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鴿
摘 要:課堂提問中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即等待時間。等待時間的合理運用是實施有效課堂提問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師恰當運用教學藝術的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等待時間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提高學生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提問能力和問題水平,促進教師把握好課堂教學節(jié)奏。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中應該加強運用等待時間的策略,從而使學生和教師在教學中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關鍵詞:等待時間;有效課堂提問;教學藝術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1-0257-02
提問是最為常用的教學方法,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在短暫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如何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來促使教向學的轉化,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1]。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還普遍存在著這樣的情況:有的教師在課堂提問過程中,在提出問題后幾乎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立馬要求學生作答;還有的教師為了追求唯一的正確答案,在學生給出的答案和自己的答案不符時,沒有適時地引導和啟發(fā)學生,而是快速將問題移交給另外一名同學回答。實際上,這都是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缺乏等待時間的表現(xiàn),也正是這個原因,教師的提問沒能啟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反而導致課堂提問的低效甚至是無效情況的發(fā)生。因此,理解等待時間對于促進有效課堂提問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合理運用等待時間、掌握課堂教學等待的藝術對于廣大教師而言顯得尤為必要。
一、等待時間的含義
“等待時間”(Wait Time)是指教師在課堂提問過程中的停頓時間,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羅伊(Mary Budd Rowe)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羅伊區(qū)分了兩種不同的等待時間[2]226。 “第一等待時間”是指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之后和叫學生回答問題之前的間隔時間;“第二等待時間”是指學生回答問題之后和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論之前的間隔時間[3]。一方面,“第一等待時間”給學生提供了一定的時間從記憶中搜索信息并進行整理或邏輯性思維,以便能夠描述自己對于問題的觀點[4]。另一方面,“第二等待時間”意味著學生在給出答案之后,教師不是立即給予評論或者反饋,而是適當有所停頓,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對自己的答案進行重新考慮、擴展或者修正,進而使學生完整地做出回答。相關研究表明,絕大部分教師在提問之后給予學生的兩類不同的等待時間都不足3秒,其中“第一等待時間”約為1秒或少于1秒;“第二等待時間”約為0.9秒。假若教師在提問之后,能把兩種不同的等待時間分別延長至3秒或3秒以上,學生的邏輯思維、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和期待都會發(fā)生顯著的積極變化[3]??梢?,兩種等待時間的合理運用不僅能夠驅使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也更夠讓教師的提問能力和問題水平有所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也正是有效課堂提問的追求所在,因為有效的課堂提問就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5]??梢姡侠磉\用等待時間正是促進有效課堂提問的條件之一,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恰當運用。
二、適當延長等待時間的意義
1.適當延長等待時間有助于學生的發(fā)展
課堂提問時,延長等待時間對于學生的積極影響是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的,它不僅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還能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甚至也影響著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信心的提高。首先,等待時間的適當延長可以讓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更為深入和全面。當教師適當延長等待時間時,學生在面對一個問題時就有一定的時間從記憶中提取信息、進行整理和邏輯思維,并將自己的思維條理化、清晰化、全面化,從而給出教師自己關于問題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有研究表明,當教師提問后給予學生3秒至5秒的等待時間,學生答案的長度將會比以往增長3倍至7倍[6]367??梢姡娱L等待時間會讓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有大幅度的提升。其次,等待時間的延長會提高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和學習的主動性。一般而言,大部分教師在提問之后只給予學生大約1秒鐘的等待時間[2]228,然后就要求學生作答,如此短的等待時間僅僅適應于那些學生非常熟悉或者是停留在記憶層面的問題。如果教師提出一些停留在推理、分析等較高認知水平上的問題,大約會有30%的學生給出“我回答不了”或者“我不知道”之類的答案,這樣的回答也往往會讓教師的提問陷入僵局。但是,當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來構思答案時,無應答的現(xiàn)象大大減少了,即使學生不知道該問題的答案,他們也會試著給出一些推測性的答案或者一些充滿意義的非期待答案,這說明當教師適當延長等待時間時,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能力和學習的積極性會有所提升。再次,適度延長等待時間會增強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學習。這體現(xiàn)在,當教師適度延長等待時間以后,尤其是“第二等待時間”,學生會逐漸學會傾聽其他同學的答案,并對答案提出自己的看法,進而引發(fā)同學間的相互討論和質疑問難。也正是由于學生之間的思想、觀點有所不同,他們才學會從別人身上各取所長,學會合作學習。
2.適當延長等待時間有利于教師把握好課堂教學節(jié)奏
等待時間在課堂提問中的持續(xù)運用,也會給教師帶來多方面的變化,這些變化一方面會讓教師學會在生成中進行提問,另一方面也會讓教師更好地把握課堂教學節(jié)奏,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第一,適當延長等待時間會提高教師的提問能力和問題質量。一般來說,教師在課堂中的大部分提問都來源于課前的準備,是預設的內容,提問時,在教師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等待時間的情況下,課堂的教學就會順著預設的方向進行,但是這樣的提問不僅無法符合有效提問的價值追求,因為“有效課堂提問既是精心預設的,又是動態(tài)生成的,是充分預設與動態(tài)生成的辯證統(tǒng)一” [7]。更重要的是它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促進學生的更好發(fā)展[7],更無法彰顯學生在有效課堂提問中的主體性。適當延長提問后的等待時間,教師一方面可以用更為嚴謹、清晰的語言向學生提問,另一方面也可以對問題的合理性進行再次斟酌,實時實地地根據(jù)學生的思維水平、接受能力對自己的問題進行補充或者向學生追問,從這個意義上說,等待時間的延長會對教師的提問能力大有幫助。第二,等待時間的合理運用能夠調節(jié)教學的信息密度[1],有助于教師把握好課堂的教學節(jié)奏。一節(jié)課通常都包含著較大的信息量,這里面分別包含有處于學生“已知區(qū)”、“最近發(fā)展區(qū)”和“未知區(qū)”的不同信息,在向學生提問那些他們已知的知識點時,教師就不必給學生太多的等待時間,通常一帶而過即可,但是當教師在向學生提問那些處于他們“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知識點時,給予學生較為充分的等待時間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往往處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知識就是課堂教學的難點和重點所在,“沒有足夠的時間保證,重點就難以突出,難點就難以化解”[1]。因此,在給學生呈現(xiàn)這些知識點時,教師就要稍作停留,將教學的信息密度“稀釋”,然后滿懷耐心地等待學生“消化”這些知識,這樣一來,課堂教學就會有詳有略、主次分明,有利于教師把握好整個教學的節(jié)奏。
三、合理運用等待時間的策略
等待時間的恰當運用并非一件能夠一蹴而就的事情,它不僅需要教師樹立有效課堂提問的觀念,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反復實踐,直到最終把合理運用等待時間變?yōu)橐环N習慣。
1.明晰等待時間的重要意義,精心準備課堂提問
教師要想在課堂提問中靈活、恰當?shù)剡\用等待時間,就必須在思想上對等待時間有一個科學的認識,要能夠意識到等待時間對于發(fā)展學生思維、提高教師提問能力的重要意義。在樹立了科學的教學理念之后,教師就要集中精力來精心準備自己的課堂提問,不能只注重課堂提問的數(shù)量,更重要的是保證提問的質量,讓每一個提出的問題都能夠啟迪學生的思維、促進他們的發(fā)展,發(fā)揮它們應有的重要作用。教師要想提出具有一定質量的問題,就要認真研讀教材,因為“教師提出精辟的問題往往是對教材有深刻的把握”[8],此外,教師還要認真研究學情,在學生需要教師引導啟發(fā)時不失時機地提出問題,充分利用好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打開思路,進而有所發(fā)展和提高。
2.保持清晰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養(yǎng)成等待的良好習慣
教師要想靈活、恰當?shù)剡\用等待時間,就需要在教學中保持清晰的教學思路,把握好教學的節(jié)奏。從一定程度上說,等待時間的適度延長會有助于教師的授課詳略得當、重點突出,他們能夠很好地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和問題難度給予學生適度的等待時間,而不會出現(xiàn)顧此失彼的情況。因此教師要隨時保持清晰的教學思路,才會在提問時留給學生合適的等待時間。
為了誘發(fā)學生在教師提問后能夠深入思考、積極回答,從而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促進他們個體的全面發(fā)展,教師的確需要在提問時學會等待,但是,只是教師自身了解等待的意義還不夠,還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等待的良好習慣,要讓學生明了,在回答問題時需要深思熟慮、積極思考,在其他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懂得耐心等待,不可魯莽打斷同學的回答,在別人陳述完答案時,再給出自己的答案。事實上,這不僅是一種尊重別人的表現(xiàn),更重要的是能夠在其他同學回答問題時,他們能完整地陳述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或許他還能在教師和同學的認真傾聽中迸發(fā)出更多的思維火花。
3.講究提問方式,巧妙點撥學生
為了把等待時間運用地恰到好處,教師在提問時就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因為提問方式也直接關系著學生的思維輸出和教師對信息的獲得。教師在提問時,要讓學生保持懸念,要先提出問題然后再點學生的名字來進行回答[2]228。另外,教師在提問時要面向全班同學,點名回答問題時也要有隨機性,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班級里的所有同學都保持懸念,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夠在教師給予的等待時間里積極思考,認真組織自己的想法,從而讓等待時間的價值發(fā)揮到最大化。
教師在提問后的確要留給學生一定的等待時間,同時在等待的過程中也可以伴有積極的教學行為,這種積極的教學行為尤為明顯地表現(xiàn)在教師對學生的適時點撥和引導上。教師的提問在難度上有時會超越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提出這種問題的時候,如果教師已經(jīng)給了學生較為充足的等待時間,但教室依然是“冷場”的情況下,教師就應該適當給予學生點撥,比如他們應該從哪個角度或者哪幾個方面來思考這個問題,或者給出學生一個類似的例子對他們進行“旁敲側擊”,又或者讓他們從反向來進行思考。當學生似乎有一點想法但是又不那么自信的話,教師就應該給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或許一個微笑就可以讓學生茅塞頓開,從而大膽地說出他的想法。
4.提高對學生的期待,適時對答案作出反饋
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對學生要有所期待,這也是恰當利用等待時間的重要保障。教師對學生要有所期待,意味著這種期待面對的應該是班級里的所有同學,而對班級里那些常常處于“無形”狀態(tài)的學生而言,這種期待就更具有特別的意義。相關研究的結果表明,教師給出班級前五名同學的平均“第一等待時間”為1.2秒,而給班級最后五名同學的平均“第一等待時間”都不足1秒[3],可見,這和教師對他們的期待應該也是成正比的。事實上,班級里的這些同學比其他優(yōu)秀的同學更需要自信、勇氣和挑戰(zhàn)自我的機會,因此,教師在向這些同學提問時,應該對他們提高期待,給他們更為充分的等待時間,讓他們在教師的鼓勵和關愛下有所提高、有所發(fā)展。
對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教師也要適時地做出反饋,這里的“適時”是指教師給學生的反饋要有所停頓,不可“操之過急”,要等學生完全給出答案時再予以反饋,這事實上就是“第二等待時間”的恰當運用。當有的學生給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但還欲言又止的時候,教師就最好不要忙于點評,而要有所停頓,看看學生是不是想對自己的答案有所修改或者補充,以便學生給出自己完整的答案。
總之,等待時間的恰當運用是教師實施有效課堂提問的重要保障,同時它也是一門有章可循的教學藝術,它需要教師不斷摸索、體驗,逐步在實踐中學會合理運用等待時間的策略,從而使學生和教師在教學中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李如密,王冬黎.課堂教學等待藝術探微[J].教育科學研究,2011,(8).
[2]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Rowe,M.B.Wait Time:Slowing Down May Be A Way of Speeding Up[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86,37(1):43,45.
[4]劉玉中.探析課堂提問中的“等待時間”[J].教育科學論壇,2009,(11).
[5]喬美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淺議[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S2).
[6]李如密.教學藝術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
[7]盧正芝,洪松舟.教師有效課堂提問:價值取向與標準建構[J].教育研究,2010,(4).
[8]張耀奇.有效課堂提問的基本條件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