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
一提起三秦古地,往往會產(chǎn)生出肅然起敬的感覺。就拿楊常軍的家鄉(xiāng)旬陽縣來說,就是中國最早實行郡縣制的秦置縣(秦置縣至今在中國保持原地原名者已所剩無幾)。只是有一點遺憾,旬陽原名的洵陽,其實是很有意義的。許多地名中的某一個字僅指此地名,如陜西省“栒邑”的“栒”,“邠縣”的“邠”等等,但洵陽的“洵”則不是,它還有“誠實”、“實在”的含義??傊?,常軍同志能以一本書的筆墨來寫這個歷史、人文、自然風光俱有可圈可點之處的古縣,是一種功德無量的善舉。
愛鄉(xiāng)猶如敬愛母親。俗語說:“子不嫌母丑”。更何況,旬陽這位母親還是很善的呢。摯愛鄉(xiāng)土也不是因為它必須富得流油。本書作者有一段話可見他人生觀價值觀的一個側(cè)面:“我有我的生活原則,世界之大,有我立身之處,茫茫人海,無我發(fā)財之道?!边@既反映了他的人生追求,也投射出他對客觀物象的審美取舍。當然對生他養(yǎng)他的家鄉(xiāng)土地亦如是。他之愛鄉(xiāng)是至真至切的愛,是不講價錢的愛,而不是裝點門面的“愛”,更不是勢利眼之“愛”。我們有時會看到某些愛鄉(xiāng)的文章,只寫故鄉(xiāng)發(fā)展了,富了,出了什么名人大人物等等。這些當然也值得自豪,值得欣慰,由此而增加了對家鄉(xiāng)的“分數(shù)”也在情理之中。卻還不能夠浸透讀者的肺腑,引動一切善良、質(zhì)樸、正直有心人的共鳴。楊常軍顯然是以自己無比真摯、淳厚的心地去體味家鄉(xiāng)的一切,尤其是那些值得鐘愛的東西。我特別有感于他開頭寫《美哉!太極城》那幾篇文字,特別是當他首次進入旬陽縣城那種感覺,使人覺得分外真切,入微般的真切!這不禁使我想起幾十年前我第一次進入縣城的類似心情。雖然由于地域不同,縣城的景觀也不可能完全一樣,但我不難感知本書作者那種極度新鮮、欣喜還有“怯生生”的感覺。盡管這所謂的“太極城”河街的“繁華”只不過是房屋多一些,集中一些,人也多一些,市況熱鬧一些,諸如“國營百貨商店”、“國營理發(fā)店”,常用糧票吃飯的飯店等,也是鄉(xiāng)下孩子所沒見識過的景象。盡管街道上可能還很泥濘,背陰角落也許還很臟,但小街的況味仍很濃郁,甚至還可能散發(fā)出一種溫馨的感覺。楊常軍的這類描寫與感覺明顯有別于我看到的另外的某些散文。那些散文要么艷羨發(fā)展中的華彩,要么是對于過去曾經(jīng)存在的滯后極盡諷刺與貶斥,完全是以“局外人”的立場而盡顯今日之人比過去高明之態(tài)。這樣寫家鄉(xiāng)故土實在少了些歷史的有機辯證的觀念。說實話也有欠厚道。因為凡是存在過的,無論有多少致成的原因總應示為歷史發(fā)展中的一個階段。今日的人們總是啜飲歷史的乳汁而長成的,雖然這乳汁可能還有些稀薄甚至酸苦味道,但仍不能否認自己還是歷史的血緣子孫。本書作者還是懷著這種情愫來寫曾經(jīng)存在過的歷史階段,所以才具有濃郁的生活況味,也才能打動讀者而令人信服。由此可見,作者的愛鄉(xiāng)心理是健康的,感情是誠摯的,態(tài)度是頗具歷史域的,從而也就更具散文的藝術(shù)感染力。
我之所以說他愛人文,不妨可以拆開來理解。他既愛人,又愛人類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所幸的是小縣旬陽是具備這種豐厚資源的,無論是居民的特質(zhì)還是文化的特色,都在這秦嶺與巴山之間,漢水上游地區(qū)有著鮮明的展現(xiàn)。本書雖然很少專章單寫居民的狀況,但幾乎在每個篇章中都可見人的活動。我本人雖未去過旬陽,但多次到過安康市和它下轄的紫陽、嵐皋乃至毗鄰的重慶的城口縣。深感這里的居民淳樸中又頗具內(nèi)秀,在表面的閉塞中也不乏開放的心態(tài)。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安康與重慶、安康與西安鐵路十字架的形成,這片秦巴之東的特殊區(qū)域絕對不再是交通栓塞之地,何況,漢中盆地及其迤東地區(qū)本來就是我國古代文化豐盛之區(qū)。楊常軍筆下的旬陽人大都善良可親,給人印象極深的是在去仙河的路上,車子不小心碰倒了一個老者,這位傷勢不重的老者最典型的反應是:“我休息一會兒,沒事了,就回去了,農(nóng)活正忙!”豁達而淡定,其心靈軌跡躍然紙上,至于旬陽的人文遺址,可謂比比皆是:無論是秦頭楚尾的銅錢關(guān),還是名寺與名居羅列的如詩如畫如歌般的陽山,抑或是南北兼容、民俗文化薈萃的棕溪等等,都充分說明旬陽的二十八個鄉(xiāng)鎮(zhèn)簡直就是綜合了歷史文化遺存的幾百里回廊,是古今子民智慧結(jié)晶、藝術(shù)創(chuàng)造、生活軌跡的無言展示。也就是說,本書作者的愛人、愛人文創(chuàng)造不是憑空而來的感情,而是有實實在在的東西的激發(fā)。在他的筆下,時時流露出絲絲的留戀和傾心的護持之意。這樣的愛心,實質(zhì)上已超出本鄉(xiāng)本土范圍,而升華為一種對祖國以至全人類智慧、創(chuàng)造、美點的贊賞與傾慕。另一方面,這也反射出作者內(nèi)心向善而思進的人生追求。
本書在表現(xiàn)作者愛大自然方面則更為充分,他在這方面花費了很大筆墨,卻也毫不過分。因為,陜南安康地區(qū)的山水風光在我國至少應屬于最具特色的版塊之一。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我因公多次去那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芍^是峻峭中又富含溫柔,自然中又盡顯鬼斧神工。而且,相對而言是少污染而尚潔爽。至少在當時來說,漢江上游是我國未受污染的罕有水源。此次讀過《秀色旬陽》之后,常軍同志以一個“坐地戶”的身份,完全印證了我作為一個外鄉(xiāng)人不帶任何偏見的印象。我們曾經(jīng)讀過為數(shù)不少的介紹風景名勝的著作,作為旅游指南是差強人意的,但作為文學性散文就相當欠缺了。而《秀色旬陽》則完全跳出了習見的窠臼,它絕不僅是為了給旅游者以提示,而是為文學荒旱的心靈以滋潤。它每一篇都是真正的散文,是富含韻致的文學作品。這一切,又服務(wù)于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有如作者在書中所引的古人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边@種精神境界又如富含硒的茶葉,是可以防病健身又延年的。
當然,本書之所以能夠達到如此良好的閱讀效果,還有一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其中重要的一條是作者的散文語言。他的語言風格干凈、質(zhì)樸但又不失雅致。干凈而枯燥,質(zhì)樸而不土氣,雅致而無任何矯揉造作的雜質(zhì),更緊要的一點是:自始至終作家的感情流貫其中,因而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動人力量。應該說,這樣富有美質(zhì)的語言功力是常軍同志獲得成功的公開的卻又是含而不露的拿手武器,我甚至還要說,單從語言文字上說,較之某些成名大家實在并不遜色。雖然對于文學作品這樁精神產(chǎn)品而言,也許不宜作機械的對比,但我還是為作者的此點強勢而稱道。
最后,我還要講,《秀色旬陽》不僅在文學意蘊上可圈可點,而且還有一定的地理學價值。這是因為作者對他腳下那片土地太熱愛、太癡迷、探索得太仔細了。我總覺得,有當年徐霞客所開創(chuàng)的路子在。我想這絕非是我憑空的感受。
一個文學創(chuàng)作者,步入中老年時期,追求的就絕不只是數(shù)量,選材準確,功夫下得深,韻味融入深厚,文字扣得精細,方能每打必中?!缎闵枴方o了我們以有益的啟示。
(責任編輯 張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