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之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上海玻璃博物館繼在去年推出古玻璃系列展——明月華光耳飾展以后,又一次推出了全新的系列展II——靈蛇獻瑞蜻蜓眼珠展覽,來慶賀全世界博物館共同的節(jié)日以及自己的生日。此次展覽,得到了中國古玻璃收藏群體的大力支持,也是中國首次古代玻璃蜻蜓眼珠的大型展覽。
蜻蜓眼最早出現(xiàn)于古埃及。遠在公元前4000年的兩河流域文明,就發(fā)現(xiàn)這種裝飾辟邪的天然瑪瑙“眼珠”與石質(zhì)“眼紋像”。這種眼紋圖騰象征著正義和無畏,當(dāng)時的人們佩戴眼睛紋樣的珠飾作為護身符,相信它擁有無限神力,能驅(qū)走惡魔,護佑平安幸福。后通過貿(mào)易文化等交流,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印度、埃及、中國等早期文明發(fā)源地均出現(xiàn)了這類瑪瑙“眼珠”。繼天然瑪瑙眼珠外,還逐漸出現(xiàn)人工蝕花石珠、彩繪陶珠、雕刻貝珠,以及金屬、釉陶、琉璃等材質(zhì)的眼珠飾品。
“費昂斯”(Faience)在古埃及的發(fā)明與大量應(yīng)用,推進了琉璃技術(shù)的成熟。約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和兩河流域已經(jīng)熟練掌握琉璃制造工藝,定制琉璃珠專供皇室貴族享用。公元前1500年左右,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將版圖擴張至兩河流域,雙方文化宗教的交流融合促生了“蜻蜓眼琉璃珠”工藝。古埃及的眼珠文化較為獨特,主要以荷魯斯之眼為符號,亦稱為烏加特之眼(wedjat's eye)。
公元前1000年左右,古埃及文明逐漸衰敗,富庶的腓尼基人拓展了琉璃珠制造工藝,對“蜻蜓眼”樣式演變作出極大推動,并在幾百年間通過海上貿(mào)易,使琉璃珠在地中海及中歐地區(qū)廣為流傳。其中多眼圈的蜻蜓眼珠、做工精巧的人面珠、動物形珠尤為出彩。
大約在公元前550年的波斯帝國時期,“琉璃蜻蜓眼”從地中海流傳至北非,西歐一帶。公元前330年希臘大軍擊垮波斯帝國后,“琉璃蜻蜓眼”更是遠播到中歐、非洲及亞洲大陸。
在中國,最早出土的琉璃是西周時期的管珠,狀態(tài)與古埃及的“費昂斯”釉砂相似,也被稱為原始玻璃。純琉璃胎的蜻蜓眼珠最早出現(xiàn)于春秋末戰(zhàn)國早期(約公元前5世紀初),例如曾侯乙墓出土的蜻蜓眼琉璃珠串。這些珠子的特征與腓尼基琉璃珠完全一致,與后期國產(chǎn)蜻蜓眼樣式迥然有異,由此推測中國的蜻蜓眼就是此時由中西亞傳入的。
此后,戰(zhàn)國時期琉璃蜻蜓眼工藝成為中國古代琉璃史上的一個高峰。工匠們殫精竭慮,將外來的蜻蜓眼技術(shù)與紋飾發(fā)揮到極致,使之成為帝皇諸侯們炫耀的必備品。除了西方常見的圓珠外,拓展至方珠、錐形珠、長管等形狀,更被制成圓片、長條形、彎月形琉璃蜻蜓眼鑲嵌于銅壺、銅鏡、金銅帶鉤、青銅車馬件、漆罐、陶罐等器物上,彰顯主人的華貴身份。根據(jù)古文獻與傳說,當(dāng)時還出現(xiàn)了“隨珠和璧”,即“隨侯珠”與“和氏璧”,稱為世上至寶。但無論隨侯珠還是和氏璧,都沒有考古實物來佐證,有人認為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就是隨侯墓,墓中出土的173顆精美絕倫的帶著眼睛一樣符號的琉璃珠就是隨侯珠,但這個猜想還需要進一步證實。
此次展覽,共計展出珍貴的古代玻璃蜻蜓眼飾34組,眼珠飾展,如同一場讓人等待了兩千年的夢幻之旅。戰(zhàn)國蜻蜓眼琉璃飾品,以其悠久深厚的圖騰文化和精湛卓然的制作工藝,跨越時代和地域,以一種珠寶的方式呈現(xiàn)在上海玻璃博物館古代珍寶館;戰(zhàn)國蜻蜓眼珠飾,作為世界古琉璃史上最濃厚凝練的一頁,靜靜等待著眾人的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