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家老大
“江郎才盡”這一帶貶義的成語,一千五百多年來就一直陪伴著南朝著名文學家江淹。江淹自幼勤奮好學,六歲能詩,十八歲已能熟背“五經(jīng)”;所作《恨賦》、《別賦》,更被譽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罷筆,落了個“江郎才盡”的名聲。也許人們并不清楚,聰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盡”的把戲,把同時代的人以及后人給涮了一把。
關(guān)于“江郎”為何“才盡”的版本很多,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某一天,江淹在園中涼亭午睡,夢見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支筆放在你這里已經(jīng)很久了,現(xiàn)在應(yīng)該歸還給我?!苯鸵幻阎校挥兄ЧP,拿出一看,竟是支五彩筆。于是,他就把這支筆還給了郭璞。誰知一覺醒來,這位大才子竟然文思全無,再也寫不出五彩繽紛的文章了。
據(jù)《梁書》記載,南朝宋順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二十歲的江淹因聰慧超群,成為宋建平王劉景素的幕僚,并隨建平王在兗州任文書之職。后因受廣陵令郭彥文的牽連,被捕入獄。在獄中,江郎用生花妙筆把自己的哀嘆訴諸筆端。不知是因建平王愛惜人才,還是因江郎的文章感人之至,總之,劉景素覽文后,旋即放人。不久,江淹在兗州考中秀才,因為策論文章得到上司欣賞,很快升任巴陵王國左常侍。此后,江淹官運亨通,歷仕南朝宋、齊、梁三朝,直至封侯而終。從江淹的發(fā)跡歷程可以看出,是他的錦繡文章幫助了他。
中國的文人墨客,自古以才情留名;而讓江淹名垂千古的,卻是“江郎才盡”。但從江郎的經(jīng)歷可以看出,他不是真的才盡,而恰恰是相反。自幼喪父,家境貧寒,曾采薪養(yǎng)母的江淹,最知道貧窮卑賤的滋味。他任御史中丞后,總結(jié)了自己以前的經(jīng)驗教訓,力戒廣陵令郭彥文喜歡寫寫畫畫的毛病,并搞了一出夢中還筆的把戲,以期從此罷筆。即使不得已而寫,也只是寫寫“皇齊啟運從瑤璣”之類的應(yīng)景華麗篇章。為的是,博君王之歡心,能茍全于亂世。他把所有令人驚嘆的文采,都轉(zhuǎn)化成了于亂世求生存的智慧。
如果說江淹的《恨賦》、《別賦》是千古絕唱,那么他的托夢還筆便是曠世奇謀。他深悟君王的專擅思維,寧可背上“江郎才盡”的名聲被后人譏笑,也不愿因文辭而引火燒身。他曾對弟子們說:“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吾功名即立,正欲歸草萊耳?!保ㄒ姟读簳そ蛡鳌罚肮γ?,而歸草萊”,這也許就是江淹借夢罷筆的真正原因。事實上,江郎何曾才盡?罷筆后的江郎仍然智慧聰明著呢!
齊東昏侯永元年,崔慧景因擁兵自重而造反。叛軍圍困了京城,士族官僚紛紛投身叛軍門下,只有江淹稱病不出。崔慧景失敗后,眾人對江淹的明智佩服得五體投地。后來蕭衍又率兵起事,士族們有了前車之鑒,人人安之如素,而江淹卻脫掉原來的官服,投奔蕭衍去了。蕭衍獲勝稱帝,是為梁高祖武皇帝。江郎獲得梁武帝重用,官至尚書左丞,權(quán)傾朝野。就在這一靜一動之間,江郎顯現(xiàn)了過人的政治智慧和聰明才智。由此可見,江郎并未才盡,而是他的才情轉(zhuǎn)換了方向。有意思的是,迄今為止,也沒有人覺得“江郎才盡”是誤讀了歷史。
摘自《廣州日報》