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滸
一旦提到“太空”二字,最先滑入我腦海的,卻并不是那蒼茫的星海,而是庫布里克執(zhí)導的《2001太空奧德賽》中的一幕。當學會使用骨棒而導致戰(zhàn)斗力飆升從而獨霸水源的人猿,興奮地將手中的股骨拋向天空,轉眼,這根骨頭就變成在太空中穿梭的飛船。這偉大的一幕不需要任何語言即向所有人宣布,人類學會使用工具的那一天,就已開始為奔向太空做起了準備。
移民火星
這一次是荷蘭“火星一號”計劃招募火星永久居民。中國大陸已經有600人交錢報名,從報名費11美元這個數額上看,不像是一個騙局。但從其操作程序上看,又像是一檔娛樂節(jié)目。比如,移民火星的第一輪報名截止日是今年8月31日,到2015年篩選出25至40名候選者,至少包含一名中國人,最后一輪選拔將通過電視投票的方式,由觀眾投票產生4名志愿者。志愿者們住在一組白色的圓形太空艙里,表面被火星沙石覆蓋,以抵擋輻射。艙內沙發(fā)、冰箱一應俱全。艙體外裝有太陽能電池板,為艙體內提供能量。這感覺就是《美國偶像》+《老大哥》=極不安全的《荒野求生》。
不過作為沒有報名只能當觀眾的絕大多數人類,其實我們并不能苛責這個公司。但首先,我們要看一下反對方的意見。中國航空航天專家、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說:現在人類在火星上建空間站的技術還不夠成熟。火星之旅中,宇航員面臨的最大威脅莫過于太空輻射。志愿者還會因長時間處在零重力環(huán)境下出現肌肉和骨骼退化和骨質流失。
火星上空氣十分稀薄,尚未發(fā)現液態(tài)水,而嚴寒的氣候環(huán)境讓人難以適應。志愿者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恐怕還是孤獨和恐懼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此外,即便是美國,重型運載火箭技術還沒達到這個水平。
盡管全球志愿者為一張火星“船票”爭破頭,但焦教授還是建議,別為了圖好玩到火星上送命。同時,焦教授還補充:該項目的執(zhí)行者是荷蘭一家小公司,并且項目運行資金都要通過社會募集,該項目就是一場赤裸裸的商業(yè)炒作。首批志愿者在火星上能活多久,取決于這個項目能從全球募集到多少錢。
對于社會上的質疑,“火星一號”基金會負責人巴斯否認這是一場商業(yè)作秀。他說:“我們進行的是一項嚴肅的科學工程。盡管不能保證最后真的實現移民火星計劃,但我們會盡一切努力達到目標?!?/p>
我想,如果作為一個騙子,他大可以給自己冠以一個荷蘭牛欄經銷商的頭銜,繼而在保稅區(qū)罐裝一些徒有其標簽的假奶粉,然后賣到某國去,因為那里人傻錢多。光做這個生意,就夠他在加勒比海上買個島了,何必再費力不討好地忽悠人去太空呢?況且,把征服太空的行為搞成一場全民狂歡,我簡直看不到它的負面作用在哪里。
當然,說到單程車票這件事情,我想有很多人和焦教授一樣無法理解,放著地球上按部就班的幸福生活你不過,去那個比戈壁灘苦一萬倍的地方做什么?這種邏輯幾乎就可以等同于晚清山東村子里的大媽說,慈禧太后吃飯,一定頓頓都是餃子,兩個蘸碟兒,一個蘸醋,一個蘸糖。你生活在這個層次,你就永遠無法理解比你高很多個層次的那種人的生活。
就算你質疑“火星一號”,你可以捂住你的錢袋,但你還是可以放開視野,因為這個世界上,至少還有兩項與火星有關的載人計劃正在實施,同時,還不需要你花費一分錢。
這兩項與火星有關的載人工程分別名為:“靈感火星”計劃與“8萬人移民火星”計劃。前者是由美國億萬富翁丹尼斯·蒂托發(fā)起的耗資10億美元的火星游計劃,其準備挑選一對50多歲的夫婦,將他們送上太空,繞火星飛行一圈。旅途中,這對夫婦要在狹窄的太空艙內度過501天。而后者則是由著名的億萬富豪艾倫·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推出,馬斯克稱,他相信該公司的火星殖民計劃絕不會缺少熱心的“志愿者”。他估計,每10萬人當中就會有一人對參與這趟“單程票”式的火星之旅充滿興趣。到15年或20年后,地球上的人口將達到80億,根據十萬分之一的“志愿者”概率,到時將有8萬人愿意加入該公司的火星移民計劃,充當火星“移民先驅”。
第一批火星探險先驅并不是到火星上去旅游“度假”,而是去充當“建筑工人”,他們將用跟隨飛船一起攜帶去的特殊建筑材料,在充滿灰塵的火星荒漠上建立一個密封透明的穹頂形的大型增壓建筑,該“透明穹頂建筑”將成為未來數代人的火星移民家園,它的內部將擁有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氣體將會使建筑內部的火星土壤可以種植莊稼。為了防止穹頂內的居民受到太陽輻射的傷害,該透明穹頂建筑的表層可能還會覆蓋一層“水墻”?!巴该黢讽斀ㄖ眱葘参锩?,綠意盎然,氣候能像地球一樣宜居。
當然,對于這些先驅,他會每人收取50萬美元的費用。不過考慮到50萬美元不夠在中關村買一套小戶型,卻可以到火星享受穹頂大House的強烈對比,我覺得,許多中國人也會選擇到火星去當建筑工的。
這三項目前已知的讓人類與火星發(fā)生親密接觸的民間計劃,從某種意義上講,已經把曾經神秘而不可一世的太空探索任務從政府和軍方手中重新歸還給了每一個人,作為目前尚未有人類涉足的火星,如果最早登上它那褐紅色大地的人類,不是為了要把哪個國家的國旗插在上面,而是真正承載著幾十億人希望在那里生活一天算一天并宣布這個新世界我也曾經來過的話,我會覺得,即使在50萬年后回望,那時候的人類,也會覺得,這是一塊巨大的里程碑。
沖向太空
其實,當各種民間的火星計劃還在備受爭議的時候,將人類送上太空并帶回來這個商業(yè)項目已經沒人質疑了。因為這已經成為了現實。美國東部時間2012年5月22日凌晨3時44分(北京時間15時44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龍”號飛船搭乘“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fā)射升空。國際空間站將因此迎來首個私營企業(yè)制造的航天器,這也是航天飛機退役后,美國首次向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
有評論稱,此次發(fā)射開啟了私營企業(yè)進入航天領域的新時代。而在此前的幾個月,2011年10月17日,維珍航空公司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所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商用太空機場Spaceport America”,正式投入使用了,承辦太空旅游業(yè)務的分公司名字叫維珍銀河航空(Virgin Galactic)。同時,機場的主打產品、搭載著Space Ship Two太空船的“母艦”White Knight Two也進行了試飛。
美國航天局的航天飛機退役了,取而代之的卻是民間航天飛行器的興起。精于算計的美國政府早在2010年就簽署一項空間計劃法案,擬扶持私企開發(fā)軌道飛行器,以最終接手向國際空間站運送人員和物資的任務,這樣也便于NASA騰挪出精力去照顧那些更高端的太空探測技術。
有了保駕護航之人,私營太空企業(yè)動作頻頻。2010年10月,極力推進“付費太空游”的美國維珍銀河公司,讓一艘空間旅行飛行器“太空船2號”完成了首次獨立滑翔。同年12月8日,“龍”號飛船閃亮登場,進入低地球軌道后順利返回。這次試驗性的發(fā)射升空給當時的美國航天業(yè)帶來了不小的震動,而一干私企航天器的異軍突起,被認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成為美國航天局的“出租車”后,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和維珍銀河航空都日漸自信起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老板艾倫·馬斯克成為《鋼鐵俠》真正的原型,而維珍的老板理查德·布萊森則對孩子們說:我現在要做的一切,就是等你們長大的時候,坐航天飛機進太空變得就像現在買張機票這么便宜。他的行為已經被媒體稱作:“布萊森一小步,旅游業(yè)一大步。”
在地球的旅游資源日漸開發(fā)枯竭之時,上九天攬月,無疑成為最時髦的選項。如果說一百年前的地球人能夠為作一次低空冒險就興奮不已的話,那么未來一百年的地球人,遇上艾倫·馬斯克和查德·布萊森這樣的“投機分子”后,去火星探親也就并非難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