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峰
“覺來眄庭前,一鳥化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贝喝盏奈绾?,我慕名來到浦江縣虞宅鄉(xiāng)新光村的靈巖古莊園,聆聽浙商三百年傳奇經(jīng)歷,觸摸杭派與徽派的精品古建筑,感悟這片天、地、人和的精神家園。
古莊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當時,浦陽朱氏第十三世孫朱勝(均五公)從浦陽鎮(zhèn)豹橋遷至廿五都茜溪五沙畈上宅(朱宅舊屋),開始繁衍生息。清乾隆元年(1736年),第二十三世孫朱可賓(靈巖公)開始在杭州、湖州一帶經(jīng)營木材、靛青染料和茶葉生意,發(fā)跡二十余年,富甲一方,號稱“朱百萬”,曾擁有三十六莊、七十二埠及馬嶺至蘆茨的山林。每個莊園都有上百畝耕田,其中富陽市最多。靈巖公重仁義,重才育英,令人敬仰。
據(jù)傳靈巖公巨資捐獻朝廷,乾隆皇封贈其為國學生,其妻金氏誥封為安人。靈巖公又捐資修建浦江學宮、浦陽書院,為激勵子孫好學上進,凡考取秀才者獎銀四百兩和良田二石;臨終時遺囑捐杭坪義莊108畝良田,莊屋五間,園地四分六厘,以每年的租息資助全縣鄉(xiāng)、會兩試??h內受過靈巖公資助或獎學的人才無數(shù)。提督學院王杰送來“澤洽膠庠”匾額,金華知府楊志道贈給“惠及儒林”匾額,浦江知縣薛鼎銘、金華知府凌廣赤、張鼎治贈給“奇英重望”、“維持教育”匾額。受過資助的舉人薛硯封寫對贈楹“積公累仁留名鄉(xiāng)國,繼志述事為賢子孫”,贊頌靈巖公為浦江及婺州大地教育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靈巖公發(fā)跡后欲建宅定居,尋基至前山畈路上碰到風水先生而幫助定基。乾隆五年(1740年),靈巖公舉家遷至應家畈詒轂堂,即廿五都朱宅新屋,時稱靈巖大莊園,民間俗稱廿五都朱宅新屋,靈巖大莊園以S形茜溪為界,與朱氏宗祠成為陰陽太極圖案。
這里,每一座門廳到每一道額坊,每一尊石柱到每一塊磚頭,各種雕刻細膩地裝飾著古村落的每個局部,彰顯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細節(jié)。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滄桑,古莊園給我們的不僅是懷舊,更是賞心悅目的審美愉悅感,傳授的是倫理學、民族學、建筑學的沐浴以及真、善、美的社會正能量……
已達二百六十余年的古莊園現(xiàn)存建筑,構思獨特、規(guī)劃氣派、匠心獨具、四進廳堂和66問廂房規(guī)模宏大,是典型的徽派建筑。街巷兩橫兩縱,成為一個井字,寓意數(shù)字最大的9,是田大田多之意。廳門面朝元寶山,又寓意財源滾滾。二百六十年的墻上設有古代路燈,全國少有。原有的讀書園、種學園、儒林園、明哲園、儒豐居、立考亭、務書堂、徽班劇團、龍虎旗隊、板凳龍及民間書畫等極具教育文化特征。
至今還留存16幢房屋的古莊園,氣勢不凡,廿九問里、潤德堂、敦睦堂、昆山書房等,極富文化氣息,可謂是花園、住宅、排水、綠化、硬化、亮化和雕塑藝術的完美結合。莊園的石子路、石板墻腳、石板天井、石窗架、石門架、石門檻、石爽子、石轉角、石用具到處都有,四進大廳堂、四碼頭、六碼頭、八碼頭層層攀升,六幢66問廂房井字形排開。尖頂、圓頂、碼頭頂;方窗、圓窗、六邊窗;巷門、臺門、門牌坊;三間井、七間頭、十三間頭、廿九間里等三合院、四合院交相輝映,構成一座高檔次、高品位的古民居博物館。
青磚黑瓦碼頭跳,窗臺斗拱石門架。單幢古屋最大的廿九問里,大臺門氣派漂亮,磚雕“北極呈祥”熠熠生輝,另有兩個小臺門各有特色,其中南面設了一個“水門”,以鎮(zhèn)住火龍而消災,東面墻上設有方窗、圓窗、六邊窗,妙趣橫生;樓下回廊設有多個圍門,上裝粗獷木雕,樓上也有回廊。三問廳的潤德堂居中,門頂“宜儉宜勤”為家訓,兩個大天井相隔,四周成為住房,六扇全堂門,門窗裝有抽板,通風、啟亮方便,窗門、窗花做工精細,銅制圓拉手、方拉手小巧玲瓏、美觀漂亮。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幾百年來,多少古建筑淹沒在歷史的風雨中,而靈巖古莊園卻奇跡般地存留至今。行走在樸素古老的莊園里,我的內心充滿了遐想:桂芳軒里,“松竹友人”行云流水書寫著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和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美魚樓”里,久居深閨的大家小姐精心飼養(yǎng)當時罕見的紅金魚,打發(fā)寂寞時光;
“詒轂堂”前,剛獲武秀才功名的朱紹粟,拿到了十石稻谷獎勵……這座江南“喬家大院”帶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傳統(tǒng)的文化和歷史,還有難得一時的簡單生活、愜意心情。當走進這樣的老房子,時間仿佛變得緩慢,陽光顯得分外燦爛。
靈巖古莊園,像埋藏于我內心深處的悠長記憶,是一個最原始的符號,一份最纏綿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