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宇 王晉丹
【摘要】智能手機是近年來手機市場上的新寵,針對智能手機的界面設計也是人機界面視聽設計新的課題,是手機界面設計領域中更為細分的一個分支。智能手機“擬物化”設計的目的在于喚起人們已有的動作記憶,從已有的記憶經(jīng)驗中獲得相關的信息,以此來輔佐用戶完成人與智能手機之間復雜的交互過程,從而使人機交互接近于“零界面”的最高級形態(tài)。
【關鍵詞】智能手機,擬物化設計,人機交互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1—0099-01
一“擬物”釋義
“擬物”一詞源于語言學中的修辭,修辭是運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方式來提高表達效果的方法。它屬于比擬的一類。將這樣的概念移植到人機界面設計中,即是把機器系統(tǒng)非物質性的、抽象、多樣化的功能以一種人們熟悉的、可感知的、具象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把系統(tǒng)內在功能抽象的概念比擬為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熟悉的、形象的、易于操作的事物,這樣的界面設計方式減少了人機之間的隔閡,拉近了人與機器之間的距離。
二界面設計中擬物的兩層涵義
擬物化界面設計包含兩個層面的涵義,一方面是界面在視覺語言上模擬現(xiàn)實世界中人們所熟知的事物,在視覺形象上與現(xiàn)實統(tǒng)一。另外一方面是操作上根據(jù)人們已經(jīng)的交互經(jīng)驗來找到與之對應的操作方式,使人機交互無障礙。前者從人們的視覺經(jīng)驗中提取人們熟知的事物形象應用到界面外觀形式的設計中,后者將人們的認知、動作經(jīng)驗運用到人機交互的過程中。
隨著新型的交互技術和設備逐步成熟,如語音、手寫、手勢、重力感應、光線感應以及人機之間的傳感設備。這些新的交互技術在手機上的使用拓展了手機交互的帶寬,突破了人與手機交互的基本障礙,構造了更和諧的人機環(huán)境,為擬物化的界面設計提供了實現(xiàn)的平臺,擬物化的設計也在新技術的支持下不斷完善。
三擬物的界面設計一系統(tǒng)空間的“構造”
廣義地說,手機的操作系統(tǒng)是需要被擬物的。擬物不只是模擬某一物品,它可以擴展到某一場景空間。界面與手機實體本身,其實是“圖形”與“基底”的關系,實際上是一個封閉的式樣與另一個和它同質的非封閉的背景之間的關系。因此它有著縱向深度上的層次。手機的顯示屏幕是平整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圖像表現(xiàn)的方式讓它在視覺上呈現(xiàn)出一個凹凸有致的三維空間。在這個空間內,有其自身的光照系統(tǒng)。光源系統(tǒng)決定著空間內的物體(界面元素)的投影方向、倒影以及反光面等。這樣的視覺處理加強了界面的空間感,使原本捉襟見肘的顯示屏在視覺上有了空間上的延伸,界面元素的分布也顯得更具有層次。
面對智能手機越來越繁多的功能,需要在界面結構上對這些功能進行合理的管理與布置才能使應用效率達到最佳。目前主流的智能手機系統(tǒng)界面基本源自計算機的WIMP界面形式,即窗口,圖標,菜單和指點設備界面結構。用戶在執(zhí)行某項功能時即只需選擇對應的功能圖標再確定即可完成任務的執(zhí)行。這樣的設計使得有計算機使用基礎的用戶能夠很快上手。但我們也要看到,傳統(tǒng)計算機所處理的信息是多元化、海量的,其界面結構也是針對承載海量的多元化的信息所設計。因此在計算機的界面結構里面,我們可以看到有圖標、下拉菜單、按鈕、樹狀圖等多種方式來進行信息的呈現(xiàn)。雖然現(xiàn)在的智能手機功能在不斷擴展,它與傳統(tǒng)計算機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小。但由于其自身硬件設備的限制,其信息處理能力與傳統(tǒng)計算機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直接將計算機上的WIMP結構完全照搬到方寸大小的手機上是不盡合理的,會帶來諸多交互上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智能手機系統(tǒng)界面的結構則可參照擬物化的思想來進行設計。
人們使用智能手機擴展功能的過程可以被分解為選擇和執(zhí)行,界面為我們提供了選擇的平臺,合理的界面設計可以讓用戶的選擇更加準確、快捷。結合到實際生活中,我們幾乎隨時都面臨信息的選擇。查閱資料、考試、購物、點菜、買彩票等等。人們在面臨不同的選擇時其選擇結果往往受到自身知識儲備及潛意識的影響,我們所面臨的信息也有類型以及數(shù)量上的不同。一旦信息的數(shù)量及種類超過人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圍,便會產(chǎn)生選擇上的焦慮感。
智能手機相對于計算機來說,其信息處理的數(shù)量有限。就如人們在公共食堂選擇“吃什么”與在餐廳飯桌上選擇“吃什么”。雖然面臨是同樣的信息選擇問題,但信息數(shù)量的差異使得我們的選擇方式也有了不同。食堂就餐的過程基本上來看是逐一挑選的過程,因為人們面臨的是大量的信息,通常需要對信息進行遍歷后再進行選擇。在飯桌上選擇相對來說則要簡單得多,我們需要的是直轉動桌盤,將所需要的菜品轉到自己的飯碗前。那么結合到界面中來看,傳統(tǒng)的界面結構設計是將應用軟件圖標鋪滿桌面來讓用戶進行選擇,這可以看做是“食堂就餐的過程”。若將圖標以某種方式組織起來,將其放置到界面中一個可旋轉的“轉盤”上。用戶只需要通過轉動“轉盤”即可實現(xiàn)信息的選擇,這樣可以看做是“餐廳就餐”。在這樣“擬物化”思路的指導下,我們便可得到類似于下圖的界面結構組織方式。這樣的界面形式使操作脫離傳統(tǒng)的選擇一點擊的方式。用戶通過劃動“轉盤”來進行信息的選擇,這樣簡化了交互的過程,也使發(fā)揮了觸控屏特有的優(yōu)勢。因此我們可以注意到,在面臨不同數(shù)量信息的處理時,在界面的設計上我們可以從生活中提取相關的交互經(jīng)驗,選擇合適的結構來對不同的信息進行承載,這樣“擬物”的界面形式使界面具有了自解釋的功能。因此能夠引導用戶順利完成人機交互。
四智能手機界面設計擬物化的趨勢
在當前重力感應、人臉識別、光距感應等種種技術改進的背后,隱藏著“擬物化”的發(fā)展趨勢,即不斷彌合電子設備的各種功能體驗與真實物理世界的差異,使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真實感,促進人們虛擬與現(xiàn)實世界生活的融合。除了智能手機以外,我們可以看到,電子墨水(E-INK)、3D電影、KINECT體感交互等技術的流行,也是“擬物化”趨勢的一種體現(xiàn)。
手機媒體所擔當?shù)膫鞑嵺`,有益于人際關系現(xiàn)代化的建構,它使個人能夠隨時隨地地、自由自主地在信息和社會之中漫游。1人們對于智能手機拓展功能的興趣在不斷增長。智能手機顯示與操作區(qū)域的統(tǒng)一帶來了人機交互方式上的改變,人機界面變得更加透明與直接,這就使得界面設計的中心問題集中在如何使智能手機能夠更便地服務于用戶上。智能手機在當前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影響下以及與計算機的逐漸融合,將是其未來發(fā)展的趨勢。同時隨著更多的新技術應用到智能手機中,聽覺、觸覺、姿勢交互等會帶來更加立體的交互群組,這些新技術的加入延展了人們的認知局限,在交互上必定會產(chǎn)生新的影響。技術的進步使得多通道交互的實現(xiàn)成為了可能,加上“擬物化”設計理念的指導使得未來用戶與智能手機之間的交互變得更加自然、透明。在今后的智能手機界面中我們可以看到,“擬物化”的界面設計會被應用得更加廣泛,真實生活與虛擬體驗將會日漸趨同。
作者簡介
黃瑞玲,肖堯,著,現(xiàn)代人際傳播視野中的手機傳播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