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浦建
幾次走進全國模范敬老院——浦江縣五保集中供養(yǎng)中心大院,我都會被那悠揚的二胡聲所吸引。陽光下,花壇邊,一位古稀老人在忘情地拉著二胡,一位年過花甲的老大媽在盡情地唱著越劇,一群同樣年齡的老人有的在聽戲,有的在聊天,那份安閑、和諧、快樂的感覺恰如春天里的風拂過。
從大樓底層走過,我還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為另一位老人理發(fā),老人看到我走進,笑了笑,然后又仔細地為那位老人刮著胡子,再看那位躺著的老人,愜意在被刮的臉上滲出。與理發(fā)室相鄰的是問書屋,有位老人正在運筆練習書法。所有的一切,讓人感覺到這里就像一座樂園,老人們的樂園。聽五保集中供養(yǎng)中心駱俊平介紹,這里共住著全縣432位五保老人,他們由政府出資在這里頤養(yǎng)天年??粗麄儦g樂無憂的生活,讓這樣無兒無女的老人享受著兒女繞膝的開心,也許只有把這里比做老人的樂園更恰當。
不過,我說這里又像樹林。因為這些老人原先就像一棵棵散落在各鄉(xiāng)各村的土地上的樹。因為特殊,因為天長日久,他們就像風中的老樹,變得形單影只,特立獨行地屹立在自己所在的位置上,任憑風吹雨打日曬。
他們是樹,但又不是樹。這讓我想起了國人的一句老話,叫做:樹挪死,人挪活。正因為他們是老人,這一挪,讓他們活得很滋潤,活得很開心。從2004年12月起,伴隨著浦江縣五保集中供養(yǎng)中心成立,全縣400余位五保老人從不同的鄉(xiāng)村來到這里,從此,他們享受到了從前從沒想到的集體生活。吃飯了,他們緩緩走進大食堂,安靜地坐大飯桌前,統(tǒng)一由護理人員把飯菜送到桌前。若有身體行走不便的,統(tǒng)一由護理員把飯菜端到床頭,并為他們洗腳擦身。
從此,他們就像獨木擁有了森林。他們抱團成林,共擋風雨。他們互為相助,共沐春風。他們不但擁有了朋友,他們還擁有了孝順的兒女——一院子的護理人員。
從此,他們的生活徹底告別了從前的單調(diào)和乏味。他們擁有了來自社會各界的關(guān)愛。
每逢佳節(jié),這里成了愛心的平臺。到這里獻戲、獻藝、獻愛的人絡(luò)繹不絕。他們自然成了一群被愛心包容的人,這時的他們,笑聲爽朗了,腰板硬朗了,臉色紅潤了,愛讓他們的晚年煥發(fā)了青春。
夕陽下,黃昏中,他們用內(nèi)心深處那點久藏的激情唱響了愛之戀歌。
這是一位鄭姓老伯與黃姓大媽的愛情故事。他說:“老年人談戀愛,要談得久一些,這樣才能談得完整?!?0歲的他在五保集中供養(yǎng)中心遇到了小他幾歲的她,一個相同身世的有緣人。他們的愛情結(jié)合讓院內(nèi)的老人們津津樂道。這位鄭姓老伯不無感慨地說,單身漢在這里不僅衣食無憂,還找了個老伴,此生也算得上圓滿了。9年過去了,像鄭姓老伯和黃姓大媽這樣在這里相識、相戀、成婚的老人有8對。
黃昏戀讓我們此生無憾,這是他們共同發(fā)出的心聲。是的,他們在這里把人生變得更加圓滿。
愛情總是讓人感動的,老樹同樣開出了美麗的新花。無論是什么人,無論他們的年齡有多大,為了這份難得的愛情,縣五保集中供養(yǎng)中心及時為他們提供方便,讓他們在相互的攙扶中享受人生的快樂。
如今,這里又成了全縣的道德高地。為了讓全縣的道德建設(shè)有個平臺,浦江縣委還在這里建立了浦江縣道德模范之家。道德模范們定期到這里耕耘道德土壤。這里已成了孕育道德之花的地方,在浦江縣五保供養(yǎng)中心先后有兩位工作人員榮獲浦江縣第一二屆道德模范。其中的道德模范之一,浦江縣民政局黨組成員、五保集中供養(yǎng)中心主任駱俊平榮獲全國敬老愛老主題教育活動組委會授予的“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稱號。
自然,徐徐而來的道德之風,讓這些老人們感受著暖風吹拂樹林的那番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