的系統(tǒng)和特點,即使是作為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人也很少能把漢語語法分析得條條是路,頭頭是道。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的:“漢人教漢語,往往有些彼此都知道,不成問題,就是不知道也不去深究??山掏鈬鴮W生就是個問題了,就得逼著我們去研究。 ”[7]
對于零起點的留學生來說,要系統(tǒng)地掌握漢語比較困難。所以筆者認為要弱化復雜的語法教學,選取一些簡單的模式讓學生去學習。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傾向于采用一些公式法,讓學生去套用,用一些簡易的符號,由一個簡單的基本句型,變成多個句子。例如在教授學生學習“推薦”這個詞時,就交給他們兩個句型。(1)推薦某人去做某事可變換為:推薦+sb+去+v+sth,并結合他們生活中雇傭阿姨的情況舉例:我推薦這個阿姨去幫你干活。(2)推薦某人去某地做某事可變換為:推薦+sb+去+place+v+sth。例句為:我推薦這個阿姨去你家?guī)湍愀苫?。在講解之后,讓學生根據歸納的基本句型公式去造句,教師從學生所造的句子中發(fā)現問題并糾正,有一個固定模式,讓學生更好地套用并舉一反三,就將復雜的語法簡單化,降低語法的學習難度,也對學生的實際語言學習起到有針對性的指導作用。
關于教學手法,學界已經提出了相當多的很好的方法。比如:聽說法、交際法、全身反應法,等等。在具體實踐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習者的個體特點,采用多種方法教學。根據兩年來教泉州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實踐經驗,筆者認為以下教學方法是適合零起點留學生短期內提高交際水平的。
1.運用歸類教學,便于學生比較記憶。
對于這一類短期內想快速提高漢語水平的留學生來說,教師不要按照教材順序、一個模塊一個模塊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這種教學可能使學生感覺進步緩慢,每節(jié)課所學習的內容少,從而喪失學習興趣,也可能導致學生機械地把課文內容搬到大腦中,機械地強行記憶,而實際上并沒有理解和消化,更不能很好地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為了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內容,教師不能照本宣科,應該在備課時重新組織編排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綜合和分析。也就是所謂的歸類法。認知心理學認為,組織就是將信息進行整理,從而使信息建立一個有序的知識結構。[8]利用組塊原理將知識進行分類歸納,便于留學生的聯(lián)想記憶。比如在教授時間地點狀語句子時,將這一系列的句子進行歸類:
①time+subject+verb%%今天我們去公園。
subject+time+verb%%我們今天去公園。
②subject+time+where+verb%%我們明天八點半在你們宿舍門口見面。
time+subject+where+verb%%明天八點半我們在你們宿舍門口見面。
③verb+time+none%%讀了一個小時書;排半個小時隊。
將這一類別有涉及時間、地點、動詞的句子進行整理歸類,并結合公式的用法讓學生學習,便于他們對知識點的區(qū)分,不易混淆。這樣根據課文學習的體系內容和實際教學環(huán)境調整歸類教學內容,實現教學最大效益化。
2.運用輔助語言教學,便于師生溝通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最大可能地說漢語,讓老師和學生共同營造一個完整而純粹的漢語空間,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對于有一定漢語基礎的留學生,我們應該盡量讓其多說漢語,盡可能地少使用母語或者其他語言。對于零起點留學生,我們首先要解決溝通問題。當然,世界各地語言不同,我們不能要求對外漢語教師掌握所有留學生的母語來進行溝通,所以適當地借用第三方語言是一種比較好的辦法。例如英語就是一種很好的語言輔助工具。我們可以在教學中用英語交流,采用英語書寫備注的方式用于記錄。筆者在家教兼職過程中,就從初級英語學習的刊物中尋找教學內容片段。例如在《英語口語900句》中有以下片段:(1)你想要哪種口味的?——What kind of flavor do you like?(2)加冰/牛奶/糖的咖啡——coffee with ice/milk/sugar,(3)自制咖啡/冰淇淋——self-made icecream/coffee。[9]有關英語入門口語資料這一類的書籍,有一些比較好的優(yōu)點是:它們一般都是選取生活中的小對話做內容,比較有交際實用性;它們的句子比較簡單,短語分類歸納,便于學習。所以對于零起點留學生,小課時情景片段教學可以從這一類書籍中選取一些內容,轉換為漢語學習的內容。
但是使用這一種方法進行教學時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第三方語言的使用要適當,不能過度,否則會讓學生產生依賴心理。
3.運用游戲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人人都喜歡游戲與玩鬧,我們也要注重寓教于樂。語言的學習過程是比較冗長而枯燥的,神經的放松和學習的熱情,可以促進大腦開發(fā),增強記憶,煥發(fā)精神,更有益于提高學習效率。對于一些年齡較小的青少年留學生,他們比較愛玩,在講課中結合知識點穿插一些小游戲,可以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零起點的成人留學生,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也是語言上的“孩童”,他們的語言接受方式和青少年兒童有相似之處,所以在漢語教學的啟蒙初期階段融入一些游戲,是具有現實可行性的。例如,筆者在給科特迪瓦的小學生們講解方位的知識點時,結合知識點設計了一個非常簡易的游戲:由老師根據班上同學的座位快速提問,A同學的東北方是?(假設為B),那么B同學必須快速地站起來。接著慢慢加大難度提問:C同學的東北方同學的西北方是誰?那么被指到的同學也要馬上站起來,如果反應正確的同學給予加分獎勵,反應錯誤的同學必須回答其他問題當做懲罰。這樣不僅考查了同學對知識點的掌握,還鍛煉了他們的應變能力,給課堂增添了很多樂趣。如何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這是對對外漢語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考驗。
游戲加入課堂教學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在設計游戲時也必須注意,游戲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工具,在一節(jié)課中的比例上不能占太重,以免喧賓奪主了。
總而言之,教學有法而無定法。任何方法都是因人而異的,沒有絕對好的方法,也不能機械地要求統(tǒng)一。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多樣化,從而促進對外漢語教學的創(chuàng)新。
在各門學科的教學中,實踐訓練都是學以致用的必經過程,也是認知和開發(fā)智力的一種有效手段。特別是對于語言學科,實踐訓練是獲得目的語能力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語言的輸入內化和轉化為語言輸出的關鍵性階段,是檢測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陶健敏提出了“后方法時代”語言教學觀,倡導在最大限度上關注教師在教學方法運用和支配上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主張由教學實踐第一線的教師根據自身的教學理解,即所具備的教學理念、風格和經驗,構建一個由下至上(down-top)適應具體教學場景、立足課堂教學的教學實踐者自身的教學理論體系。[10]所以,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社會語言大場景和改善課堂語言小場景,并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建立一種既有利于語言學習又有利于語言習得的新的教學體系。
1.將課堂教學延伸到社會實踐,使學生零距離接觸漢語。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兩種訓練方法:一是在教學中把課堂完全拉到現實生活中,在自然環(huán)境中積極開展形式豐富、內容多樣的實踐訓練活動,使學生步入真正的場景,零距離接觸漢語。例如我們會帶領留學生進行集體旅游,比如去泉州清源山、閩臺緣博物館及武夷山等景點游玩,在旅途中指導學生如何問路、買東西等,有意識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將語言知識付諸實踐進行運用的機會,不斷地進行實景實踐訓練。二是我們在課余與學生一起做中國菜,品中國茶,看中國電影,練中國功夫,等等,并進行各級各、豐富多彩的實踐拓展訓練。如此一來,使得整個教學和活動場所中國化,更多地為學習者創(chuàng)造運用漢語的機會,利用自然、社會語言環(huán)境促進語言的自然習得,形成學習與習得相結合的實踐模式。
2.將生活情景融入課堂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實戰(zhàn)演練。
教師們要善于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采用情景教學。即是通過課堂來模擬一生活中的情景,從而使學生身臨其境的訓練模式。這就要求老師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境,將漢語中最常用、最基本的部分展現給留學生,將生活中的情景交際活動縮影到課堂上。努力使學生通過交際訓練,懂得用符合情境的合適得體的話語幫助自己實現交際功能。
筆者在輔助韓國留學生的教學工作中,就曾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讓四個韓國太太兩人分組進行分角色對話訓練。以下是學生自己設計的對話:
A:老板,我買啤酒。
B:你買幾瓶?
A:多少錢一瓶?
B:四塊五。
A:好的,我買兩瓶,再買一瓶礦泉水。一共多少錢?
B:一共九塊五。
老師可以從以上對話中糾正學生的發(fā)音錯誤,并講解鞏固其中的語法點。 (1)多少錢+量詞(個、瓶、件、袋等);(2)一共多少錢?隨即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通過替換與擴展練習,擴充交際內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開口率,引導學生進行一種開放式的對話訓練。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用漢語的思維、從漢語的角度來表達思想,從而實現能與中國人進行日常對話的交際效果。
總而言之,讓學生在特定場景進行實踐訓練,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不僅鞏固檢查了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內容,避免“死讀書”現象,彌補了在課堂教學中缺乏真實交際的缺憾,同時還能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短期內提高漢語交際能力。
以上是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的感悟,關于短期內提高零起點留學生漢語交際能力的探索還需要長期不懈地努力。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
[1]劉珣.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2.
[2]丁蒙迪.對外漢語的課堂教學技巧[M].上海:學林出版社.
[3]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4]現代漢語通用字表[K].1998.
[5]張德鑫.從詞本位到字本位[J].漢語學報,2006(2).
[6]陸儉明.對外漢語教學中經常要思考的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1998(4).
[7]呂叔湘.淺談關于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理論與方法的幾點思考[J].對外漢語教學,2001(1).
[8]劉珣.對外漢語教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1.
[9]Brandon Soloski.《英語口語900句》[M].北京: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1997.
[10]陶健敏.后方法時代語言教學觀與對外漢語教學法體系構建[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