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弘毅,王 月,丁林賢,王建玲,金 楊
(1.臺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浙江 臺州 318000;2.浙江師范大學,浙江 金華 321004)
魷魚,屬軟體動物的門頭足綱,其肉質鮮美,風味與鮑魚類似,國外有將魷魚加工成類似鮑魚的罐頭出售,因此魷魚又被冠以“窮人的鮑魚”的美稱,是廣受歡迎的水產品之一[1]。但由于其水分含量高,蛋白質豐富,微生物含量較多,特別容易腐敗變質,因此會引發(fā)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目前關于食品中菌群特征方面的研究,國內外已有不少報道,但許多研究仍停留在傳統(tǒng)的微生物鑒定法。由于自然界中有85%~99%的微生物至今還不可培養(yǎng),因此傳統(tǒng)的微生物鑒定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分子生物學手段被引入到食品微生物學的研究中。其中,基于傳統(tǒng)PCR技術發(fā)展起來的PCR-變性梯度凝膠電泳 (DGGE)指紋分析技術就是一種可以有效避開微生物的分離培養(yǎng)階段,直接從食品中提取總DNA,揭示樣品中的微生物組成和動態(tài)變化的方法。
該方法首先由 Fischer等[3]于 1979年提出,1985年 Myers等[4]首次在 DGGE中使用 “GC夾板”和異源雙鏈技術,使該技術日臻完善。目前,PCR-DGGE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環(huán)境微生物的微生物生態(tài)和種群群落的研究,并在食品領域尤其在水產品保鮮及加工中得到了一定的應用。如Hovda等[5]利用該技術對氣調包裝大馬哈魚中的優(yōu)勢菌群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以及改良的氣調包裝大馬哈魚中的優(yōu)勢菌群為磷發(fā)光桿菌、熱殺索氏菌和假單胞菌屬。Yoshikawa等[6]對大馬哈魚子醬發(fā)酵過程中的菌群情況研究時發(fā)現(xiàn)耐鹽性酵母菌、假絲酵母等4種真菌是大馬哈魚子醬發(fā)酵過程中的優(yōu)勢菌群。
進行DGGE分析的首要問題就是樣品中總細菌DNA的提取。作者以凍融法、勻漿法和搖床法3種方法處理魷魚樣本,采用SDS法結合蛋白酶K法直接對魷魚組織中的細菌基因組DNA進行提取,建立了一套適合魷魚組織中菌落結構分析的方法,為進一步研究魷魚腐敗機理提供技術支持。
新鮮魷魚為購自金華市果蔬水產批發(fā)市場的冰鮮魷魚,無菌水洗滌,室溫放置至出現(xiàn)輕度腐敗味時進行取樣分析。
在無菌操作條件下將魷魚肌肉組織剪碎,稱取6份10 g樣品,采用凍融法、搖床法和勻漿法進行前處理,各方法均重復2次[7]。
1.2.1 凍融法
取10 g樣品置于無菌離心管中,液氮處理2min后放于65℃水浴中保溫至完全融化,反復凍融3次。將樣品轉移至無菌錐形瓶中,加入90mL無菌TE緩沖液,充分搖勻,靜置5min,取上清液50mL,10000 r·min-1離心10min,待用。
1.2.2 勻漿法
取10 g樣品置于無菌玻璃勻漿器中充分勻漿后轉移至無菌錐形瓶中,加入90mL無菌TE緩沖液,充分搖勻,靜置 5min,取上清液 50mL,10000 r·min-1離心 10min,待用。
1.2.3 搖床法
取10 g樣品置于無菌錐形瓶中,加入10 g無菌玻璃珠和90mL無菌TE緩沖液,200 r·min-1、4℃振蕩處理30min,靜置5min,取上清液50mL,10000 r·min-1離心 10min,待用。
1.2.4 細菌總DNA的提取
3種處理后所得沉淀用10mL TE懸浮,加入0.5mL 10%SDS,50μL蛋白酶 K,混勻,37℃孵育 1 h。加入 1.5mL 5 mol·L-1NaCl,1.5mL CTAB/NaCl溶液,混勻,65℃孵育20min。用等體積酚∶氯仿∶異戊醇(25∶24∶1)抽提,10000 r·min-1離心10min取上清,重復上述操作直至兩相交界面無白色物質出現(xiàn)為止。取上清,加入等體積氯仿∶異戊醇(24∶1),10000 r·min-1離心 10min。取上清,加入等體積異丙醇,混勻,-20℃靜置1 h,10000 r·min-1離心15min得到DNA沉淀。加入 700μL 75% 乙醇,70μL 3mmol NaAc漂洗 DNA沉淀后,溶解于1mL TE,-20℃保存。
1.3.1 1500 bp 16 S rDNA片段的PCR擴增
DNA用無菌水分別連續(xù)作3倍梯度稀釋,進行PCR擴增。
PCR引物:8 F(5’-AGAGTTTGATCCTGGCT CAG-3’)和 1510 R(5’-GGCTACCTTGTTACGA-3’)。
PCR反應體系:Primer 1μL,10×Ex Taq Buffer 5.0μL,dNTP Mixture 5.0μL, DNA 1.0μL,TaKaRa Ex Taq 0.3μL 和 ddH2O 37.7μL。
PCR擴增程序:94℃預變性2min;94℃變性1min,55℃退火1min,72℃延伸1.5min,30個循環(huán);最后72℃延伸2min。
1.3.2 16 S rDNA V3區(qū)片段的PCR擴增
PCR 引 物:GC357F(5’-CGCCCGCCGCG CGCGGCGGGCGGGGCGGGGCACGGGCCACCTACG GGAGGCAGCAG-3’) 和 517 R(5’-ATTACCGC GGCTGCTGG-3’)。
PCR反應體系:Primer 1μL,2×GC Buffer II 25.0μL,dNTP Mixture 8.0μL, DNA 1.0μL,TaKaRa La Taq 0.5μL 和 ddH2O 14.5μL。
PCR擴增程序:94℃預變性5min;94℃變性1min,55℃退火 1min,72℃延伸 1.5min,305個循環(huán);最后72℃延伸5min。
1.3.3 DGGE圖譜的建立與分析
DGGE電泳采用 Muyzer等[8]的方法,電泳條件為恒溫60℃,電壓85 V,聚丙烯酰胺凝膠的濃度為8%,電泳時間14 h。電泳結束后,EB染液浸染15min,再用ddH2O漂洗5min,UVP凝膠成像系統(tǒng)照相。
魷魚樣品采用3種不同前處理后所提取的細菌總DNA電泳圖如圖1所示,結果表明經(jīng)3種前處理方法后均能成功提取魷魚肌肉組織細菌的總DNA。其中,勻漿處理較其他2種處理所得DNA電泳條帶要亮很多,說明勻漿處理提取DNA的產率最高。搖床處理次之,凍融處理提取DNA的產率最低。
圖1 魷魚肌肉組織細菌總DNA提取電泳圖
以提取的魷魚肌肉組織細菌總DNA及其相應的稀釋梯度為模板,以8 F和1510 R為引物進行第1套PCR擴增,結果如圖2所示,所得產物是大小約1500 bp的16 S rDNA片段,且隨著稀釋梯度的加大,條帶亮度先增強后減弱。
圖2 1500 bp 16 S rDNA片段的PCR擴增結果
以第1套PCR擴增產物為模板,以GC357 F和517 R為引物進行第2套PCR擴增,結果如圖3所示,所得產物是大小約160 bp的片段。
圖3 細菌16 S rDNA V3區(qū)片段PCR擴增結果
用第2輪PCR擴增產物在變性梯度30%~60%進行DGGE電泳,結果如圖4。由圖4可知,DGGE共分離產生5條較明顯的條帶,3種方法所得圖譜均相似,且都存在明顯的主次帶之分。
圖4 細菌16 S rDNA V3區(qū)DGGE圖譜
PCR-DGGE方法避開了傳統(tǒng)微生物培養(yǎng)分離的環(huán)節(jié),直接提取微生物總DNA,獲得種群的DNA信息,較為真實地揭示樣品中微生物的實際組成,理論上只要實驗條件適當,DGGE技術便可區(qū)分1個堿基差別的DNA片段[9]。但是,如何從樣品中直接提取微生物總DNA,這是DGGE分析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可以說高質量和高產量的基因組DNA的提取是PCR-DGGE分析的前提和基礎。一般來說,直接從魷魚組織中提取細菌DNA需要對樣品進行前處理。前處理方法的不同可能會影響DNA提取的效果及后續(xù)的PCR擴增和DGGE分析。凍融法、勻漿法和搖床法3種前處理對魷魚組織中細菌DNA的提取效果及對DGGE分析影響實驗的結果表明,勻漿處理提取DNA的產率最高,搖床處理次之,凍融處理最低。PCR-DGGE分析表明3種前處理形成的條帶分布相似,且都存在明顯的主次帶之分,說明這3種前處理對后續(xù)PCR-DGGE分析的影響無明顯差異。但是,就具體試驗來說,搖床法和凍融法分別采用無菌錐形瓶和無菌離心管,所以能同時處理多個樣本,而勻漿法在處理每一個樣品時需對勻漿器進行滅菌,故該方法不適于處理大量樣本。
魷魚是一類蛋白質含量豐富的水產品,100 g魷魚鮮品中的蛋白質含量就高達16~18 g[10],雜蛋白一方面會影響DNA的溶解,另一方面也會干擾后續(xù)的PCR反應,因此盡可能的去除雜蛋白也是建立適于魷魚組織的DGGE分析方法的關鍵問題。一般來說,為獲取高純度的DNA樣本都需要對DNA樣本進行純化,但是常用的DNA純化方法容易導致DNA樣本的嚴重損失,最終導致微生物多樣性的下降。本試驗通過簡單的提高抽提次數(shù)并結合DNA稀釋法,降低雜質在DNA模板中的濃度,獲得了高質量的DNA樣本,直接用于PCR擴增,有效避開了DNA純化步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DNA樣本的流失,更為真實地反映待測樣品中微生物的菌群特征。
[1]吳少杰,張俊杰,姚興存,等.我國魷魚的綜合加工利用現(xiàn)狀與展望 [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1,32(1):154-156.
[2]辜運富,張小平,涂仕華.變性梯度凝膠電泳 (DGGE)技術在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研究中的應用 [J].土壤,2008,40(3):344-350.
[3]Fischer S G,Lerman L S.DNA fragments differing by single base-pair substitutions are separated in denaturing gradient gels:correspondence with melting theory [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83,80(6):1579-1583.
[4]Myers R M,F(xiàn)ischer S G,Lerman L S,et al.Nearly all single base substitutions in DNA fragments joined to a GC-clamp can be detected b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J].Nucleic Acids Research,1985,13(9):3131-3145.
[5]Hovda M B, Sivertsvik M, Lunestad B T, et al.Characterisation of the dominant bacterial population in 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ed farmed halibut (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basedon 16SrDNA-DGGE [J].Food Microbiology,2007,24(4):362-371.
[6]Yoshikawa S,Yasokawa D,Nagashima K,et al.Microbiota during fermentation of chum salmon(Oncorhynchus keta)sauce mash inoculated with halotolerant microbial starters:analyses using the plate count method and PCR-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 [J].Food Microbiology,2010,27(4):509-514.
[7]江蕓,高峰,徐幸蓮,等.冷卻豬肉不同前處理對細菌DNA提取及PCR-DGGE的影響 [J].食品科學,2010,31(6):258-262.
[8]Muyzer G,de Waal E C,Uitterlinden A G.Profiling of complex microbialpopulations by denaturing gradientgel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mplified genes coding for 16S rRNA [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93,59(3):695-700.
[9]Amann R I, Ludwig W, SchleiferK H. Phylogenetic identification and in situ detection of individual microbial cells without cultivation [J].Microbiological Reviews,1995,59(1):143-169.
[10]陳意.魷魚的營養(yǎng)及食用價值 [J].食品與藥品,2006,8(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